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物安全总论 赵文霞 9787503865404

林业生物安全总论 赵文霞 97875038654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文霞 著
图书标签:
  • 林业
  • 生物安全
  • 植物保护
  • 林业病虫害
  • 入侵物种
  • 生态安全
  • 林木健康
  • 生物入侵
  • 风险评估
  • 林业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5404
商品编码:292220585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林业生物安全总论

定价:38.00元

作者:赵文霞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38654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林业生物安全是指保持林业危(风)险性生物不发生危害和林业保护生物免受危害的状态。林业危(风)险性生物包括林业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林业保护生物、森林及森林和湿地中的野生生物。林业生物安全是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全球森林、湿地资源的保护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

目录


作者介绍


  赵文霞,生于1963年,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副主任,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委员会委员、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生物灾害管理和入侵生物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 内容简介: 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森林作为地球的“肺”,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更是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关键。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传播与危害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和区域化的趋势,给森林健康、生态安全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理论著作,而是聚焦于当前林业生产实践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旨在为广大林业工作者、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前沿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本书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防冶技术,帮助读者全面提升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诊断和综合防治能力,守护绿色家园,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林业病虫害防治领域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他们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对当前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传播途径以及传统的防治手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和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现代化防治技术。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第一部分:林业病虫害基础理论与发展趋势 林业病虫害的定义、分类与生态学基础: 详细阐述了林业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区分了病害、虫害以及其他非生物胁迫因素,并从生态学角度解释了病虫害发生、发展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理解这些基础理论,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前提。 当前林业病虫害的主要发生特点与演变趋势: 分析了全球变化(如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降低)对林业病虫害发生格局的影响,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林业面临的突出病虫害种类和区域性流行规律,如松材线虫病、杨树溃疡病、松毛虫、天牛等,并探讨了外来入侵性有害生物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 林业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准确预警的重要性。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传统监测方法(如地面调查、诱捕器)的改进与应用,并重点阐述了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在病虫害大范围监测中的应用、GIS技术在空间格局分析中的作用、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菌快速鉴定中的优势,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病虫害预警模型构建中的潜力。 第二部分:常见林业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策略 主要森林树种的病害诊断与防治: 针对我国主要的造林树种,如松树、杨树、杉木、泡桐、桉树、落叶松、侧柏等,系统介绍了各种主要病害的症状表现、病原菌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和分子学方法)、传播途径以及综合防治措施。重点关注如松材线虫病、褐斑病、锈病、梢枯病、白粉病、溃疡病、树脂病等,并提供针对性的化学、生物和农业防治方案。 主要林业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详细介绍了林业生产中常见的各类害虫,包括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蚧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如毛虫、甲虫)、钻蛀性害虫(如天牛、吉丁虫)等。本书提供了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为害症状、发生规律的详尽描述,以及针对不同害虫的化学防治(农药选择、使用方法、抗药性管理)、生物防治(天敌利用、微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诱杀、阻隔)策略。 外来入侵性有害生物的防控: 专题探讨了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性林业有害生物对我国生态安全构成的严峻威胁,如松材线虫、欧洲栎食叶蛾、亚洲龙胆象甲等。详细介绍了其识别、监测、检疫以及综合治理的策略,强调了源头控制和联防联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现代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IPM) 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理念与实践: 深入阐释了IPM的理论框架,即在充分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经济、有效地利用多种防治手段,以最小的环境影响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重点介绍了生物防治的原理、方法和优势。包括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螨、瓢虫)控制害虫,应用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防治病虫害,以及利用植物提取物等生物源农药。本书提供了生物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指南,以及如何建立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天敌资源。 化学防治的科学应用与风险管理: 在IPM框架下,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详细介绍了各类农药的作用机理、选择原则、使用时机、剂量控制以及安全间隔期等。重点强调了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的使用,以及抗药性监测和管理技术,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物理及农业防治措施: 介绍了各类物理防治方法,如诱捕器、光诱、色诱、震动诱集等,以及农业防治措施,如修枝、清园、轮作、抗病虫品种选育与推广、营造混交林等。这些措施在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方面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生态工程与森林健康管理: 将病虫害防治融入更广阔的森林健康管理体系。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森林结构、改善森林生长环境、增强森林自身抗性来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介绍了如森林抚育、林相改造、生态修复等措施在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抵御病虫害能力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精准农业与智能化防治: 探讨了如何将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病虫害的精准监测、诊断和施药,实现“知病知虫,精准施药”,提高防治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基因技术在抗病虫育种中的应用: 展望了利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抗病虫能力更强的优良林木品种,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 政策法规与国际合作: 强调了健全林业植物检疫法规、加强部门协作、构建全球联防联控体系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至关重要。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内容的实效性和前沿性。在每一个病虫害的介绍中,除了基础知识,更侧重于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防治方案,并辅以图文并茂的病虫害识别指南,方便读者快速准确地诊断问题。同时,本书积极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动态,力求内容的时效性,帮助读者掌握最前沿的防治技术。 《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的出版,不仅为广大林业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更是对我国林业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林业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引领林业病虫害防治迈向更加科学、高效、绿色的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林业生物安全总论》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担当的史诗。作者赵文霞以其独到的视角,将林业生物安全这一宏大议题分解为一系列可理解、可操作的组成部分。