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八宅明镜(文白对照·足本全译)》为四库全书,中国古代风水学名著。
>
内容简介
“八宅派”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在阳宅堪舆中独占鳌头,被尊为风水堪舆的正宗。中国古代有众多的风水流派,八宅派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主要因为它能化繁为简,提出的观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以点带面,深入到风水理论之中,还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八宅明镜》就是八宅派的代表作品。这本书根据人的年命,强调家宅的门、灶和吉凶方位,从浅入深,初学风水的人不但容易理解、明白,还能够融会贯通,很快就能学会相度阳宅的基本方法。当然,作为一本风水著作,《八宅明镜》这本书中也有许多唯心的观点,书中既有精华,同时也存在糟粕,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理智地对待它的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古为今用。 >
作者简介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窦州人。
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死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
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地理风水学家。
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是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
内页插图
>
精彩书摘
人之生命不同,宅之宜忌各异。故祖孙或盛或衰,父子或兴或废,夫妇前后灾祥不同,兄弟而孟仲休咎迥别,或居此多坎坷,或迁彼得安康,实皆命之合与不合有以致此也。古人云:“命不易知。”故从卦以演命之理,次从宅舍各事之宜以合天命,庶得趋所宜,而不拂天地、八卦、五行所生之理,则庆流奕世而祥卒当身矣。坎、离、震、巽为东四宅,而男女命以三例,吊至此四宫者为东命。乾、坤、艮、兑为西四宅,而男女命以三例,吊至此四宫者为西命。男之上元甲子起坎,中元甲子起巽,下元甲子起兑,自坎转离、转艮、转兑、转乾、转中、转巽、转震、转坤而逆行,得中宫则寄坤。女之上元甲子起中宫,中坤,下艮,自中至乾、至兑、至艮、至离、至坎、至震、至巽而顺行,得中宫则寄艮。俱以九宫排山掌诀,轮数而得其宫也。
【今译】
每个人的八字都不一样,家宅也各有不同的讲究。所以,家族的盛衰,人丁的兴旺,夫妻是否和睦,兄弟各自的贫富,悬殊差别都比较大。有时候,居住在某个地方,总是命途坎坷、生活不顺,可是迁居到另外一个地方之后,生活却慢慢变好了,日子过得安宁富足。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在于一个人的八字与他居住的地方是否匹配。古人说:“命运并不容易知晓。”所以,才利用卦象来推演人的八字命理,预测住宅居家的吉凶祸福,以顺应天命,趋吉,从而不与天地、八卦、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命理相冲突,这样于当下和未来都是有好处的。坎宅、离宅、震宅、巽宅是东四宅,男女的命理推算都是从三元甲子开始,推算到坎、离、震、巽这四个宫位,就是东四命。乾宅、坤宅、巽宅、兑宅是西四宅,男女的命理推算从三元甲子开始,推算到乾、坤、艮、兑这四个宫位,就是西四命。 >
前言/序言
《八宅明镜》是一本论述阳宅的地理风水书,是中国古代风水堪舆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中国古代的风水堪舆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呢? 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很落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能力也比较弱,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受到许多不明自然现象的打击。为了求生存,人类就在本能的驱使下,希望通过家宅的建筑,达到趋吉的目的,于是,地理风水堪舆就产生了。此后,风水堪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流派,八宅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此后代代相传。由于它浅显易懂,实用性强,所以在阳宅风水相度中独占鳌头。
作为八宅派的代表作品, 《八宅明镜》集八宅风水理论之大成。这本著作主要论述了这么几个问题:
一、人的年命
我们平常说的八字其实是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这四对干支,风水先生称之为“四柱”,并利用四柱相生相克的原理,预测人生的吉凶祸福。八宅派主要强调出生年的干支,并将它与八卦配合起来使用,于是,在风水和命理学中,有了乾命、坤命、坎命、巽命、震命、离命、艮命、兑命这八种年命。世间男男女女都离不开这八种年命。八宅中的命宅也是指乾、坤、坎、巽、震、离、艮、兑这八种命。根据罗盘上的二十四山,它们又被分为东四命和西四命。
>
目录
八宅明镜
阳宅爱众篇
地理啖蔗录
绘图地理五诀
住宅商铺风水学
