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股东知情权制度规则之妥适性,抑或理解《公司法》《公司法解释(四)》数条款的立法意旨,依赖对公司法的两个基本认知,以及一个司法政策的立场。认知一,是知情权的固有权本性,基于公司自治意思可予以限制但不容忍实质性剥夺;认知二,是公司法关于为避免产生严重的不公平后果或为满足社会要求而对私法自治予以限制的规范。司法政策的立场,则是公司组织法上对股东、公司自治的恰当尊重与利益平衡的理念,知情权及类似属性的诸股东权之享有、行使与救济,公司立法、司法的政策导向上需坚守股东利益至上的立场,对封闭公司少数股东的倾斜保护尤为关键。以上认识,得益于股东知情权理论的体系化研究,更源自一线的司法裁判经验。
李建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法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代表作:《公司资本制度新发展》《中国企业立法体系改革》《公司诉讼专题研究》《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独立董事制度研究》《国有独资公司前沿问题研究》等。另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主要研究领域:民商法学、公司治理。
作为一项基础性权利的股东知情权(代前言)
一、股东知情权研究的起点
二、股东知情权的权利结构
三、股东知情权的类型化研究
四、裁判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与研究方法
*章 股东知情权的权利结构与体系
一、作为一项独立权利的股东知情权
(一)股东知情权概念的提出
(二)股东知情权的价值与功能
二、股东知情权的权利构造
(一)作为学理概念的股东知情权的权利构造
(二)实定法上的股东知情权的权利构成
三、股东知情权制度构造比较法研究的一个完整样本:英国法
(一)公司法上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公司法上的检查人选任制度
(三)比较法的评述与启示
四、股东知情权制度构造的比较法研究:其他国家、地区的特色制度借鉴
(一)美国:以查阅权为中心
(二)我国香港特区:以行政选任检查人为中心
(三)德国:以质询权为中心
(四)法国:以公司记录的送达为中心
(五)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均衡的知情权体系
五、我国股东知情权的权利构造与立法架构
(一)比较法的再启示
(二)关于我国立法的几点反思
(三)我国股东知情权的整体立法构造:问题的提出
di二章 股东知情权的类型化研究
一、股东知情权的层级划分与类型化
(一)层级结构下的权利类型化
(二)层级划分与类型化的制度意义
二、股东查阅权及其行使机制:理论学说与司法政策选择
(一) 股东查阅权的价值考量与利益平衡
(二)相对查阅权行使的特别限制
(三)股东查阅权的实现及其救济
(四)结论与建议
三、公司检查人选任程序比较研究:模式选择与制度实效
(一)公司检查人选任程序的制度功能
(二)大陆法系模式:私法选任与司法选任并行
(三)英美法系模式:行政选任
(四)构建我国公司检查人选任制度的模式选择
四、股东质询权及其行使——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
(一)质询权的制度价值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质询权行使的几个具体问题
(三)被质询人的说明义务
(四)质询权的法律救济
(五)结语
五、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完善
(一)我国的非上市公众公司与场外交易市场
(二)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框架
(三)他山之石:英美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启示
(四)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评价及其完善
di三章 实定法上的股东知情权诉讼制度——《公司法解释(四)》的司法逻辑理念与规则
一、引言:构建各方权责利平衡的股东知情权诉讼规则——《公司法解释(四)》的理念与使命
二、股东知情权诉讼的原告资格
(一)司法解释条文的适用释义
(二)主要理论争议
(三)域外立法例
三、公司的不正当目的抗辩
(一)司法解释条文的适用释义
(二)主要理论争议
(三)域外立法例
四、“实质性剥夺”股东知情权的约定无效规则
(一)司法解释条文的适用释义
(二)主要理论争议
(三)域外立法例
五、原告胜诉的裁决内容及执行中的查阅辅助人
(一)司法解释条文的适用释义
(二)主要理论争议
(三)域外立法例
六、股东、辅助人不当行权的侵权赔偿责任
(一)司法解释条文的适用释义
(二)主要理论争议
(三)域外立法例
七、未置备文件的董事、高管的侵权责任
(一)司法解释条文的适用释义
(二)主要理论争议
(三)域外立法例
di四章 股东知情权诉讼实证研究之一:以26~211年全国法院192份裁决为样本的定量分析
一、引言
二、样本的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26~211年样本的描述统计
(三)26~211年样本的定量分析
三、25年公司法修订前后股东查阅权诉讼焦点问题之比较
(一)26年之前裁决的审理难点
(二)26年之后、217年9月之前裁决的审理难点
四、制度变迁:立法的制度演进与司法的应对之策
(一)立法的制度演进
(二)司法的应对之策:角色与作用
五、股东知情权的作用实证与制度完善路径
(一)股东知情权的制度价值考察
(二)制度完善的方向
六、结论
di五章 股东知情权诉讼实证研究之二:以25~214年北京地区法院123份裁决为样本的类型化研究
一、关于本项实证研究的基本情况说明
(一)类型化案例研究方法
(二)样本收集情况
(三)数据处理方式
(四)本章的基本结构安排
二、北京地区股东知情权诉讼案例的基本特征
(一)股东知情权案件的基本概况
(二)样本案件的程序性特征
三、关于行权股东的身份特征描述
(一)行权股东身份特征
(二)行权股东的诉称理由分析
(三)行权股东诉查公司信息的类型
(四)行权股东要求查阅的方式分析
四、北京地区股东知情权诉讼的被诉公司特征分析
(一)被诉公司的基本特征
(二)股东查阅对象范围的延伸分析
(三)被诉公司的抗辩理由分析
五、北京地区股东知情权案件的法院判决标准分析
(一)法院对股东未履行前置程序的态度
(二)法院对举证责任的分配
(三)法院对“不正当目的”的认定标准
(四)知情权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
附录一 北京地区股东知情权裁判文书信息统计表:一个个案范例
附录二 北京地区123份股东知情权裁判文书重要信息“索引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司治理和股权法律问题的读者,我深知股东知情权是一个既基础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知情”二字,背后牵扯着公司内部信息管理、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权力平衡、商业秘密的保护以及司法裁判的公正性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议题。而《正版 股东知情权研究:理论体系与裁判经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其中的精髓。首先,其“理论体系”的构建,预示着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系统性的,会从法理学的根源、历史演变、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从而为读者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于理解知情权为何存在,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至关重要。而更令我眼前一亮的是“裁判经验”的加入。在法律实践中,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一定的张力,如何将抽象的法律条文适用于纷繁复杂的具体案情,是所有法律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作者通过引入裁判经验,无疑是在试图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中的争议焦点、法院的裁判理由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股东提出查阅公司财务报表时,公司应如何回应?如果股东要求查阅的资料涉及公司敏感的经营信息,法院会如何权衡?作者能否借此机会,分享一些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法官们可能会考虑的因素,以及一些有助于避免诉讼的实操建议?这本书的出版,必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股东知情权。