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这一部分的论述所打动。在当前全球贸易日益频繁的时代,病原体和有害生物的跨国界传播已成为常态。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这种挑战的严峻性,以及国际合作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性。作者详细阐述了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等国际条约的意义,以及各国在遵守这些条约时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书中对不同国家在植物检疫、风险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国际间在生物安全管理上的差异,以及协同合作的必要性。例如,作者在讨论候鸟迁徙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时,不仅分析了其传播途径,还强调了跨国界的监测与信息共享对于有效防控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林业生物安全并非一个孤立的领域,它与全球经济、贸易、旅游等多个方面紧密相连,需要全球视野和协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赵文霞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核心理念的强调。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于整本书的行动指南。从源头防控,到过程监管,再到应急响应,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与挑战。书中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机理、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的详尽介绍,让我对这些“隐形杀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关于松材线虫病的论述,作者不仅分析了其生物学特性,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媒介、环境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在其中的作用,并提供了包括检疫、伐除、药剂防治等多种综合治理手段,让我明白了应对这类复杂病害需要多管齐下,不能寄希望于单一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对生物技术在林业生物安全中的应用前景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希望,如何利用基因技术、分子检测等手段,提高病虫害的早期发现能力和防治效率,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行动的启示。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关系的著作。赵文霞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林业生物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章节印象深刻。当生物入侵或病虫害对森林造成破坏后,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难题。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植被恢复技术,以及在选择恢复物种时需要考虑的生物安全因素,避免“好了伤疤,又添新伤”。作者强调,生态恢复不应仅仅是恢复树木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韧性。她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本土物种,构建具有抵御入侵能力的健康森林。例如,在讨论火灾后的生态恢复时,作者不仅强调了植被恢复的重要性,还分析了火灾本身可能带来的病虫害传播风险,以及在恢复过程中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协同推进的理念,让我看到了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只有拥有健康的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才能更有效地抵抗外来威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也让我对林业的未来充满了更深的思考。赵文霞女士在《林业生物安全总论》中,不仅提供了详实的理论知识,更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价值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安全”的论述感到振奋。作者清晰地阐述了生物安全对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如果生物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再好的发展规划都可能成为泡影。书中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将生物安全置于核心地位,强调在进行森林采伐、更新等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例如,在论述林产品贸易的生物安全问题时,作者详细分析了木材、种苗等林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可能携带病原体和有害生物的风险,以及各国为防范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检疫措施,并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合作机制,确保林产品贸易的安全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健康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细微之处见真章”有了更深刻理解的书。赵文霞在《林业生物安全总论》中,用大量的细节和案例,揭示了林业生物安全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微观生物的安全管理”的阐述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宏观的森林生态系统,但却忽略了支撑这一切的微观世界。作者详细介绍了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林业生物安全中的双重作用:既可以是森林健康的维护者,也可以是病害的传播者。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微观生物的生命周期、传播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例如,在讨论森林土壤健康与生物安全的关系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外来入侵物种或病原体如何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森林退化。她还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如生物农药的应用,让我看到了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生物安全问题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林业生物安全,从“微”开始,方能“宏”固。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林业生物安全领域可能存在的“盲点”。赵文霞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指出了许多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非传统途径的生物安全风险”的论述所吸引。除了传统的病虫害和入侵物种,还有许多非传统途径也在威胁着林业生物安全。作者列举了例如旅游、交通运输、甚至科研活动等都可能成为生物入侵的“帮凶”。她详细分析了这些途径的特点和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例如,在讨论野生动物贸易的生物安全风险时,作者不仅关注其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还深入分析了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的林业病原体,以及这些病原体一旦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她还强调了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物安全风险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并不断拓展思维,发现和应对新的威胁。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颇感惊喜的书籍。原本以为“林业生物安全”这个概念会有些枯燥乏味,但作者赵文霞女士却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个复杂而重要的主题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她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书中不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基本原理,还列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生物入侵、病虫害传播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威胁。例如,在讲述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它们的破坏性,而是通过分析这些物种的繁殖速度、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如何排挤本地物种、破坏生态平衡,让我对问题的严重性有了切身体会。她还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读完关于检疫和监测的章节,我更是觉得,这项工作看似平凡,实则责任重大,每一位从事林业工作的人都应该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科学的素养。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对自然环境更加敬畏的种子。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生命共同体”有了更深理解的书。赵文霞女士在《林业生物安全总论》中,以其宏大的视角,将林业生物安全置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全球福祉的关联”的论述所打动。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林业生物安全并非孤立的专业领域,而是与人类健康、全球粮食安全、乃至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紧密相连。她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说明了林业病虫害的蔓延可能导致粮食减产,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书中关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理念,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森林生物安全,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例如,在讨论新冠疫情对林业生物安全的影响时,作者不仅关注疫情本身对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的限制,更深入分析了疫情可能加速某些入侵物种的传播,以及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的国际合作。这本书让我明白,林业生物安全,关乎的不仅仅是树木,更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评分

