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八宅明鏡(文白對照·足本全譯)》為四庫全書,中國古代風水學名著。
>
內容簡介
“八宅派”起源於唐朝,盛行於宋朝,在陽宅堪輿中獨占鰲頭,被尊為風水堪輿的正宗。中國古代有眾多的風水流派,八宅派之所以能夠獨領風騷,主要因為它能化繁為簡,提齣的觀點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並且能夠以點帶麵,深入到風水理論之中,還給人們提供瞭許多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八宅明鏡》就是八宅派的代錶作品。這本書根據人的年命,強調傢宅的門、竈和吉凶方位,從淺入深,初學風水的人不但容易理解、明白,還能夠融會貫通,很快就能學會相度陽宅的基本方法。當然,作為一本風水著作,《八宅明鏡》這本書中也有許多唯心的觀點,書中既有精華,同時也存在糟粕,所以,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理智地對待它的內容,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從而古為今用。 >
作者簡介
楊筠鬆,名益,字叔茂,號筠鬆,後人也稱為“楊救貧”。竇州人。
生於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死於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
楊筠鬆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颱地理事,為唐朝地理風水學傢。
因為其用地理風水術行於世,是貧者緻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後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 >
內頁插圖
>
精彩書摘
人之生命不同,宅之宜忌各異。故祖孫或盛或衰,父子或興或廢,夫婦前後災祥不同,兄弟而孟仲休咎迥彆,或居此多坎坷,或遷彼得安康,實皆命之閤與不閤有以緻此也。古人雲:“命不易知。”故從卦以演命之理,次從宅捨各事之宜以閤天命,庶得趨所宜,而不拂天地、八卦、五行所生之理,則慶流奕世而祥卒當身矣。坎、離、震、巽為東四宅,而男女命以三例,吊至此四宮者為東命。乾、坤、艮、兌為西四宅,而男女命以三例,吊至此四宮者為西命。男之上元甲子起坎,中元甲子起巽,下元甲子起兌,自坎轉離、轉艮、轉兌、轉乾、轉中、轉巽、轉震、轉坤而逆行,得中宮則寄坤。女之上元甲子起中宮,中坤,下艮,自中至乾、至兌、至艮、至離、至坎、至震、至巽而順行,得中宮則寄艮。俱以九宮排山掌訣,輪數而得其宮也。
【今譯】
每個人的八字都不一樣,傢宅也各有不同的講究。所以,傢族的盛衰,人丁的興旺,夫妻是否和睦,兄弟各自的貧富,懸殊差彆都比較大。有時候,居住在某個地方,總是命途坎坷、生活不順,可是遷居到另外一個地方之後,生活卻慢慢變好瞭,日子過得安寜富足。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在於一個人的八字與他居住的地方是否匹配。古人說:“命運並不容易知曉。”所以,纔利用卦象來推演人的八字命理,預測住宅居傢的吉凶禍福,以順應天命,趨吉,從而不與天地、八卦、五行中相生相剋的命理相衝突,這樣於當下和未來都是有好處的。坎宅、離宅、震宅、巽宅是東四宅,男女的命理推算都是從三元甲子開始,推算到坎、離、震、巽這四個宮位,就是東四命。乾宅、坤宅、巽宅、兌宅是西四宅,男女的命理推算從三元甲子開始,推算到乾、坤、艮、兌這四個宮位,就是西四命。 >
前言/序言
《八宅明鏡》是一本論述陽宅的地理風水書,是中國古代風水堪輿的代錶作之一。那麼,中國古代的風水堪輿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呢? 在古代社會,科學技術很落後,社會生産力十分低下,人類與自然抗爭的能力也比較弱,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受到許多不明自然現象的打擊。為瞭求生存,人類就在本能的驅使下,希望通過傢宅的建築,達到趨吉的目的,於是,地理風水堪輿就産生瞭。此後,風水堪輿經過一韆多年的發展,齣現瞭各種流派,八宅派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它起源於唐朝,盛行於宋朝,此後代代相傳。由於它淺顯易懂,實用性強,所以在陽宅風水相度中獨占鰲頭。
作為八宅派的代錶作品, 《八宅明鏡》集八宅風水理論之大成。這本著作主要論述瞭這麼幾個問題:
一、人的年命
我們平常說的八字其實是指人的齣生年、月、日、時這四對乾支,風水先生稱之為“四柱”,並利用四柱相生相剋的原理,預測人生的吉凶禍福。八宅派主要強調齣生年的乾支,並將它與八卦配閤起來使用,於是,在風水和命理學中,有瞭乾命、坤命、坎命、巽命、震命、離命、艮命、兌命這八種年命。世間男男女女都離不開這八種年命。八宅中的命宅也是指乾、坤、坎、巽、震、離、艮、兌這八種命。根據羅盤上的二十四山,它們又被分為東四命和西四命。
>
目錄
八宅明鏡
陽宅愛眾篇
地理啖蔗錄
繪圖地理五訣
住宅商鋪風水學
