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无知的游历
:58.00元
作者:陈丹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9550111
字数: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知的游历》看点:
  1.陈丹青首部游记。继《退步集》《荒废集》等杂文写作获得极好口碑之后,从2009年开始,陈丹青尝试写作游记,本书完整收录作者在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所写长篇文字,这不但是陈丹青首部游记,也是陈丹青在杂文之外,次尝试中长篇写作,从终的文字看,这些篇章特色,充满历史人文气息,是难得一见的耐读而有韵味的游记。
  2.一位画家眼中的异邦风土。陈丹青以画家的眼光,记录了四地鲜为人知的风景,并凭借自己对于绘画、音乐及人文历史方面的兴趣和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除此之外,本书更收录了300余幅在各地的现场和历史图片及陈丹青速写手稿,全书四色印刷,锁线胶订,由陈丹青精心编排,不但是好的游记,也是精美而独特的旅行指南,值得珍藏。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内容提要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无知的游历》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目录
作者介绍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谈话的泥淖》《无知的游历》《草草集》。
文摘
  李斯特。佩斯城主街安德拉什大道旁,帝国音乐厅门首是他巍然端坐的全身雕像,不远处是李斯特音乐学院,数层之高的正墙,众多雕刻围绕着正中间如教主般巨大的李斯特石刻,街心公园浓荫下又是他的大铜像,疯狂弹奏,长发飞起像是凝固的波浪,不消说,他的故居挂满他的油画肖像,每个角落是他的铜像、石雕像、木雕像。一架过于豪华的大钢琴琴首竖着雕饰繁复的银质大烛台,三尊小小的雕像分别是贝多芬、舒伯特与门德尔松,烛台正中,由一对天使左右拱卫着,是青年李斯特浮雕像。看来他的同胞太过崇拜这位天才,让音乐众神烘托他,特制这枚烛台敬献李斯特。有哪位音乐家被这般无节制地做成雕像?李斯特显然被他的时代宠幸有加—他至今被宠幸:午后故居关闭两小时,馆员说,这两小时履行的每日功课,是仔细擦拭每件雕刻与用具。它们一尘不染,但为当天下午的开放,必须擦拭,然后小心地放回原位。
  隔壁,毗连故居的另一端,是李斯特研究院,也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小型分院。楼道里坐着一对匈牙利少男少女,怀抱提琴,偷偷抽烟,等候试奏的传唤:多好看的东欧脸,惺忪无辜,像鹿,或者羊。当我徘徊故居,隔壁传来琴声:先是焦虑的西贝柳斯,接着是门德尔松的英姿勃发,静息片刻,有人说话,再接着,徐缓的巴哈。
