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
定價:148.00元
作者:石元春
齣版社:中國農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56550827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0.9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自20世紀70年始,針對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的綜閤治理和農業發展,國傢組織過一場長達28年的科技大戰役。由於戰役的巨大成功,推動瞭我國涉及20個省市、3.8億人口,4.7億畝耕地的低産田治理工程,為結束我國韆百年缺糧曆史做齣瞭重要貢獻。該成果獲“l993年度國傢科技進步特等奬”。本書是參加該戰役的首席科學傢寫的一部迴憶錄,記載瞭此次科學登攀中真實、動人、跌宕和勵誌的故事。章迴小說體裁和流暢生動的文字將給讀者帶來輕鬆愉快的閱讀享受。
目錄
序幕:結緣
上篇 十年一劍——麯周試驗區
1.難抗命遷校延安,罹“剋”疾迴京療養
2.來電話七三六一,定未來後半今生
3.仲夏日初探虛實,定大計夜話麯周
4.進張莊澇水相迎,三透房安營紮寨
5.苦思索作戰方略,精謀劃首份藍圖
6.設樣闆四百畝地,前哨戰打響試區
7.開局年百事待舉,王觀瀾視察督陣
8.情報網建設在即,化驗室刻不容緩
9.辦農校培訓農民,育人纔韆鞦基業
10.抖秘籍綜閤治理,擺陣勢以正相閤
11.齣奇兵戰績喜人,靠科學鎮住老堿
12.論成敗産量為上,種麥場人機比武
13.起風波封殺淺井,辛德惠單刀赴會
14.初來客不知深淺,苦遭遇省委書記
15.迎風雨我行我素,且徐行何妨吟嘯
16.治理期四年一貫,創高速産治雙馨
17.謀推廣夢係麯北,喜碰杯雙五百萬
18.為驗證再建試區,抒豪情叫闆麥産
19.阿金斯當場拍闆,藉外力圓夢麯周
20.誠可貴河北認同,許鐵城箴言六條
……
下篇 走嚮黃淮海
作者介紹
石元春,l931年生,湖北人,土壤學傢。1956年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係研究生畢業,l987—1995年任該校校長。現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國傢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科學技術奬勵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l991年和1994年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著有《黃淮海平原的水鹽運動和旱澇鹽堿綜閤治理》、《鹽漬土的水鹽運動》等專著。近年關注國內外生物質産業的發展。
文摘
序言
當我第一眼看到《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戰役記”這三個字,立刻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麵,仿佛能聽到戰鼓擂動,看到科技的火花在黃淮海那片土地上迸發。黃淮海,一個承載著豐富曆史和人民生活的地方,竟然是“科技戰役”的主戰場,這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遐想。石元春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可能不甚瞭解,但與這場“科技戰役”緊密相連,足以說明他在其中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角色,他的貢獻一定非常顯著。40周年的紀念,更讓這本書具有瞭非凡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對過去一段輝煌曆史的迴顧,更是對後人的激勵和傳承。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講述這場“戰役”?是會著重描寫那些宏大的科技工程,還是會深入刻畫那些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們?它是否會像一部感人至深的紀錄片,讓我們看到科技創新背後付齣的艱辛與汗水?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中國科技發展道路上的重要篇章,感受那種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偉大精神。
評分《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黃淮海,一個地理概念,竟然成為瞭“科技戰役”的代名詞,這給我一種非常新穎的感受。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的科技發展史很感興趣,但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信息都比較零散,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聚焦的視角,將一段重要的科技發展曆程以“戰役”的形式呈現齣來。石元春這個名字,我雖然不算特彆熟悉,但能與如此規模的科技戰役掛鈎,想必其貢獻非同小可。這本書的齣版,恰逢40周年,這本身就帶有一種紀念和傳承的意義。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以何種敘事方式來講述這場戰役?是會采用宏大的曆史敘事,還是會聚焦於具體的科研項目和技術突破?它是否會采訪當年的親曆者,還原那些充滿智慧與汗水的瞬間?抑或是會梳理大量的曆史文獻,為我們勾勒齣當時科技發展的全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一領域的知識空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科技工作者們所付齣的努力和犧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迴憶錄,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科技發展道路上的艱辛與輝煌。
評分《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這個書名,瞬間就吸引瞭我。黃淮海,這片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土地,竟然是“科技戰役”的主舞颱,這讓我充滿瞭好奇。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關於智慧與創新的較量,這其中的故事一定十分精彩。石元春,這個名字,與這場“戰役”相結閤,讓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重量和個人的非凡。40周年的紀念,更增添瞭這本書的厚重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一份對曆史的敬意。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以怎樣的筆觸來描繪這場“戰役”?是會側重於宏觀的戰略布局,還是會深入到微觀的技術攻關?它是否會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讓我們感受到那個年代科技工作者們的熱情與奉獻?抑或是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分析這場戰役的深遠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國科技發展史的窗戶,讓我看到那一代人的智慧與汗水,以及他們為國傢發展所付齣的努力。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有分量的書。黃淮海科技戰役,這幾個字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滄桑感和奮鬥的艱辛。“戰役記”這三個字,更是暗示著一場有組織、有目標、有過程的集體行動。石元春,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接觸不多,但能與這樣一場重要的科技戰役聯係在一起,其在曆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40周年的紀念,意味著這本書的齣版不僅僅是齣於學術研究,更是帶有強烈的傳承和銘記的意義。我特彆好奇的是,這本書會以什麼樣的角度來展現這場戰役?是側重於宏觀的戰略部署和政策製定,還是會深入到微觀的科研攻關和技術難題的破解?它是否會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讓我們感受到當年科技工作者們那種百摺不撓、勇攀高峰的精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史詩般的巨著,為我們揭示那段不為人知的科技發展曆程,讓我們看到中國科技力量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孕育、成長並最終綻放光彩的。它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啓示。
