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体例说明
略语表
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
词典正文(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各民族
附录二 中国法定假日和主要传统节日
附录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
附录四 诞生石与结婚周年纪念日
附录五 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
附录六 中国历史纪元表
附录七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新汉英词典(版)》适读对象:适合大中学生、中学英语教师、广大英语爱好者。收词科学:单字条目6500余条,多字条目85000余条,兼收语言词汇及百科语汇。新词新义:力求与时俱进,尽可能多地收录新词新义。词义精当:释义精准、实用、用语浅显易懂。举例实用:所选搭配与例句准确、实用。用语规范:表述语言字斟句酌,规范准确。版式新颖:编排醒目,双色分类排列,重点突出,便于查阅。
适读对象:适合大中学生、中学英语教师、广大英语爱好者。
收词科学:单字条目6500余条,多字条目85000余条,兼收语言词汇及百科语汇。
新词新义:力求与时俱进,尽可能多地收录新词新义。
词义精当:释义精准、实用、用语浅显易懂。
举例实用:所选搭配与例句准确、实用。
用语规范:表述语言字斟句酌,规范准确。
版式新颖:编排醒目,双色分类排列,重点突出,便于查阅
从使用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和检索系统的设计简直是反人类直觉。如果你不是完全确定你要查找的那个词语的确切拼音或笔画顺序,那么你几乎等于被扔进了一个迷宫。首先,我想抱怨的是,对于那些存在多种读音或书写变体的词语,它的主条目定位逻辑显得非常武断,我不得不来回翻阅好几页才能找到我需要的那个特定版本。更要命的是,交叉引用系统几乎形同虚设,当我看到一个陌生的关联词时,想要快速跳转到另一个词条进行深入理解,却发现这个跳转要么不存在,要么引导到了一个信息量极小的“死胡同”。这极大地打乱了深度学习和理解的思路。一个优秀的工具书应该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引导用户快速、准确地到达知识点;而这本书,更像一个布满陷阱的地图,每一步都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成本来辨别方向,这对于时间宝贵的学习者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低效。
评分这本工具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灾难,初次翻开就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挫败感。首先,字体大小在不同部分似乎没有统一标准,有些词条的释义挤得密密麻麻,看得人眼花缭乱,恨不得立刻戴上放大镜才能勉强辨认;而另一些地方,比如例句部分,又空出大片空白,显得结构松散,缺乏整体的协调美感。更别提那纸张的质量了,触感粗糙不说,油墨似乎也晕染得不够均匀,一些深色的词头在翻动时会隐约映到下一页,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对于需要频繁查阅、依赖工具书效率的读者来说,这种糟糕的物理体验无疑是一种折磨,每一次查找都成了对视力和耐心的双重考验。我甚至怀疑设计者是否真的让任何一个实际用户进行过实际的试用和反馈收集,否则无法解释如此多明显的设计缺陷被遗漏。如果仅仅是作为放在书架上展示的书籍,或许还过得去,但作为日常学习的伴侣,它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关于这本词典的定价,我个人觉得与它提供的实际价值严重不符,这让我感到了一种被市场高估的错位感。考虑到前面提到的纸张质量、内容更新的滞后性以及检索系统的种种不便,其售价似乎是基于一个“理论上应该很全面”的期望值,而不是基于其实际交付的产品体验。市场上不乏许多在内容更新速度、排版设计乃至翻译准确度上都做得更为出色,且价格更为亲民的电子词典资源或者其他纸质版本。花大价钱购买一本在功能上处处受限、使用体验上充满摩擦的实体工具书,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经济选择。如果它的价格能反映出它目前的局限性,或许还能让人接受,但现在的定价策略,更像是在为一种过时的生产模式支付溢价,这让追求性价比的学习者感到非常不值。
评分这本书的“新汉英”部分,也就是英译汉,其质量的参差不齐,让人读起来提心吊胆。很多时候,给出的英文释义虽然语法上没有错误,但在语义的精确性和文化贴合度上,却显得水土不服。我发现一些非常地道的英语表达被生硬地直译成了貌似正确却完全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句子,读起来有一种浓浓的“翻译腔”。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习语或俚语时,它给出的英文对应词汇常常只抓住了表层含义,而忽略了深层的情感色彩或社会功能。这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词典来提升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害的误导。依靠这样的翻译积累语感,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只会让自己的语言输出听起来像是一个机械翻译软件的产物,而非一个真正理解两种语言的人。
评分我一直坚信,一部好的词典,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才是衡量其价值的核心标准,然而,在某些我特别关注的语言现象上,这本书的表现着实令人捏了一把汗。比如,在处理一些现代汉语中新兴的网络流行语或者特定行业术语时,收录得非常保守,更新速度明显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我尝试查找几个近两年热度很高的词汇,结果发现要么查无此词,要么给出的解释过于陈旧和僵硬,完全无法体现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际用法和细微差别。这对于需要掌握鲜活、地道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盲区。相比之下,一些传统的、已经定型的词汇,它的解释虽然中规中矩,却也缺乏足够的辨析深度,特别是针对那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辨析环节,处理得过于草率,没有给出足够清晰的语境指导。这样的内容深度,很难支撑起一个“全面”或“权威”的自我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