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近百个故事讲述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运用,使读者通过快乐地学习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博弈掌握竞争的技巧。让读者在遍及古今中外人文、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管理、心理行为等领域的故事长廊里酣畅淋漓地感受博弈的精巧和运筹帷幄的快感!
"目 录
赞誉
序言 换位:策略思维
1 关于博弈论 /1
博弈的要素 /2
谁应该学习博弈论 /4
思维和策略技巧 /5
读者和我之间的博弈 /6
2 博弈范例 /8
别人的红包更诱人 /9
三方对决:弱者的生存之道 /10
三国风云:一段历史的重新解说 /13
是否应置敌人于死地 /15
为什么只要1美元不要10美元 /16
教授为什么这般狠心 /18
教授的圈套 /19
赵高设局 /22
和的基层经验 /23
分而治之:合谋与组织中的歧视 /24
理性的昏君 /27
3 囚徒困境 /30
囚徒困境模型 /31
现实中的囚徒困境 /33
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39
委托–代理关系中被设计的囚徒困境 /42
“囚徒困境”究竟有多严重 /47
4 智猪博弈与搭便车 /51
智猪博弈与重复剔除劣势策略 /52
现实生活中的智猪博弈 /55
权利配置与强行搭便车 /59
5 *优反应、纳什均衡与其他几个经*案例 /65
*优反应与纳什均衡 /66
电视频道的性别战 /70
懦夫博弈 /73
协调博弈 /76
多重均衡中*可能的结果 /77
没有纯策略均衡的情况 /83
美丽的心灵 /84
6 让策略混合起来 /91
策略混合动机 /92
如何寻找混合策略均衡 /97
随机的好处 /102
著*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是好事吗 /108
如何认识混合策略 /113
混合策略的麻烦 /117
7 向前展望,向后推理 /124
逆向归纳法 /125
逆向归纳法的应用例子 /129
官场的逆向归纳 /135
勒索诉讼 /137
价格配合 /139
以一挟百 /140
理性的局限与非理性行为 /144
8 威胁、承诺与报复 /154
威胁和承诺 /155
历史与现实中的威胁与承诺 /163
报复的作用 /176
9 谈判 /183
生活中的谈判 /184
谈判的策略 /189
10 集体行动和大规模协调博弈 /210
集体行动的逻辑 /211
现实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及其克服 /218
大规模群体的协调 /230
嵌入博弈与均衡效率 /241
11 重复博弈、长期关系与合作 /245
重复博弈与合作 /246
生物界合作的例子 /254
合作与合谋 /260
12 匹配 /263
婚姻匹配问题 /264
盖尔–夏普利延迟接受配对机制 /268
顶层交换循环机制 /274
从交换房间到拯救人命 /282
匹配理论应用的一些例子 /289
13 投票和选举 /295
投票中的策略 /296
民主选举中的策略行为 /302
14 结束语 博弈论常受质疑的几个问题 /310
赢利数字的问题 /311
以猪、鹿、鸡喻人的伦理问题 /313
博弈论是否无助于解释现象 /314
博弈论是否对理性要求太高且不现实 /315
博弈论是否需要高深的数学 /316
博弈的道和术 /317
参考文献 /318
后记 /321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和应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拉锯战”的书籍,而《身边的博弈(第3版)》恰好点燃了我的兴趣。我常常觉得,生活就像一场持续的博弈,无论是家庭中的意见分歧,还是职场中的利益协调,亦或是朋友间的交往,都离不开策略和权衡。这本书的“博弈”二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与“斗智斗勇”相关的话题。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讨价还价”的策略。无论是购物消费,还是在工作中进行薪资谈判,有效的讨价还价技巧都能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本书是否会从博弈论的角度,为我们揭示讨价还价的精髓,例如如何设定底线,如何制造紧迫感,以及如何理解对方的心理?另外,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探讨“策略选择”的动态性感到好奇。很多时候,一个好的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局势的变化而调整。这本书是否会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不同的博弈场景下,灵活地运用和调整自己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实用的思维工具,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博弈”情境,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第三版的出现,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已经相当成熟和全面,能够为我提供深刻的洞见。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提升我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书籍,而《身边的博弈(第3版)》似乎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决策,并非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博弈论,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杂情境下决策逻辑的有力工具。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探讨“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策略感兴趣。在现实生活中,信息往往是稀缺且不平等的,如何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是许多人面临的挑战。例如,在二手车交易中,卖家往往比买家更了解车的真实状况,而买家需要在有限的信息下进行判断。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如何影响博弈结果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分析框架?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重复博弈”与“一次性博弈”的差异。一次性的决策往往带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重复博弈则允许通过长期的互动和声誉的积累来建立信任和合作。这对于理解商业合作、国际关系等长期动态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第三版的推出,也让我更加确信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希望能从中获得更系统、更全面的博弈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决策水平。
评分这本书刚入手,还来不及细读,但从封面和前言来看,就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决策和互动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却背后蕴含着深刻逻辑的行为。比如,为什么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人们会不自觉地让出一条通道?为什么在谈判桌上,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有力量?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都与“博弈”这个概念息息相关。我了解到,博弈论并非只是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属理论,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关系到职场竞争,再到国际政治,无处不在。这本书名为《身边的博弈》,恰恰抓住了这一点, prometiendo un enfoque práctico y accesible. 我对它如何将抽象的博弈理论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相结合感到非常好奇。是会用生动的故事来解释纳什均衡,还是会用有趣的实验来阐述囚徒困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董志强先生是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们一同探索这些隐藏在日常中的智慧的。这本书的第三版,也意味着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读者的反馈,相信内容会更加完善和精炼。我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一本好书,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打磨,价值也愈发凸显。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最近,我阅读了一些关于决策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书籍,对人类非理性决策的根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边的博弈(第3版)》这个书名,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在博弈中的影响。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其决策往往受到风险态度的左右,而这种态度并非总是理性的。这本书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例如,在投资决策中,风险规避的投资者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其中的博弈逻辑。此外,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联盟与对抗”的策略感到好奇。在许多现实场景中,个体并非孤立地进行博弈,而是会与其他个体组成联盟,共同对抗第三方,或者在联盟内部进行博弈。这本书会如何分析这种复杂的多方博弈情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和维系联盟,或者如何应对来自联盟内部的挑战的洞见?第三版的发布,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充满信心,希望它能够为我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实用的启发,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博弈。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人类决策背后的驱动力感到着迷。《身边的博弈》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暗示着这本书将把高深的理论与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合作与背叛”这一经典博弈主题。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作,但同时,背叛的诱惑也始终存在。这本书会如何解析个体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维系住宝贵的合作关系?它是否会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社会困境”或“公地悲剧”,来阐释这个复杂的议题?我对于书中关于“声誉”和“信任”在博弈中的作用也充满期待。在一个信息传播飞速的时代,声誉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而信任则是建立和维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关键。这本书会如何剖析声誉机制和信任机制如何在博弈中发挥作用,甚至被操纵?我很想知道作者董志强先生能否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呈现在我们眼前。第三版的更新,也意味着其内容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修正,我希望它能提供更具洞察力的观点和更深入的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