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语言初探

民俗语言初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建华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语言学
  • 方言
  • 文化
  • 地域文化
  • 口头文学
  • 传统文化
  • 民族学
  • 社会语言学
  • 中国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26779
商品编码:291620566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俗语言初探

:26.00元

作者:肖建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87267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它自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还记载、传承着其他的民俗事象。民俗语言是丰富多彩而反复多变的,对这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不能把它仅仅局限于一个静态的小小的圈子里,而要把它放在民俗文化这个悠久、广阔而又深厚的基础上,与社会现实,民俗事象相结合,进行动态的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其流变,让它走向广阔的社会。
本书则对俗语与民俗,民俗文化词语,社会交际词语与民俗,社会交际词语与民俗等内容进行了有关探析。

目录


章 绪论
节 诗词中的民俗事象
第二节 歇后语、谚语中的民俗事象
第二章 汉字与民俗
节 古文字中的民俗
第二节 汉字形体与民俗心理
第三节 汉字与命名习俗
第四节 几种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
第三章 禁忌语、委婉语和口彩语
节 语言禁忌
第二节 口彩语
第四章 俗语与民俗
节 俗语与民俗的关系
第二节 歇后语、谚语与民俗文化
第五章 语音与民俗
节 语音崇拜
第二节 语音避忌
第六章 称谓语俗
节 称谓概说
第二节 称谓语俗的特征
第三节 中西方称谓语俗的差异比较
第四节 汉语称谓语俗举隅
第七章 民俗文化词语
节 数字词语
第二节 颜色词与民俗
第三节 方位词与民俗
第四节 十二生肖动物与民俗
第八章 社会交际词语与民俗
节 方言土语与民俗
第二节 隐语行话与民俗
第三节 礼貌语与民俗文化
第四节 詈骂语与民俗
第五节 新词语与民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民俗语言初探 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口头传统与文化根基的学术著作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普遍的载体,其形态万千,流变无穷。在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世代相传的口头传统中,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思维模式的独特印记,洞悉社会结构的演变轨迹,并感受不同文化在时空长河中激荡出的独特韵味。本书《民俗语言初探》正是聚焦于这一广阔而迷人的领域,它并非对已有的民俗学理论进行简单的梳理或对某一特定民俗事象进行孤立的描摹,而是旨在以语言学的视角,深入探究民俗语言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本书将语言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通过对各种民俗语言形式的细致考察,揭示其背后蕴藏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历史传承以及审美情趣,为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提供一种全新的、基于语言学视角的思考路径。 本书内容概览: 《民俗语言初探》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鲜活的例证,层层剥茧,系统阐述了民俗语言的起源、演变、特征与功能。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民俗语言的诸多形态,从最基础的谚语、歇后语,到形式更为复杂的民间故事、歌谣、神话传说,乃至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俗语、俚语,都成为本书分析的素材。本书的核心在于,将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现象,置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强调语言与民俗之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 第一部分:民俗语言的基石——起源与界定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民俗语言的起源。作者认为,民俗语言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类早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口耳相传,不断被加工、提炼、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语言形态。在此基础上,本书对“民俗语言”这一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明确了其与纯粹文学语言、学术语言的区别,强调了其口语性、通俗性、群体性以及与特定文化习俗的紧密关联。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民族学研究的梳理,论证了民俗语言在社会发展初期的重要作用,如作为知识传递、情感交流、道德教化和集体记忆的载体。 第二部分:民俗语言的形态与结构——从词汇到篇章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置于民俗语言的具体形态与结构分析。这部分内容将是本书最富实践性和操作性的部分,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民俗语言的丰富多样性。 词汇层面: 作者将深入分析民俗语言中具有鲜明特征的词汇,如大量使用拟声词、象声词,以及因地域文化而产生的独特词汇。例如,一些与农耕、渔猎、祭祀等传统活动相关的词汇,以及那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俗语。本书将探讨这些词汇的来源,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承载特定的民俗意义。例如,对“年”的多种民俗化称谓(如“过年”、“拜年”、“贺岁”等)及其背后蕴含的祝福、祈愿文化。 短语与固定搭配: 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短语类民俗语言是本书的重点考察对象。作者将详细分析其结构特征,如谚语的凝练与警示性,歇后语的“前半截”与“后半截”的隐喻关系。本书将探讨这些短语的生成机制,即它们是如何从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并被赋予普遍性的意义的。例如,对“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等歇后语的文化溯源与语用分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或历史故事。 