探寻古典智慧的另一扇窗:《易学精要与传统哲学导论》 一部深度解析中国传统思想精髓的入门与进阶指南 本书并非市面上常见的堪舆、卜筮类书籍,它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中国古代哲学与智慧体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文化内核的全新视角。我们深知,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思维的脉络,必须回溯到《易经》这部中华文化之母,并将其置于整个哲学思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易学核心的系统梳理与辨析 本卷着重于对《周易》这部经典的文本结构、哲学意涵及其演变历程进行严谨的梳理。我们不会局限于对卦象的简单解读或作为占卜工具的使用,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卦象的生成与结构解析: 详细剖析乾、坤、坎、离等八基本卦的象征意义,并阐述由三爻至六爻的递进逻辑,揭示古人如何通过这一精妙的符号系统来模拟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动静、消长、对立与统一。 《彖传》、《象传》的解读进阶: 区别于民间流传的浅显解释,本部分侧重于对《十翼》中关于“易有太极”、“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以尽情”等核心观点的深度挖掘。探讨“道”与“象”的关系,理解易学如何从自然现象上升到抽象的宇宙法则。 爻辞的动态哲学: 爻辞是《易经》中最富于变化和哲理的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初”、“九”、“上”等不同位置的爻辞,阐明其所蕴含的时位观。例如,“否”卦中如何体现事物发展由盛转衰的必然性,以及“泰”卦中如何展现和谐共济的理想状态。这不仅仅是预测吉凶,更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策略指导。 易学在古代典籍中的地位考察: 追溯《易经》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影响,对比其与儒家“仁义”观、道家“自然无为”观在方法论上的共通与差异。理解易学如何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通经致用”之基石。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构建——从阴阳五行到天地人三才 本部分旨在剥离五行学说在应用层面(如生克制化)的表象,回归其作为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和结构模型的本质。 阴阳的辩证统一: 深入探讨阴阳二气如何被视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动力和对立统一体。重点阐述阴阳的相互依存性、消长变化性与交感作用,而非简单的黑白对立。 五行的生成与类比系统: 详细阐述金、木、水、火、土在古代观察体系中是如何被抽象为五种基本能量和五种事物特征的。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案例,展示五行如何被用来构建医学、历法、社会伦理乃至五方方位的宏大类比系统。 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探讨“天”、“地”、“人”三者在传统认知中的层级关系与互动模式。阐明“天道运行,法则是恒定不变的;地道负载,是遵循规律的;人道顺应,是需要智慧的”这一核心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准则。 第三部分: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与空间观 与西方线性、绝对的时间观和空间观不同,中国传统哲学对时空的理解充满了循环往复与内在关联的特性。 循环往复的时间流逝观: 分析古代历法(如干支纪年法)背后的周期性思维。理解“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的深层含义,即如何在既定的历史规律下把握当下的“机缘”。 内敛与开放的空间认知: 考察古代城市规划、建筑布局中对“中轴线”和“内向性”的偏爱,将其与“居中守正”、“内省求德”的伦理观念相联系。探讨“方圆之辨”——方形的地域与圆融的处世之道。 “时位”观念的统一: 详细论述在古代决策中,“时机”(Timing)与“位置”(Position)是如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行动的吉凶,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更取决于其所处的历史节点与自身所处的道德高度。 本书的价值定位: 本书面向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有兴趣的深度学习者。它提供的是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和思维工具,而非一套具体的实操指南。通过对易学哲理的溯源与阐释,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神秘的符号和理论,是如何建立在一套深刻而自洽的宇宙观之上的。它教导我们如何像古人那样,去观察世界、理解变化、并制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处世策略,这是一种超越术数的智慧。 目标读者: 历史学、哲学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强烈兴趣,希望进行系统性理论学习的非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寻求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读者。本书旨在成为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认知的一座坚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