|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失控 |
| 作者 | 凯文·凯利 |
| 定价 | 89.0元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272295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必读物之一,这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SNS的今天和未来。 《失控》一书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 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
| 作者简介 | |
| 凯文凯利(1952~),绰号KK,世界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届世界黑客大会发起者。1994年,其预言未来科技发展的传奇著作《失控》横空出世,十几年后,稳重所指相继实现。2010年,《失控》中文版问世,即在中国互联网界和科技媒体中引起轰动。从此,KK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在互联网创业大潮席卷各领域的今天,KK依旧冷静地游走在新科技产品与人迹罕至的原始部落中,思考科技该如何发展以及人类将怎样依靠科技,从而更加幸福地生活。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预见到那些能够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发明。KK让我们相信,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是一个充满温暖、人性和自由的“进托邦(Protopia)”。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KK著作: 《 href='#' target='_blank'>必然》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802456.html 《 href='#' target='_blank'>新经济,新规则》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498229.html 《 href='#' target='_blank'>技术元素 (The Technium)》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2698574.html 《 href='#' target='_blank'>科技想要什么》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802454.html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对于那些热衷于技术伦理和未来学探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份量十足的“精神食粮”。它没有陷入那种好莱坞式的灾难想象,而是以一种极其冷静、近乎学术的严谨性,去剖析那些可能导致系统性崩溃的内在机制。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反馈回路的描述,那种层层递进、相互作用的机制,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初始条件,最终会演变成席卷一切的巨大浪潮。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翻阅之前的章节,以确保完全理解了某个关键概念是如何与下一个概念衔接起来的。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籍;它要求你投入时间、耐心,甚至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充分领略其精髓。但这份投入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开阔和深远,让你对“进步”这个词汇本身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反思。它成功地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物理或控制论概念,转化为可以清晰应用于社会、经济和个人决策的实用智慧。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学者气质”,充满了对既有范式的挑战和对既得利益的质疑。它的句子结构常常是复杂且修长的,每一个从句似乎都在为核心论点增添重量和精确度。我花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内容,主要原因在于,作者不断地将你从熟悉的安全区推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前沿地带。他探讨的不是简单的“黑天鹅事件”,而是那些我们自己亲手培育出来的、具备自我驱动能力的“智能体”,它们如何逐渐脱离创造者的掌控。这种对“自主性”在技术领域中萌芽的细致描绘,带有一种古典悲剧的美感——英雄(人类)亲手创造了足以毁灭自身的工具。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预测了什么具体的未来,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框架,让你能够以更具前瞻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当前正在发生的一切技术变革和社会演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场思想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通往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我得承认,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像是被扔进了一片信息洪流,那些关于复杂系统、反馈回路和非线性动态的描述,初看之下有些晦涩难懂,仿佛作者在用一种只有少数精英才能领悟的密码书写。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开始试图捕捉那些隐藏在数学模型背后的真正意涵——关于我们如何被技术、社会结构乃至我们自身的决策模式所“控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作机器的书,而是一本拆解“世界运作逻辑”的哲学指南。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洞察力,他擅长从日常现象中提炼出深刻的宏观规律,让你在读完之后,看任何新闻事件、社会趋势,甚至只是观察身边的人际交往,都会多一层审视的滤镜。这种重建世界观的过程是痛苦却又极其迷人的,它迫使你直面一个事实:我们所依赖的许多稳定结构,其内在的脆弱性远超想象,而那些“失控”的苗头,往往就潜藏在最微小的、被我们忽略的变量之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认知上的拓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强烈感觉到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阵阵寒意。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科普读物那样循规蹈矩地介绍知识点,反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练的观察者,带着一种近乎宿命论的口吻,向你揭示那些正在我们眼皮底下悄然演变的巨大力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控制与反控制”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它清晰地描绘了一个悖论:我们越是想将世界规训得井井有条,那些原本为达成“稳定”而设计的机制,就越有可能因为过度优化或适应性不足而走向不可逆转的崩塌。这本书的论证逻辑像是一张精密编织的网,每一点的论据都紧密扣合,没有一处是多余的赘述。它不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精准地指出了问题发生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对事物复杂性和潜能的低估。那种清晰、冷峻的分析,让人无法逃避,你必须正视那些看似遥远、实则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著作,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我们所处的“失控”环境本身就在不断变化。它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有力的,不像流行的商业畅销书那样追求速度感,而是更注重论证的厚度和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陷入盲目的技术乌托邦主义,也不沉溺于悲观的末日情结。他只是冷静地陈述了复杂系统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倾向。阅读体验就像是爬一座非常陡峭的山,每一步都需要集中精力,但一旦到达高处,视野会变得无比开阔,能清晰地看到脚下那些看似随机的事件,是如何汇聚成宏大的河流。对于那些渴望超越日常琐碎,去探究支配我们现代文明运行的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教会我们如何警惕那些隐藏在效率和便利背后的,缓慢而深远的结构性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