叙事与歌谣: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篇章式民俗语言,因其情节的丰富性和情感的抒发性,在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书将分析这些叙事文本的结构模式,如起承转合、情节冲突与解决,以及歌谣的韵律、节奏与情感表达。作者将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叙事中的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对话设置等技巧,以及歌谣中大量使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例如,对《白蛇传》、《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的语言艺术分析,揭示其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传递人类对爱情、忠贞、命运的思考;分析民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月亮、河流、花朵)及其象征意义。 祭祀与仪式语言: 宗教祭祀、婚丧嫁娶、节庆仪式等场合使用的特定语言,也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本书将探讨这些语言的程式化、规范化特征,以及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宗教信仰、表达情感慰藉方面的功能。例如,对传统节日祝词、祈福语、丧葬悼词的语言学分析,揭示其仪式性、情感性和象征性。 第三部分:民俗语言的文化密码——意义、功能与社会心理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挖掘民俗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心理。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民俗语言并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许多民俗语言,特别是谚语和俗语,直接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民俗语言如何传递勤劳、节俭、诚实、孝道等传统美德,以及如何规劝人们避免懒惰、欺骗、浪费等不良行为。例如,分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谚语,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对勤奋与职业的认知。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 民俗语言也折射出一定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模式。本书将探讨民俗语言如何体现家庭伦理、宗族观念、邻里关系,以及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如何形成独特的沟通方式和身份认同。例如,对一些称谓用语(如“叔叔”、“阿姨”、“伯父”、“姑姑”等)的民俗化运用,分析其背后隐藏的等级秩序和亲属关系。 宇宙观与世界认知: 神话、传说等叙事性民俗语言,常常蕴含着古代人类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生命奥秘的认知与想象。本书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些叙事中出现的象征、隐喻,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例如,对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等叙事的语言表述,分析其如何通过具象化的语言,解释混沌与秩序的形成。 情感表达与心理慰藉: 民俗语言,尤其是歌谣和部分俗语,是人们表达情感、抒发心声、寻求心理慰藉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分析民俗语言在传达喜悦、悲伤、思念、愤懑等情感时的独特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和情感共鸣。例如,分析劳动号子中的语言如何鼓舞士气,分析儿歌中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如何满足儿童的想象。 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民俗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将祖先的智慧、经验和情感代代相传,构成了特定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基因。本书将强调民俗语言在维系民族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凝聚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分析地方戏曲中的唱词和对白,如何承载并传播当地的民俗文化,塑造地域认同感。 第四部分:民俗语言的现代变迁与研究前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观念的更新,民俗语言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迁。本书的第四部分将审视民俗语言的现代处境,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现代社会中的民俗语言: 作者将探讨在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民俗语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一些古老的民俗语言可能逐渐式微,被新的语言形式所取代;另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民俗语言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本书将分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新兴语言现象与传统民俗语言的联系与区别。 民俗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面对民俗语言的流失,本书将呼吁加强对民俗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建议,如建立民俗语言数据库、开展民俗语言田野调查、将民俗语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 跨学科研究的视野: 本书将强调民俗语言研究的跨学科性,鼓励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探索民俗语言的复杂奥秘。例如,如何利用计算机语言学方法对大规模民俗语料进行分析,如何结合心理学理论解释民俗语言的认知机制。 