评分我之前在准备公司法律事务时,一直觉得自己在股东知情权这一块的理解不够透彻。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太偏重于某个具体方面,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解答我疑惑的著作。当我在书店看到《正版 股东知情权研究:理论体系与裁判经验》这本书时,它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法律研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理论的严谨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两点。“理论体系”表明它会对股东知情权的法律基础、发展历史、基本原则等进行系统梳理,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而“裁判经验”则意味着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法律条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真实的司法实践,试图揭示在具体案件中,法官是如何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处理实际法律问题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探讨股东知情权的行使主体、行使范围、行使程序以及限制等核心问题。例如,不同类型的股东(如中小股东、控股股东)在行使知情权时,是否会受到不同的对待?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以“损害公司利益”为由拒绝股东的查阅请求?对于知情权被侵害,股东有哪些救济途径?书中是否会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或各级法院的典型案例,来阐释这些问题?这样,理论上的抽象原则就能转化为实践中具体的行为指南,帮助我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翻开后,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论述让我立刻意识到,这绝非一本浅尝辄止的书籍。作者对股东知情权的研究,并非停留在表面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其背后复杂的法律逻辑和经济动机。从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看,这本书似乎系统地梳理了股东知情权的演进脉络,可能涉及了不同法系下的理论基础,比如英美法系下的“公司透明原则”与大陆法系下的“股东参与权”等。更吸引我的是,书中对“裁判经验”的侧重。这意味着作者不仅在梳理法律条文,更是在解析司法实践中的真实难题。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知情权与商业秘密之间的冲突的。股东的知情权是绝对的吗?在什么情况下,公司可以拒绝股东的查阅请求?这些都是在公司治理实务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我希望作者能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给出一些清晰的判断标准和操作指南。比如,在信息披露的范围、方式、以及股东查阅的程序等方面,是否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潜规则”或者司法倾向?此外,书中对股东知情权行使的“目的性”审查,以及“滥用”知情权的行为如何认定和规制,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作者能否通过案例,生动地展示这些理论如何落地,如何指导法官做出公正的判决,又如何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和处理股东知情权相关的法律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对公司法领域一直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如何准确理解和有效行使股东知情权,对于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促进公司规范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正版 股东知情权研究:理论体系与裁判经验》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恰逢其时。它的书名就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股东知情权”。这一点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很多时候,股东的权利行使,恰恰就受到知情权保障程度的制约。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将“理论体系”与“裁判经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会为我们梳理股东知情权的法律基础、历史沿革、核心要义等,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到司法实践的深水区,通过分析大量的裁判案例,来揭示在现实的法律纠纷中,股东知情权是如何被理解、被适用,以及如何被裁判的。我非常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知情权行使中的一些“模糊地带”的?例如,股东在查阅公司资料时,其“正当目的”如何界定?公司拒绝提供资料的“正当理由”又有哪些?在信息披露的范围和方式上,是否存在一些通用的原则或司法倾向?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这些原则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以及法官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终裁决的?此外,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预防和化解因知情权争议而引发的纠纷的实操建议。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和掌握股东知情权这一重要法律问题的宝贵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足以吸引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关于股东知情权方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而《正版 股东知情权研究:理论体系与裁判经验》听起来正是我需要的。首先,书名中的“正版”二字给我一种信赖感,表明其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接着,“股东知情权研究”直接点明了核心主题,我知道这涉及到公司治理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问题。股东的知情权是其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也是保障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知情权的范围、如何平衡股东知情权与公司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发生争议时如何进行有效的裁判,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李建伟著,这表明该书的作者在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期待。特别是“理论体系与裁判经验”的结合,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会从理论的高度梳理股东知情权的来龙去脉,还会结合大量的案例和裁判实践,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股东知情权的法律渊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识别和应对股东知情权滥用的情况,以及在公司内部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知情权行使与审查机制。法律出版社的出版,也为这本书的品质提供了保障,我倾向于选择大型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因为它们通常对内容的质量有更严格的把控。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和作者的背景信息,让我相信它将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