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3R402除污器

正版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3R402除污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给排水
  • 除污器
  • 设计图集
  • 国家标准
  • 规范
  • 工程技术
  • 建筑工程
  • 市政工程
  • 参考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红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出版社
ISBN:3890811241231
商品编码:28826529763

具体描述

 

 

图集编号 :03R402

图集名称: 除污器

定价:10.50 元

开本 16 开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目录  1  

 

说明  2  
除污器与管道连接示意图  3  
DN150~DN450卧式直通除污器总图PN1.0(0.6)  4  
DN150~DN450卧式直通除污器PN1.0(0.6)明细表、尺寸表  5  
零、部件图  6  
DN50~DN300立式直通除污器总图PN1.0(0.6)  12  
DN50~DN300立式直通除污器PN1.0(0.6)明细表、尺寸表  13  
零、部件图  14  
DN150~DN450卧式角通除污器总图PN1.0(0.6)  21  
DN150~DN450卧式角通除污器PN1.0(0.6)明细表、尺寸表  22  
零、部件图  23  
DN150~DN450卧式直通(角通)除污器基础图  28  
相关技术资料  29  
自动、手动排污过滤器(ZPG)  29  
ZPG-L型过滤器  30  
ZPG-I型过滤器  31  
立、卧式直通(角通)除污器选用图  32  
立、卧式直通(角通)除污器选用表  33

 

用于排除在安装和运行时掉进管道中的污物,以保护设备安全运行及防止管道堵塞。

 

 