  安德拉什街左右夹道排列着一种雅致的树,树叶细嫩,色青灰,叫不出名目。树下有长椅,背对故居的一枚椅面漆成黑白琴键。坐了一坐,望见李斯特故居对过大楼的灰墙面排开一长列小小的照片,配着圆形黑框。为什么将人像嵌在临街墙面上?过街细看,照片鹅蛋大小,黑白,瓷质,如墓园的遗像,有军人、官员、工农、演员,还有稚气未脱的男孩,典型社会主义公民。巡看十数枚,每件遗像标明的卒年都在1956—1957年。我怦然心跳,猛想起匈牙利事件,很快,找到了纳吉的肖像:那位的改革首脑,戴着眼镜,像个教授—“邓是中国的纳吉,应该把他送上绞刑架”,这是江青说的话,1976年江青,我在文件传达会上听到这句高指示。此刻我不确定这份小小的知识—其实是记忆—事关匈牙利,还是中国,但我立刻重新审看所有遗像,心跳更剧烈,遗像中的目光依次看着我:他们全都死于绞刑。
  十分钟后,我站在大楼内部地下室的小小行刑室门口:如摆放工具的储藏室那么小,水泥墙面,黄灯照亮一具简单的绞刑架,垂着脆裂的麻绳,结成圆圈,基座平放着站立的木墩。外间是当年审讯室,有扇门通向狭窄的走廊,走廊两端十余间囚室,每间五六平方,小窗被漆黑,角落横着木床。每一囚室的墙面挂着三四位囚徒生前的照片:将军、高官、记者、艺术家,还有一脸忠厚的东欧胖妇女,烫着五十年代流行的卷发—这座大楼建于1880年,1937年归属匈牙利组织“箭十字党”党部,名曰“忠诚之屋”。1944年,大楼地下室辟为秘密监狱,惩治反战者、犹太人和吉卜赛人。战后,苏匈联手发起清洗运动,逾百万人受审,被刑者过半。1956年,这里由匈牙利国家安全部接管,那些遗像的主人就在地下室等候提审,随即一个接一个吊死在那枚木桩—现在这些走出,以他们的面容,朝向大街和路人,年复一年,提醒城市—谁曾目击行刑么?此刻我停在绞架两米不到、被拦索止步的门边。那木桩,沉默,简单,如现代艺术的装置,只是展品。我看着,期待内心恐惧,试着借助想象……这是无法继续的想象。电影试图想象,还原死亡。《卡廷惨案》里每位波兰军人被分别押进行刑室的一刻,霍然明白了,浑身一紧,抽搐着,同时,如约好似的,颤声叨念《》。没有一位受刑者能够念完,后脑轰然一枪。现代电影模拟血浆飞溅,太过真实—那么,绞刑,当人被套牢、猛然悬空的一刻,究竟怎样?
  我没想到在布达佩斯遭遇这份经验,没想到这座被称作“恐怖之屋”的纪念馆正在李斯特老家对面。李斯特也没想到。他的魏玛故居的窗帘和帷幔出于同一设计:横向三色粗条纹。那是他的帝国远道致送的礼物,赋以匈牙利国旗三色图案,意思是,请不要忘记祖国—很难,尤其是,不便对中国同胞详细描述这座纪念馆(仅仅一座楼装得下我们的故事吗),2002年,匈牙利右翼党派建立了这座不归属当地博物馆系统的纪念馆—被占领时期和1956年,构成馆内陈列的两组受难者,在一至四层展室中,我重温大量苏式社会主义实物,包括无数份人事档案。影像室不停播映着1956年拥向街头的布达佩斯人民,唱着歌,昂扬快乐,是那种珍贵的粗粒子黑白影像。人丛中哪几位日后被吊死在地下室?博物馆中央天井停着一辆废弃的苏军坦克,昂起炮口,坦克边,直达楼顶的高墙,一幅紧挨一幅,密密麻麻贴满逾千名受难者的照片,太过密集了,难以看清他们的脸,以至整面墙一片斑驳的黑白。
  记这一笔,此下如何叙述?这是我此行重要的经历。之后我出神端详大街上的匈牙利人,越过他们的脸,看见那排遗像,那尊绞刑架,内心是对匈牙利人的伤痛和尊敬,还有,锐利的,带着苦味的嫉恨—我只能称之为嫉恨—这小小国家能有这样一座纪念馆,我们没有。什么也没有。“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一句诗出在一个国家,原来并非虚妄。种性与历史是什么关系呢?匈牙利地接西亚,早古,据说匈奴人被汉军驱逐,赶到这里,之后两千年,鞑靼人与土耳其人进攻欧陆,大致先抵达匈牙利。博物馆许多大画画着古代欧亚的争战,皇宫露台的帝王骑马像两端各有一位被降伏的石雕战俘:我不了解匈牙利历史,但知道1956年事件。中国迄今尚且谈不得1957年,年轻人谁晓得远在布达佩斯的惨剧和内伤?