结论: 《民俗语言初探》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对象,也为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对民俗语言的深入探究,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洞察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并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身边看似平凡的语言现象的兴趣,引导人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话语中的文化密码,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身,认识我们所处的多元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那淡雅的靛青色调,配上古朴的隶书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感的氛围。初次翻阅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地方性知识”与“口头传统”之间复杂关联的精妙梳理。他没有落入将民俗简单等同于乡野传说的窠臼,而是将视角聚焦于特定社群的语言实践如何内化了其世界观和伦理规范。书中关于某一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特定祈福语汇的音韵结构如何映射其祖先信仰体系的段落,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种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痕迹,从对语料的精确标注到对语境的层层剖析,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研究对象的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语言现象,更像是在试图复原一套失落的认知图景。唯一让我感到略微遗憾的是,在探讨语言变迁与现代性冲击的部分,分析略显宏观,若是能再穿插几个鲜活的、具体的村落案例,使得理论与鲜活的民间叙事形成更紧密的对话,那么这本书的感染力或许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语言习惯的全新认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涉及复杂的社会语言学概念,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日常的场景描绘来阐释。比如,书中对“禁忌语”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使用差异的对比分析,远比教科书上的定义要深刻得多。我尤其对其中探讨的“玩笑话”的社会功能一章印象深刻——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俚语和双关语,如何微妙地维护或挑战着群体内部的权力结构,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朋友间的每一次互侃。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这个迷人的领域。不过,在某些章节中,作者引用的理论框架似乎略显陈旧,如果能适当地引入近十年在数字人类学和媒介传播领域的新兴理论来佐证观点,或许能让全书的学术前沿感更加突出,使其论证更具穿透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匠心独运,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心编织的藤蔓,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它并没有采取传统按地域划分的僵硬模式,而是以“功能”为纲,围绕着语言在仪式、劳动、情感表达和身份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展开论述。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劳动号子”时,不仅记录了歌词,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声学分析揭示了其节奏与特定农耕动作的同步性,这不仅仅是语言学,简直是人类行为学与声乐学的完美结合。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民俗语言”的边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试图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类似的影子,这种自我反思的体验是阅读学术著作中难得的享受。唯一的瑕疵或许在于,部分章节的篇幅分配略显失衡,关于神话传说的语言研究部分信息密度过高,让人在短时间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消化,而其他章节则相对舒展,这种节奏的起伏略微影响了整体阅读的顺畅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一种深入到文化“肌理”的回溯之旅。它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中流转的微小片段。作者对于“称谓语”的研究尤其精妙,他通过分析不同村落中对“伯、叔、兄”等词汇的细微差别,勾勒出了当地宗族关系的微妙层级与人际张力,这种社会结构层面的洞察,是通过语言这个最敏感的传感器捕捉到的。我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侦探般的执着,为了一个特定的词源,他愿意追溯数百年甚至更久的文献流变。全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赞叹。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我会说,书中对当代电子媒介对民俗语言影响的分析略显保守和片面,似乎更侧重于传统民间传播的路径,对于网络用语中模仿甚至戏仿传统语言的现象,若能纳入分析视野,无疑能让这部“初探”更具面向未来的视野和广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语言学领域一直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片充满艰涩术语的蛮荒之地。然而,这部书却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将那些原本冰冷的概念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在描述某一特定方言中表达“愧疚”情感的词汇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如此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那种无声的、微妙的心理活动。这不仅仅是学术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幽微之处的“语言志”。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遗忘”的探讨,即当一种特定的民俗实践消失后,与其相关的语言如何随之消亡或被替代,那种对文化消逝的忧患意识,是贯穿全书的深沉底色。要说不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语言复兴”或“文化再造”的积极尝试。目前,对消亡的记录已经足够详尽,但如果能有一章探讨当代年轻一代如何以创新方式重拾或改造这些古老语言形式,或许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行动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