  .....
03R402 除污器:工程实践中的关键节点 在现代建筑工程以及各类工业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中,水处理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为城市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还是确保工业生产流程的顺畅稳定,亦或是保护生态环境免受污染,高效的除污设备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03R402《除污器》图集,正是针对这一核心需求,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的一套详尽、实用的标准设计参考。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除污器型号的推销或技术说明,而是汇集了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各类除污器的基本构造、性能参数、选型依据、安装要点、运行维护等全方位的信息,旨在帮助设计人员和施工单位准确理解、合理选用并有效实施各类除污设备的安装与应用。 一、 除污器的分类与功能 除污器,顾名思义,其核心功能在于清除流体(主要是水)中的杂质。这些杂质可能来源于水源本身(如泥沙、悬浮物、藻类),也可能是在输送或储存过程中产生的(如管道腐蚀产物、微生物附着物)。根据清除杂质的原理、结构形式以及应用场景的不同,除污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机械式除污器(过滤器):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除污器,通过物理屏障(如滤网、滤布、滤芯)来截留固体颗粒。根据过滤精度,可细分为粗过滤器(用于去除较大颗粒,保护后续设备)、精过滤器(用于去除细小颗粒,保证水质)、超滤、微滤等。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过滤介质的特性、结构形式(如袋式过滤器、芯式过滤器、篮式过滤器、刮板式过滤器等),以及它们在不同过滤精度下的适用范围。 吸附式除污器: 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沸石、树脂等)的吸附能力,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如有机物、重金属离子、余氯等。这类除污器尤其适用于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饮用水处理、废水深度处理以及特定工业过程的用水净化。图集对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机理、吸附容量、再生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并提供了相应的设备选型参考。 离心式除污器(旋流分离器): 利用流体在旋转流动中产生的离心力,将密度大于流体的颗粒物分离出来。这类除污器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易于维护,常用于预处理阶段,去除较大颗粒的泥沙。本书对其工作原理、结构形式、性能参数以及影响分离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 磁力除污器: 利用强磁场吸附水中含铁杂质,如管道磨损产生的铁锈、锅炉水中的氧化铁等。特别适用于中央空调循环水、锅炉给水等系统中,有效防止管道堵塞和热交换效率下降。图集介绍了不同磁力强度的磁铁材料、磁力除污器的设计结构以及安装位置的选择。 生物式除污器: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这通常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虽然03R402图集主要侧重于机械和物理除污设备,但也可能涉及一些与生物处理相关的预处理或后处理设备,例如用于去除生物污泥的过滤器。 二、 图集的核心内容与价值 03R402《除污器》图集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实用性。它并非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紧密结合工程实践,为设计者和施工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1. 分类详尽,结构清晰: 图集按照除污器的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每一类都配有详细的结构示意图、部件名称标注以及关键尺寸信息。这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类除污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从而为后续的选型和设计奠定基础。 2. 性能参数与选型指南: 对于每一种类型的除污器,图集都提供了关键的性能参数,如处理流量范围、过滤精度、压力损失、耐温耐压等级等。更重要的是,图集提供了详细的选型指南,指导用户如何根据工艺要求(如水质、流量、温度、压力)、经济性以及运行维护成本来选择最适合的除污器。例如,在饮用水处理系统中,会强调过滤精度和出水水质;在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则可能更侧重于处理量和耐腐蚀性。 3. 设计依据与计算方法: 图集提供了进行除污器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常用计算方法。这包括流体动力学在除污器内的表现、过滤阻力的计算、吸附容量的估算、离心力分离效率的判断等。这些内容能够帮助设计人员理解设计背后的原理,并进行初步的计算和校核。 4. 安装与连接详图: 无论是地埋式还是地面安装,无论是管道连接还是设备支撑,图集都提供了标准化的安装详图。这包括基础要求、管道接口的尺寸和类型、阀门及仪表的位置、检修空间预留等。清晰的安装图能够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返工率,确保设备正确、高效地投入使用。 5. 运行与维护要点: 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离不开规范的维护。图集对不同类型除污器的日常运行检查、定期清洗或更换滤芯/滤料、故障排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这些指导对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保证系统安全至关重要。 6. 材料与标准规范参考: 图集中通常会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推荐使用的材料规格。这确保了设计和选用的设备符合国家法规和行业惯例,也便于材料采购和质量控制。 三、 03R402 图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03R402《除污器》图集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涉及水处理的工程领域: 给水工程: 从市政自来水厂的粗过滤、精过滤,到小区供水系统的二次加压过滤,再到户用净水器的设计参考,除污器都是核心设备。 排水工程: 污水处理厂的一级处理(格栅、沉砂池)的改进设计,以及二级处理(如活性污泥法)的进出水过滤,都离不开除污器。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空调、冷库、发电机组等设备配套的冷却水系统,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换热效率和设备寿命。除污器的应用是保证水质清洁的有效手段。 锅炉给水系统: 锅炉运行的安全性与水质密切相关,预除污是防止结垢、腐蚀的关键。 游泳池水处理系统: 保持泳池水的清澈和卫生,需要对循环水进行多级过滤。 景观水体净化: 喷泉、假山、人工湖等景观水体,需要过滤去除藻类、落叶等杂质,以保持视觉效果。 食品、制药、化工等行业: 在这些对水质有极高要求的行业,除污器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四、 总结 03R402《除污器》图集,以其科学的分类、严谨的设计、详实的图例和实用的指导,成为了工程技术人员手中的宝贵工具。它不仅是一份标准化的设计参考,更是工程设计理念的体现,是确保水处理系统高效、可靠运行的基石。通过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本图集的内容,工程师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除污器的技术要点,更科学地进行设备选型,更规范地指导施工安装,从而为各类工程项目的成功建设和长久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最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专业而严谨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浮夸的“速成”读物。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翻阅它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建筑结构或者材料应用的新思路。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的集合,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有些生硬,仿佛是将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技术规范硬生生地拼接在了一起。例如,关于基础处理的部分,理论阐述得非常到位,各种荷载的计算公式排列得井井有条,但真正到了图例展示时,图纸的比例和细节标注却显得有些过时,与当下BIM技术的应用潮流有些脱节。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把这些公式和图解联系起来,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道需要借助大量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年代久远的应用题。对于一个初入行的新手来说,这样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令人挫败的,它要求读者本身就具备相当扎实的预备知识,否则,大部分内容都会沦为一堆难以消化的专业术语堆砌。总体而言,它更像是工程师工具箱里的一件“老古董”,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依然有用,但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易于理解的知识普及读物,它显然是不合格的。