評分讀到《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幅畫麵,關於那個充滿激情和挑戰的年代。黃淮海地區,那片承載著無數曆史印記的土地,竟然是這場“科技戰役”的主戰場,這本身就足夠引人遐想。科技戰役,這個詞匯帶著一種非常規的意味,它不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卻同樣需要智慧、勇氣和奉獻。石元春這個名字,當我看到時,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種敬意,一個能被如此隆重紀念的科技戰役,其背後必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一種對精神的傳承。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場戰役的全景?是否會深入到當時科研人員的生活和工作細節?是否會呈現那些鮮為人知的技術難關是如何被攻剋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紀錄片一樣,將那個時代的人物、事件、技術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它是否會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科技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厚重的史書,為我們揭示那段塵封的往事,讓我們從中汲取力量,也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科技成果。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戰役記”三個字,一下子就把人拉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黃淮海科技戰役,這幾個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仿佛能看到無數科技工作者在那片土地上揮灑汗水、燃燒智慧的場景。石元春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瞭解不多,但作為一個獻禮40周年的著作,其分量可想而知,一定是一位在科技領域有著深厚建樹的前輩。9787565508271 這個ISBN碼,則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經過精心策劃和齣版的,帶著一種官方認可的嚴謹。我尤其好奇的是,這本書會如何呈現這場“戰役”?究竟是側重於宏大的戰略布局,還是聚焦於具體的科研攻關過程?是會采訪親曆者,還原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還是會梳理曆史資料,描繪科技發展的脈絡?對於我這樣一個對那個時代科技發展史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場“戰役”中,那些普通而偉大的科技工作者們是如何剋服睏難,又是如何取得最終勝利的。這本書是否會像一篇蕩氣迴腸的史詩,又或者像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我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關於科技,更是關於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依靠科技力量實現自我突破的生動寫照。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這個標題時,我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瞭。黃淮海,這片廣袤的土地,在我腦海中總是與人民的生産生活緊密相連,而“科技戰役”這個詞匯的加入,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這聽起來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關於智慧、創新和國傢發展的較量。石元春的名字,也讓我聯想到瞭一位在科技領域有著卓越貢獻的長者,他的名字與這場“戰役”緊密相連,必有其非凡之處。40周年的紀念,更增添瞭這本書的厚重感和時代意義,它承載著一段曆史,也寄托著對未來的期許。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展開敘述?是否會像一部宏大的曆史畫捲,將黃淮海地區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一一呈現?它是否會深入挖掘當時麵臨的挑戰,以及科技工作者們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取得勝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生動詳實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科技如何改變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傢的麵貌,也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科技成果。
評分《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這個書名,一齣現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使命感。黃淮海,這片在中國曆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土地,竟然是“科技戰役”的主戰場,這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性。石元春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可能並不太瞭解,但作為這場“戰役”的紀念人物,他的貢獻一定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40周年的紀念,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啓示,它要傳承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奮鬥的信念。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以何種方式來講述這場“戰役”?是會聚焦於某個具體的科技項目,還是會描繪整個科技發展的大背景?它是否會通過那些親曆者的口述,來還原當年那種緊張而又充滿希望的氛圍?抑或是會以更宏觀的視角,梳理齣這場戰役在整個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本史詩,為我們展現中國科技力量如何在那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最終改變國傢麵貌的動人故事。
評分當看到《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這個書名時,一股強大的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黃淮海,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卻承載著一場不為人知的“科技戰役”,這其中的反差和故事性令人遐想。石元春,這個名字的齣現,讓我立刻聯想到這位在科技領域必定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他的名字與這場戰役緊密相連,其背後一定蘊含著非凡的智慧和貢獻。40周年,這是一個裏程碑式的數字,這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精神的傳承。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揭示這場“戰役”的全貌,它是否會像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展現那個年代科技工作者的激情與執著?它是否會深入到具體的科研細節,讓我們領略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之路?抑或是它會從宏觀的角度,闡釋這場戰役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深遠影響?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理解科技創新是如何成為推動國傢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感受那一代科技人的傢國情懷。
評分《戰役記:紀念黃淮海科技戰役40周年》這個書名,單是聽上去就有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黃淮海,這片土地,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農田、河流、人民息息相關,而將“科技戰役”的概念與之結閤,讓我感到非常新奇和好奇。這本書的齣版,恰逢40周年,這本身就賦予瞭它特殊的意義,它是一份對過去的緻敬,也是一份對未來的鞭策。石元春,這個名字,我雖然不甚瞭解,但結閤書名,可以想見他在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場“戰役”?是會聚焦於某個具體的科技突破,還是會展現一場波瀾壯闊的科技攻堅過程?它是否會像一部電影劇本一樣,充滿著跌宕起伏的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亦或是它會像一本嚴謹的學術論文集,深入分析當時的科技背景、技術細節和戰略意義?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瞭解中國科技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認識到科技進步所需要付齣的巨大努力和犧牲。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技,更是關於那個時代的人們,他們如何用智慧和汗水,書寫瞭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