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研究》稿详细探讨了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包括四大内容:一,深入考察了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基本结构、执行对象与执行目标、基本原则等理论问题。二,以规范和实证的视角,重点研究了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中的合理期限、遵守复审、补偿和报复等四大核心制度。三,结合DSU改革谈判,提出了改革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改革方向,并对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相关具体制度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评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四,以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情况为背景,剖析了影响我国关于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立场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我国的因应对策。
作者简介
胡建国,男,湖北宜昌人,1979年3月出生。武汉大学法学硕士(2005,国际法)、法学博士(2008,国际法)。现为南开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曾在《法商研究》、《武大国际法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教育部项目一项、南开大学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天津市法学会项目、国家开发银行项目等四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范围
五、结构安排
缩略语表
WTO报告和仲裁裁决表
第一章 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概述
一、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概念和特征
二、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基本结构
三、WTO重新谈判机制与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关联
第二节 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的对象
一、DSB建议和裁决的法律约束力
二、DSB建议和裁决创设的义务的性质
三、DSB建议和裁决创设的义务的内容
四、评论
第三节 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目标
一、WTO义务的性质
二、强制遵守理论与有效违反理论之争
三、本书基本观点
第四节 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及时有效解决争端原则
二、持续监督原则
三、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
四、禁止单边主义原则
第五节 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一、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WT0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的改革方向
第二章 WTO合理期限制度
第一节 合理期限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合理期限的概念和特征
二、合理期限的性质
三、合理期限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合理期限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 合理期限仲裁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一、合理期限确定的范式转变:从“15个月指南”到“迅速遵守”
二、合理期限仲裁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三章 WTO遵守复审制度
第四章 WTO补偿制度
第五章 WTO报复制度(一)
第六章 WTO报复制度(二)
第七章 中国与WTO争端解决裁决执行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3.考虑投诉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理论基础
(1)法律基础
考虑投诉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法律基础是明确的,即:DSU第21.2条。该款要求在DSB建议和裁决的监督和实施阶段给予影响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事项特别考虑,自然适用于合理期限仲裁中的投诉发展中国家利益。“美国伯德修正案”、“美国赌博案”和“欧共体糖类案”等都确认,DSU第21.2条并未区分发展中国家是投诉方的案件与发展中国家是被诉方的案件。因此,第21.2条可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是投诉方的案件。
(2)现实基础
探讨考虑投诉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实基础首先需要反思合理期限仲裁实践中的合理期限定义。合理期限通常被定义为“被诉方法律体制框架下实施DSB建议和裁定的最短可能期限”。该定义很容易使人得出结论,由于合理期限是最短可能期限,作为投诉方的发展中国家情势并不会影响对被诉方合理实施期限的客观评估,该期限仅仅取决于被诉方的国内情势,不应受到投诉方国内情势的影响。因此,第21.2条旨在给予作为被诉方的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不论投诉方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美国伯德修正案”和“欧共体鸡块案”仲裁员似乎持有这类观点。“最短可能期限”的准确含义在新近作出的“欧共体鸡块案”裁决中得以进一步揭示。该案仲裁员认为,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情势,合理实施期限是根据特定成员的标准做法,采取措施遵守DSB建议和裁决所必需的时间。