探尋古典智慧的另一扇窗:《易學精要與傳統哲學導論》 一部深度解析中國傳統思想精髓的入門與進階指南 本書並非市麵上常見的堪輿、蔔筮類書籍,它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中國古代哲學與智慧體係,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文化內核的全新視角。我們深知,要真正把握中國傳統思維的脈絡,必須迴溯到《易經》這部中華文化之母,並將其置於整個哲學思辨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 第一部分:易學核心的係統梳理與辨析 本捲著重於對《周易》這部經典的文本結構、哲學意涵及其演變曆程進行嚴謹的梳理。我們不會局限於對卦象的簡單解讀或作為占蔔工具的使用,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本體論與認識論。 卦象的生成與結構解析: 詳細剖析乾、坤、坎、離等八基本卦的象徵意義,並闡述由三爻至六爻的遞進邏輯,揭示古人如何通過這一精妙的符號係統來模擬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動靜、消長、對立與統一。 《彖傳》、《象傳》的解讀進階: 區彆於民間流傳的淺顯解釋,本部分側重於對《十翼》中關於“易有太極”、“聖人設卦觀象係辭焉以盡情”等核心觀點的深度挖掘。探討“道”與“象”的關係,理解易學如何從自然現象上升到抽象的宇宙法則。 爻辭的動態哲學: 爻辭是《易經》中最富於變化和哲理的部分。我們將逐一分析“初”、“九”、“上”等不同位置的爻辭,闡明其所蘊含的時位觀。例如,“否”卦中如何體現事物發展由盛轉衰的必然性,以及“泰”卦中如何展現和諧共濟的理想狀態。這不僅僅是預測吉凶,更是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策略指導。 易學在古代典籍中的地位考察: 追溯《易經》在先秦諸子百傢中的影響,對比其與儒傢“仁義”觀、道傢“自然無為”觀在方法論上的共通與差異。理解易學如何成為古代知識分子的“通經緻用”之基石。 第二部分:中國傳統宇宙觀的構建——從陰陽五行到天地人三纔 本部分旨在剝離五行學說在應用層麵(如生剋製化)的錶象,迴歸其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法和結構模型的本質。 陰陽的辯證統一: 深入探討陰陽二氣如何被視為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動力和對立統一體。重點闡述陰陽的相互依存性、消長變化性與交感作用,而非簡單的黑白對立。 五行的生成與類比係統: 詳細闡述金、木、水、火、土在古代觀察體係中是如何被抽象為五種基本能量和五種事物特徵的。通過大量的古代文獻案例,展示五行如何被用來構建醫學、曆法、社會倫理乃至五方方位的宏大類比係統。 天人閤一的哲學基礎: 探討“天”、“地”、“人”三者在傳統認知中的層級關係與互動模式。闡明“天道運行,法則是恒定不變的;地道負載,是遵循規律的;人道順應,是需要智慧的”這一核心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準則。 第三部分:傳統哲學中的時間觀與空間觀 與西方綫性、絕對的時間觀和空間觀不同,中國傳統哲學對時空的理解充滿瞭循環往復與內在關聯的特性。 循環往復的時間流逝觀: 分析古代曆法(如乾支紀年法)背後的周期性思維。理解“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的深層含義,即如何在既定的曆史規律下把握當下的“機緣”。 內斂與開放的空間認知: 考察古代城市規劃、建築布局中對“中軸綫”和“內嚮性”的偏愛,將其與“居中守正”、“內省求德”的倫理觀念相聯係。探討“方圓之辨”——方形的地域與圓融的處世之道。 “時位”觀念的統一: 詳細論述在古代決策中,“時機”(Timing)與“位置”(Position)是如何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的。一個行動的吉凶,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更取決於其所處的曆史節點與自身所處的道德高度。 本書的價值定位: 本書麵嚮對中國思想史、哲學史有興趣的深度學習者。它提供的是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和思維工具,而非一套具體的實操指南。通過對易學哲理的溯源與闡釋,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神秘的符號和理論,是如何建立在一套深刻而自洽的宇宙觀之上的。它教導我們如何像古人那樣,去觀察世界、理解變化、並製定符閤事物發展規律的處世策略,這是一種超越術數的智慧。 目標讀者: 曆史學、哲學專業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強烈興趣,希望進行係統性理論學習的非專業人士;以及所有尋求理解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讀者。本書旨在成為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認知的一座堅實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