  那么谈李斯特。现在我有点明白他的乐句何以柔情万种,顷刻,悲怒交加。我不喜浪漫主义音乐的动辄铺张,但在李斯特的祖国,我想听听好久不听的李斯特。停留匆匆,不及寻访音乐厅,翌日在皇宫左近老教堂听一场为游客举办的演奏会—如我在布拉格听过的那场一样—或许经济改革兼旅游业迟于捷克,本地的出演者尚在十二分认真献艺谋钱的阶段,个个棒极了。舒伯特的《圣母颂》由一位男中音演唱,歌喉浑圆,恰如其分地带着东欧人格外擅长的多情的转调。音乐在欧洲无分国界,头一次聆听男声《圣母颂》,我忘了是在布达佩斯,默默听着,心里又看见那排小小的遗像,那尊绞刑架。
  ……
序言
读完后劲十足,这本书在我脑海里持续发酵了很久,就像一杯浓缩咖啡,初尝微苦,回味却异常悠长和复杂。它挑战了我对于既定世界观的许多假设,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平衡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关联。我们仿佛跟随主角踏上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洪流的冲击,但同时,每一个重要的选择、每一次内心的挣扎,都聚焦于“人”这个最小的单位,展现了在巨大外力面前,个体所能展现出的韧性、迷惘和最终的超脱。这种尺度感的拿捏,使得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温暖与脆弱。它让你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人生洗礼,对世界的理解多了一层复杂而辩证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对话设计简直是一绝,简直是文学性的“声场效果”的极致体现。那些人物间的交流,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场场精心编排的博弈、试探与真诚的交锋。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信息并非通过直白的陈述得出,而是隐藏在那些未说出口的停顿、那些微妙的语气变化,甚至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寒暄之中。作者对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他懂得如何让角色在对话中展现出性格的侧面,如何通过言语的交锋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旁白来推动。读到一些关键的对白场景时,我甚至忍不住会大声朗读出来,感受那种字里行间的韵律和力量。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构建身份、界定关系的有力武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好奇,充满了某种浪漫的、带有一丝宿命感的色彩。“无知的游历”,它似乎暗示着一种全然放开、不设防备的探索,旅途中或许充满了意外和颠覆性的认知。我翻开它的时候,期待的是一场文字构筑的远行,不是那种精确到每一站的导游手册,而是更接近于一场心智的流浪。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描绘景物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即便是最寻常的街角,在他的叙述下也能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某种历史的尘埃和未被言明的秘密。人物的塑造更是立体得惊人,他们不完美,甚至带着某种可爱的缺陷,却因此显得无比真实,仿佛随时会从书页里走出来,与你进行一场深夜的对谈。更吸引我的是那种贯穿始终的哲学性的追问,它并不强行灌输观点,而是像微风一样拂过读者的内心,留下阵阵涟漪,让你在读完某个段落后,不得不放下书本,抬头凝视窗外,陷入沉思。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你快速翻阅的作品,它需要时间去消化,去感受每一个词语背后蕴含的重量和留白,像品尝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回味悠长。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极其克制却又饱含张力的美学体验。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天赋,能够从最平凡的日常琐事中提炼出某种近乎寓言式的深度。他很少使用华丽堆砌的辞藻,相反,他偏爱用干净、精准的语言去勾勒画面和情绪,但这种“简单”绝不意味着浅薄,而是如同中国水墨画一般,讲究的是“计白当黑”,留有大量的空间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每一个读者都能在故事中投射出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让“无知的游历”从一个固定的文本,变成了一场属于自己的私人朝圣之旅。我尤其喜欢他对环境的描写,那种仿佛能触摸到的质感,无论是潮湿的青苔,还是被风沙打磨光滑的石头,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邀请”你进入一个完整构建的世界,去亲身体验、去呼吸。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绝非那种一马平川的叙事,而是像高山峡谷交替出现,时而舒缓得像夏日午后的慵懒时光,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和微妙的情绪波动,让你感觉自己完全融入了角色的皮囊之下,感同身受那种酸甜苦辣。紧接着,场景和氛围又会陡然转换,节奏加快,信息量骤增,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让人心跳加速,几乎是屏住呼吸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完全忘记了周遭环境,只沉浸在故事的洪流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转折点时的手法,那种不动声色的铺垫,看似不经意,实则暗藏玄机,等到真相揭晓时,恍然大悟之余,又会由衷佩服作者布局之精巧。这种高超的叙事艺术,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充满期待的冒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