……
国际贸易法理论与实践前沿探索 导论:全球化时代贸易治理的复杂性与演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贸易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涉及规则制定、权利保障、争端处理等多个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本著作旨在跳脱出对特定法律文书或机制执行细节的聚焦,转而深入探讨国际贸易治理体系背后的宏观理论基础、演化逻辑及其对全球经济秩序的深远影响。我们将首先勾勒出战后国际经济合作框架的建立历程,分析关贸总协定(GATT)向世界贸易组织(WTO)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并审视这一转变对多边贸易体制核心价值的重塑。 本书将贸易规则的制定视为一种动态的权力博弈与共识建构过程。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在各国主权利益与全球规则约束之间,国际贸易法律体系是如何在理论上寻求平衡,并在实践中体现出其内在的张力。这包括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基本原则的哲学溯源及其在不同贸易阶段的适用性变化进行批判性审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结构分析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一个理解国际贸易法运作的理论框架,而非仅仅是法律条文的罗列。 1. 国际贸易法的合法性来源与规范基础 我们探讨国际贸易法赖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源于国家同意(Pacta Sunt Servanda),还是基于一种更高层级的全球公共利益叙事?本书将深入分析国际法理论中关于“自愿约束”与“强制性规范”(Jus Cogens)在贸易领域的边界。重点分析《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等基础国际法原则如何渗透和塑造WTO协定文本的解释空间。 此外,我们将剖析WTO协定群的体系性特征。这不仅包括“一揽子协定”的结构,更关注不同协定(如GATT、GATS、TRIPS、SPS、TBT等)之间的交叉引用、冲突解决机制的内在层级设计,以及这些设计如何影响法律实践中的优先适用原则。 2. 贸易自由化目标下的例外与例外管理 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并非全然追求“零关税”的绝对自由化。本书将系统梳理GATT第20条和第21条所规定的必要例外,如公共道德、人类健康、国家安全等条款的概念模糊性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审慎性解释。我们着重分析,这些例外条款如何在维护国家治理权与防止保护主义滥用之间架设起一道难以把握的界限。研究将侧重于,随着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的凸显,各国试图以这些传统例外条款为支点,对既有贸易规则进行“软性重塑”的理论尝试。 第二部分:多边贸易体制的演化动力与外部冲击 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本部分分析驱动体制变革的关键力量和外部压力源。 3. 贸易议程的拓展与“新议题”的引入 随着贸易形态的演变,传统的货物贸易规则已无法完全涵盖数字经济、投资保护、劳工标准、环境可持续性等前沿议题。本书将追踪这些“新议题”是如何被提上多边谈判议程的,以及它们在多边框架内受到的阻力。我们将对比分析,在多边谈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区域贸易协定(RTAs/FTAs)如何在这些新领域先行探索,以及这些区域性创新对未来多边规则制定的潜在溢出效应。这涉及到对“RTA/FTAs的WTO兼容性”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入理论辨析。 4. 贸易与地缘政治的相互作用 国际贸易治理始终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反映。本部分考察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贸易政策如何日益工具化。我们将探讨“国家安全审查”、“供应链韧性构建”等概念如何被整合进贸易话语体系,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挑战了WTO基于“非歧视性”原则构建的稳定预期。理论上,我们审视这种国家安全优先于贸易效率的倾向,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侵蚀程度和潜在的长期结构性影响。 第三部分:国际贸易法在实践中的规范效力与未来挑战 本部分关注国际贸易法律规范在不同层级上的实际效力,以及体系未来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5. 规则执行的层级差异与国内法律的衔接 国际贸易规则的最终效力,往往取决于其如何被各国国内法律体系所吸纳、解释和执行。本书将分析不同法系国家(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在处理国际贸易协定时所采取的“直接适用性”(Direct Applicability)和“间接解释”等不同进路。重点考察国内法院和行政机构在裁决与WTO规则冲突时的立场演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适用性挑战。同时,我们也探讨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在贸易规范的形成和执行链条中日益增强的“软权力”。 6. WTO体制的结构性困境与改革的理论路径 面对争端解决机制的停摆、发展中成员诉求的未被充分满足,以及成员方对多边主义的信心下降,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学界提出的WTO改革方案。这些方案涵盖了治理结构、谈判机制、透明度义务等多个维度。我们侧重于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例如,如何设计一个既能保障小国发言权,又能有效应对大国贸易胁迫的“增强型多边主义”框架。探讨未来贸易治理是否可能向一种“多中心”或“网络化”的治理模式转型,并评估这种转型对规则确定性的影响。 通过对国际贸易法宏观理论、体制动力和实践挑战的全面考察,本书旨在为理解当前全球贸易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深刻而立体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