阅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智慧与勇气的较量。赵文霞女士在《林业生物安全总论》中,不仅呈现了挑战,更展示了应对挑战的决心与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科技创新在生物安全中的驱动作用”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最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的应用,为我们描绘了更加高效、精准的防控前景。她介绍了例如无人机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基因编辑技术等如何助力生物安全工作。例如,在讨论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气象数据和植被信息,实现对火灾风险的精准预测,并结合无人机进行快速侦察和火情监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灾扑救的效率和成功率。书中关于“智慧林业”与生物安全的融合,让我看到了科技赋能林业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践的指南,充满了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却又充满希望的世界。赵文霞女士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复杂画卷。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公众参与”这一环节的重视。生物安全不仅仅是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事情,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书中列举了许多由于公众意识淡薄而导致的生物安全事件,让我警醒。例如,在讨论非法引进外来物种作为宠物或观赏植物的危害时,作者通过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这些看似无害的行为可能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她还积极倡导开展生物安全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例如,如何通过日常的观察,及时发现可疑的病虫害迹象,并主动向相关部门报告。书中对于“公民科学”在生物监测中的潜力的挖掘,也让我耳目一新。当大量的眼睛成为监测的“传感器”,我们就能更早、更广地发现问题,形成一道坚实的生物安全防线。这本书让我明白,保护森林,守护家园,人人有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