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摘要2018》是为及时反映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而编辑的一本综合性简明统计资料年刊。《中国统计摘要2018》收录了2017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同时简要列示了1978年以来的历史资料。内容包括综合、人口、国民经济核算、就业和工资、价格、人民生活、财政、资源环境和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对易和利用外资、农业、工业、建筑业、消费品零售和旅游、运输和邮电、金融、科技和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和体育、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台湾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国际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统计摘要2018》为确保本书的出版时效,书中2017年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日后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8》为准。
《中国统计摘要2018》书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指标,除特殊注明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中国统计摘要20162018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统计是构成国家统计总体的一部分。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原则,香港、澳门与内地是相对独立的统计区域,根据各自不同的统计制度和法律规定,独立进行统计工作。本书中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资料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国家统计局进行编辑。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统计摘要”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我原本的预期是,里面塞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表格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可能只有专门研究宏观经济或者社会学的朋友才能看得下去。打开一看,嚯,没想到排版还挺清爽的,大量的图表和信息图让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数据变得直观了不少。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经济结构变化那一部分的处理方式,没有仅仅罗列GDP的增长率,而是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如何稳步提升的,那种趋势感一下子就抓住了。记得有一张图表对比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变化,虽然数据本身可能有些冰冷,但图表的视觉冲击力却让我对国家在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快速、高效地了解中国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概貌的绝佳窗口,很多我平时听新闻里一晃而过的概念,在这里都能找到坚实的数据支撑,让人感觉对国家现状的把握更加踏实了。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给我的一个长期关注的行业做一个背景调研,需要一些官方的、经过权威机构确认的基准数据来佐证我的判断。一开始我还在其他渠道零星地找一些零散的报告,但信息来源五花八门,真假难辨,耗费了大量时间做交叉验证。直到我发现了这个“摘要”,它就像一个官方数据库的精简版。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口结构变动的描述极其详尽。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那几页,数据细致到了省级和部分城市群的层面,这对于我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至关重要。它不仅告诉我们“老龄化加剧”这个结论,更提供了具体的人口金字塔形态变化图,那种明显的“胖头朝下”的趋势,视觉冲击力极强,让人不得不正视未来的挑战。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它提供的“快照”是完整且经过整合的,省去了我从海量原始数据中筛选关键指标的麻烦,性价比极高,绝对是年度必备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作为一名需要撰写年度行业分析报告的职场人士,我必须得说,这本《摘要》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对外经济联系”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板块中的数据颗粒度。在对外贸易方面,它不仅有进出口总额,还有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变化,这对于判断国际市场风险非常有帮助。而在社会保障方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人均支出等数据,是评估民生福祉变化最直接的指标。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听新闻联播里提到的几个笼统的数字,但这本书提供的细节,比如城乡低保标准的差异、社会捐赠总额的变化等等,让我们的报告更有深度和说服力。它就像一个压缩包,把一年来国家经济运行的各个关键端口的数据都打包好了,而且是经过官方认证的“无病毒”版本,省去了太多核查时间,绝对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利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对得起“正版现货”这个描述,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长时间翻阅眼睛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阅读大部头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我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环境和资源消耗这部分数据。我发现它对能源结构调整的追踪非常到位,比如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单位GDP的能耗强度下降幅度,这些都是衡量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呈现这些宏观数据时,尽量避免了冗余的文字描述,而是通过精炼的表格和清晰的图例,让读者能够迅速定位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提取信息。这体现了一种高度专业化和用户友好的编辑理念。它不是一本让你从头读到尾的小说,而是一个可以随时检索、快速定位信息的百科全书式参考资料,效率极高。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偏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很少会主动去碰这种偏向社科实证类的书籍,这次尝试纯粹是出于对特定历史时期国家运行状态的好奇心。我原以为它会是那种只适合摆在书架上“镇场面”的书,但翻开后发现,它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记录下了过去一年里我们社会方方面面的脉动。比如,在描述科技创新投入产出那一部分,它不仅仅展示了研发经费的绝对值增长,还巧妙地引入了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变化,这能间接反映出我们创新质量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砸钱”投入。我发现,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的根源,都能在这里找到原始的数据背景。它不带感情色彩地陈述事实,反而给予了读者最大的思考空间——你不需要被任何人的观点左右,数据自己会说话。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故事”背后支撑的硬核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基础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