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话成语(精)

咬文嚼字话成语(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丕杰 编
图书标签:
  • 成语
  • 语言文字
  • 科普读物
  • 中华文化
  • 词汇积累
  • 咬文嚼字
  • 趣味学习
  • 中小学
  • 课外阅读
  • 知识拓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
ISBN:9787513814508
商品编码:28843066773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咬文嚼字话成语(精)
  • 作者:赵丕杰
  • 定价:39.8
  • 出版社:华语教学
  • ISBN号:978751381450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印刷时间:2018-03-20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40
  • 字数:200千字

内容提要

赵丕杰著的这本《咬文嚼字话成语(精)》把成语 误用现象归纳为三个方面、二十余种类型,分门别类 加以讲解。每种类型,先概括指出误用的特点和原因 ,然后举出若干条成语作为例证具体阐述。全书共剖 析成语三百余条。不但可以帮助读者辨识这些容易被 误用的成语,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地识 别和防止误用成语。谨以此书献给青年记者编辑、青 年语文教师和准备参加高考、国考的朋友们。
    

目录

**讲 理解成语不要以今释古
第二讲 理解成语不要断章取义
第三讲 理解成语不要望文生义
第四讲 不要任意曲解成语
第五讲 理解成语切忌不明典故
第六讲 不要误解成语中的多义词
第七讲 不要搞错成语的使用对象
第八讲 不要扩大成语的使用范围
第九讲 不要忽略成语的使用条件
第十讲 不要背离成语的感**彩
第十一讲 使用成语要防止谦敬错位、轻重不分
第十二讲 使用成语要防止关系错乱、比喻失当
第十三讲 使用成语要防止叠床架屋
第十四讲 使用成语要防止张冠李戴
第十五讲 使用成语要扣准关键词
第十六讲 有些成语不能使用字面义
第十七讲 注意区别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
第十八讲 注意区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成语
第十九讲 注意区别近义成语
第二十讲 注意区别语法功能不同的近义成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书名为《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探微》。 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探微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精神内核与审美哲学的深度著作 作者: 陆景和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定价: 128.00 元 开本: 16 开 页数: 580 页 装帧: 精装典藏版 --- 内容提要 《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探微》并非仅仅是一本介绍园林形制或历史的工具书,它是一次深入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哲学之旅。本书以“诗意栖居”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的气度恢宏,还是私家园林的清雅内敛——如何超越单纯的建筑空间,升华为一种融入儒释道思想精髓的生活美学与哲学载体。 本书突破了传统园林研究中侧重于技术、布局或植物学的局限,将焦点置于“意境营造”与“人境合一”的艺术境界上。作者陆景和先生,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和跨学科的广博学识,将园林视为“凝固的诗歌”、“立体的画卷”,引导读者去体悟亭台楼阁、山石水木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式审美情趣、宇宙观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反思。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致,结合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诗词歌赋、园论专著(如《园冶》、《长物志》等),辅以精选的历代园林写生图与测绘图,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从魏晋的玄远空灵,到唐宋的盛大气象,再到明清的集大成与精微化过程中的精神脉络。 --- 目录结构与核心章节概览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由宏观的哲学根基深入到微观的造园技法,最终回归到园林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影响。 第一部:哲思的土壤——园林观念的根基 本部分追溯中国园林思想的源头,探讨先秦哲学(如《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道法自然”)和魏晋玄学对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如何转化为“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的实践。 1.1 溯源:从《山海经》到《庄子》的想象力疆域 1.2 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空间哲学对造园的制约与解放 1.3 禅宗意境的渗透:空、静与“一花一世界”的微观宇宙 第二部:诗意的摹写——园林作为文学的延伸 此部分是本书的精华之一,聚焦于文人将自身的学养和情感投射到园林创作中的过程。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都是对经典文学意象的视觉化转译。 2.1 叠山理水:凿空与塑形中的“胸中丘壑” 探讨假山如何模仿名山大川的骨骼,以及水体(池、湖、溪)所承载的流动时间感。 2.2 亭台楼阁:功能与哲思的交汇点 分析“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背后的叙事结构和观赏节奏。 2.3 题咏与匾额:空间与语言的互证系统 阐述匾额、楹联如何为空间定性、导向审美体验,成为园林叙事的关键线索。 第三部:造园的笔墨——技法与审美的辩证统一 本部分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探讨,但始终强调技术服务于美学表达的宗旨。作者对明清之际的园林著作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 3.1 借景的艺术:有限空间内的无限延伸 深入剖析“远借”、“仰借”、“邻借”在不同地域园林中的运用案例,特别是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融合。 3.2 植物的象征与配置:非花草的“植物学” 研究梅兰竹菊等四君子在园中不仅是观赏物,更是士人精神的象征物。 3.3 铺地与漏窗:光影与视线的精密计算 第四部:时空的流变——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颐和园(清代皇家园林集大成者)与拙政园、留园(江南私家园林典范)的对比分析,揭示权力中心与文人阶层在园林追求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4.1 帝王的“摹仿”与“规制”:宏大叙事下的秩序感 4.2 文人的“自得”与“自适”:私密空间中的精神避难所 4.3 气候地理的制约:南北园林风格的地域性表达 第五部:感官的沉浸——游园体验的心理学分析 本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游人在园林中如何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完成一次完整的“审美再创造”过程。 5.1 动静的辩证:流水与寂静的对话 5.2 虚实的张力:留白艺术在空间布局中的体现 5.3 季节的更迭:园林如何实现“四季皆景”的动态美学 第六部:当代的回响——园林精神的现代价值重估 结语部分,作者将视角投向当代,探讨古典园林美学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以及当代人精神困境的启示意义,呼唤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重拾“诗意栖居”的理想。 --- 核心亮点 1. 哲学高度与文学视野的融合: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史或园林志的范畴,将园林视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物化体现,论述深邃,文笔优美典雅。 2. “意境”的量化解析: 首次尝试对中国园林美学中抽象的“意境”概念进行多维度、有理有据的解析,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 3. 详实的文献支撑: 引用了大量罕见或被忽视的古代园论片断和文人笔记,增强了论述的可靠性和历史厚度。 4. 精装典藏设计: 全书采用高品质铜版纸印刷,配以大量高清的园林摄影图、历代名家手绘图,适合专业研究者及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收藏。 读者对象 中国古典建筑史、园林学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 文学、美学、艺术史领域的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特别是生活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寻求跨学科灵感的设计专业人士。 《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探微》,带您走进那片由山石、流水、花木和诗意共同构建的东方心灵家园。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园林的钥匙,更是触摸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拍案叫绝的语言艺术赏析 最近捧读的这本《语义的迷宫:现代汉语的结构与变迁》,简直是一部解构语言奥秘的工具书,但其叙述方式又充满了文学的趣味性,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作者对于词汇的源流考证之细致,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正是这种细致,才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日常用语背后隐藏的千年演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双关语”和“语境依赖性”的章节,作者用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揭示了我们在交流中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例如,书中分析了几则经典的政治讽刺案例,说明了语言如何成为一种武器或盾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讲解了“怎么说”,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么说”以及“说出来后的实际效果”。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拿起手机,去验证或尝试用书中学到的技巧去组织语言,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自身表达能力的掌控欲和清晰度。