评分

从纯粹的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文献引用和理论溯源方面做得是比较严谨的,它列举了大量早期的经典研究成果,使得读者能够追溯到某些技术概念的起源。然而,这种对“源头”的执着,也无形中限制了其对当代实践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于“最优设计参数”的探讨,似乎总是在试图寻找一个普适性的、适用于所有环境的“黄金标准”,这种思维方式在强调“因地制宜”、“模块化”和“定制化”的今天,显得有些理想化和教条化。我尝试将书中的公式套用到我目前正在处理的一个复杂水质净化项目中,结果发现,由于环境参数的特殊性(比如水温的剧烈波动和流速的不均匀性),书中的保守估算值导致设备选型过于庞大和昂贵,缺乏经济性。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在讲述他的“完美理论”,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在面对现实世界中那些充满变量和不确定性的复杂情况时,它的实用指导价值就打了折扣。它更适合作为历史研究或基础理论学习的资料,而不是作为解决当前工程难题的即时参考工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现代建筑设计中关于“流体控制”和“杂质分离”方面的新进展,尤其是在环保标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高效的设备选型至关重要。我满心期待地翻阅了目录,希望能找到与“新型过滤介质”或“智能监控系统集成”相关的内容。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核心似乎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技术框架内。里面对于各种传统除污装置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介绍得非常详尽,每一个阀门的开启角度、每一个腔室的容积计算,都像教科书一样精准无误。但当你试图寻找关于物联网(IoT)集成或者自动化清洗程序的描述时,则完全是徒劳。这就像是买了一台最新的智能手机,打开说明书却发现里面只教你如何使用拨号键和挂断键一样,功能和用户期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拿起手机去搜索那些书中没有提及的新技术名词,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时效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它仿佛被某种时间冻结在了某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固执地坚守着旧有的技术路径,对于不断迭代的工程技术环境来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额外精力去“补课”。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极其复古,甚至可以说有点“硬核”。大段的文字论述占据了页面的绝大部分,偶尔点缀着几张手绘风格的、线条感很强的示意图,这些图示虽然清晰,但缺乏现代工程图纸所应有的数字化和三维立体感。阅读体验上,我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否则很容易因为信息的密度过高而产生视觉疲劳。更让我感到不适的是,某些关键性的定义和术语解释被分散在了不同的章节,需要不断地前后翻阅才能把概念拼凑完整。例如,关于“沉淀速率”的定义,在第一章出现了一次简短的描述,然后在第十章针对特定工况又给出了一个修正公式,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未在文本中明确指出,这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归纳和交叉引用能力。对于我这种更偏爱结构清晰、有明确的“知识树”结构的读者来说,这种分散式的知识呈现方式,使得知识点的吸收效率非常低。它更像是为已经非常熟悉该领域的老专家准备的内部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旨在系统传授知识的教材,对于建立宏观的知识框架帮助有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倒是出乎意料地扎实,纸张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的印刷也清晰锐利,看得出出版方在实体制作上下了血本。我特意在强光下检查了一些图表的清晰度,发现即便是那些密集的线条和微小的尺寸标注,也都没有出现模糊或重影的现象,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毕竟在工程设计中,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不过,内容上的组织逻辑却让我感到困惑。它似乎更偏向于罗列标准和规范,而不是提供一个连贯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某一章详细描述了某种特定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收缩率,紧接着的下一章却跳跃到了消防通道的设计要求,两者之间的逻辑桥梁完全缺失,让我很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体系。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案例分析,想看看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但书中的案例寥寥无几,且描述极其简略,更像是对某个技术参数的引用证明,而非一个完整的项目复盘。因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层面上做得很好,但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实际中会遇到什么问题”的探讨上,却显得力不从心,显得有些单薄和学术化,缺乏实战的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