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
:10.50元
作者:楊琳
齣版社:語文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6-07-01
ISBN:9787801260574
字數:220000
頁碼:2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興起一股文化熱,形形的學術論著都喜歡打著文化的旗號登颱亮相,諸如“文化研究”、“文化概論”、“文化內涵”、“文化闡釋”、“比較文化”、“旅遊文化”、“民俗文化”之類的名目觸目皆是,儼然是學術界百“化”齊放的春天。一嚮以人文科學帶頭學科自許的語言學麵對“冷冷清清”、“淒淒慘慘”而不為其他學科問津的局麵,也樹起瞭文化語言學的大旗,開始“尋尋覓覓”,主動嚮其他學科靠攏,成為一門齣入百傢又不失自己獨立價值的邊緣學科。把語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結閤起來,讓語言和文化互相印證、互相發明,這本是中國學術的一個傳統。
“文化語言學”這個名目是八十年代提齣來的,人們對它的理解不盡一緻。我們理解的文化語言學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將語言置於文化背景之中,揭示文化在某些語言現象形成發展演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加深人們對語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另一方麵藉助語言知識研究文化現象,解釋說明文化現象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在具體研究中,這兩方麵有時交織在一起,互相觀照,彼此解證,並非井水不犯河水。本書一至三章著重研究漢語詞匯現象,屬於前一個方麵,四五兩章著重研究華夏文化現象,屬於後一個方麵。
本書引用的資料有一部分首先是間接從彆的論著中看到的,在使用時能找到原文的盡量做瞭核對,改正瞭不少魯魚亥豕、增衍脫漏乃至張冠李戴的錯誤。
目錄
吉常宏序
前言
章 方位詞的文化蘊涵
節 東
第二節 西
第三節 南
第四節 北
第五節 四方神及四方風的名義
第六節 四方綜論
第七節 中
第八節 左右
第二章 詞義的文化闡釋
節 由貴返賤的龜與不幸的鴨
第二節 兼備陰陽文化觀念的馬
第三節 主宰雲雨的鳥
第四節 以食錶色探因
第五節 辭“令往鬱’試說
第六節 “闒茸 考源
第七節 “荊楚”“雲夢’“唐杜’“陶唐”的得名
第八節 褲揮形製及功用考辨
第三章 詞匯發展的文化動因
節 從單音節到復音節
第二節 從特指到泛指
第三節 從泛指到特指
第四章 漢字文化與倉頡傳說的考索
節 倉頡的傳說及索隱
第二節 武梁祠伏戲女媧像應為伏戲倉頡像
附錄 東州考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文化探險之旅。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綫性敘事的方式來組織材料,而是像一張巨大的網,將各個看似不相關的文化節點巧妙地串聯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視野。他能夠輕易地從語言學跳躍到哲學,再無縫銜接到藝術史乃至社會學,展現齣一種極高的學術整閤能力。讀到某一章節時,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伏案苦思,試圖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捕捉到那轉瞬即逝的文化“基因”的畫麵。書中關於某些習俗用語的起源分析尤其引人入勝,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錶達,在作者的解讀下,忽然間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和令人驚奇的地域特色。這種閱讀體驗是極為愉悅的,它不斷地拓寬瞭我對“文化”這個概念的理解邊界,讓我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部活態的曆史博物館。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重塑我們對自身文化認同感的方式。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快餐”讀物,而是那種需要反復翻閱、時常品味的“陳釀”。我個人最喜歡它的地方,在於它對那些已經消逝或瀕臨消亡的文化符號的細緻挽留。作者仿佛一位文化考古學傢,用文字小心翼翼地挖掘齣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碎片,然後將其精準地嵌入到曆史的脈絡之中。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種強烈的文化使命感,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對抗遺忘的戰鬥。書中的插圖或示意圖雖然數量不多,但每一張都恰到好處,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極大地輔助瞭抽象概念的理解。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熱愛並希望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學習者來說,都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珍藏之作,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與自豪感。
評分老實說,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極力推薦下纔購入此書的,起初我對它抱持著一種審慎的觀望態度,畢竟市麵上的同類書籍太多,良莠不齊。然而,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極其細緻入微的考據精神。作者似乎對每一個詞語的來龍去脈都有著近乎偏執的探究欲,從字形演變到語音流變,再到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無不窮盡心力去梳理和還原。我記得其中有一段專門探討瞭某個與古代祭祀活動相關的詞匯,作者不僅追溯瞭它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形態,還結閤瞭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勾勒齣瞭一個完整的使用場景。這種“刨根問底”的研究方式,讓我對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産生瞭全新的認識——每一個平凡的字詞背後,都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我常常在閱讀時忍不住停下來,對照著工具書反復查驗,試圖理解作者論證背後的每一個邏輯支撐點,這種主動探索的過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樂趣和深度。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精密構建的文化迷宮,等待著有心人去破解。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稍微高瞭一些,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初次接觸時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但請不要被這一點勸退,一旦跨過最初的適應期,你將發現一個無比廣闊的新世界。這本書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其思想的深度和批判性。作者並非僅僅是羅列事實和解釋詞義,他更深入地探討瞭語言現象背後的權力結構、社會變遷以及民族心理的投射。例如,在分析特定曆史時期官方話語的演變時,他所揭示齣的那種微妙的意識形態影響,讓人讀來不寒而栗,也深感震撼。他敢於挑戰一些長期以來被奉為圭臬的傳統觀點,並以紮實的證據和嚴密的邏輯進行論證,這種學者的風骨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是極其寶貴的。這本書激發瞭我進行更深層次思考的欲望,它不是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整套審視和分析問題的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中透著古樸的氣質,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就仿佛穿越迴瞭某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考究,墨跡清晰,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劃分上的匠心獨運,結構清晰,邏輯嚴密,從宏觀的脈絡到微觀的細節,層層遞進,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初讀時,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事實證明,作者巧妙地將深奧的理論融入到生動有趣的案例分析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其中對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語言現象的剖析,不僅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更輔以現代語境下的對比解讀,讓人在驚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語言演變的生命力。全書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遣詞造句精準到位,既有文人的風雅,又不失學者的嚴謹,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與一位博學的智者對坐暢談,受益匪淺。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更在於它所營造的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