评分

一部关于自然哲学的深度探索 我手边有本新近读完的书,名曰《山水之间:东方意境的生态哲学》。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满足于简单地描绘山川河流的美景,而是深入探讨了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与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相互影响的。作者的文笔如同山间的清泉,时而婉转,时而激昂,引导着读者在文字的引导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书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现代科学观察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探讨“空”的概念时,作者联系到了现代生态学中的“留白效应”,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宏大的尺度去理解生态的平衡,并反思现代生活方式对地球家园造成的冲击。看完之后,即便是面对窗外寻常的街景,我的感知也变得更加敏锐和深沉,仿佛能捕捉到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自然脉动。

评分

一份关于古代工匠精神的赞歌 我刚刚看完了一本关于宋代建筑工艺的专著,书名是《榫卯之间的智慧》。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对古代匠人精神的记录和致敬。它没有过多地陷入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聚光灯打在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身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技艺传承,以及他们对于“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书中对斗拱的结构分析、对木材选择的考量,详尽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但作者的笔法非常清晰,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其中的精妙。最打动我的是,书中通过几代工匠的家族史,展现了技艺的代代相传中蕴含的责任感和对职业的敬畏。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有。它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匠人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将生命融入到作品之中的,这无疑是对当代职业道德的一次深刻拷问和鞭策。

评分

卷帙浩繁的文化瑰宝 最近读完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名为《清代文人轶事辑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清代文人群像的刻画,如同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文人雅士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不仅搜罗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将这些零散的史料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读到那些关于才子佳人、科举沉浮、诗社雅集的情节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和茶香,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更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对不同文人性格的剖析入木三分,他们或孤傲清高,或豁达洒脱,或潜心学术,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和局限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对那个时代产生更深切的共鸣,仿佛与那些遥远的灵魂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意识到,文学和历史从来都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温度的人间烟火。

评分

对古典园林美学的深度剖析 手边的这本书名为《曲径通幽: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次沉浸式的游览。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不是在介绍园林的历史沿革,而是在解读园林的设计者是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来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和情感体验的。书中对于“借景”、“框景”、“对景”等造园手法的分析,如同摄影师在讲解构图,将抽象的美学原理具象化了。我特别喜欢它将文学意象融入空间分析的部分,比如,当作者描述一处水榭时,会引用相关的诗词来佐证其“可游、可居、可观”的层次感,使得枯燥的建筑分析瞬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古典园林的设计核心是“心理空间”的构建,而不是单纯的景观堆砌。合书之后,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假山、池塘和亭台楼阁的布局,试图去复盘古人那份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巧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