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 |
| 作者 | 王永德 |
| 定价 | 26.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136809 |
| 出版日期 | 2010-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281Kg |
| 内容简介 | |
| 近几年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成为世界上开放的市场之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使中国农产品贸易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应对机遇与挑战、克服危机影响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全面深入的评估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绩效、潜力与影响因素,进而就如何把竞争力潜力转变为好的竞争力绩效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书在翔实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建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竞争力潜力和竞争力实现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和相应的评估指标——竞争力绩效的主导评估指标为市场份额和赢利性,效率作为赢利性的参照指标,竞争力潜力的主导评估指标为成本和质量指标。 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各自农产品出口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的趋势相反,对各自农产品出口的贡献也截然相反。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为中国农产品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美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则给其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负面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王永德 1964年2月生,中员,管理学博士,现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会计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方法,农产品贸易。先后主持完成农垦总局课题3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主编教材等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 |
| 目录 | |
|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3 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2 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与衡量方法文献评述 2.1 竞争力的定义与层次 2.2 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3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2.4 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2.5 小结 3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框架与评估指标 3.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框架 3.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指标 3.3 小结 4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农产品出口的贡献比较 4.1 中美农产品出口变动:2002--2007年 4.2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 4.3 实证估计结果 4.4 小结 5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 5.1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世界市场 5.2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中美市场 5.3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第三地市场 5.4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基于赢利性指标 5.5 小结 6 中美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潜力比较 6.1 中美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潜力比较:成本指标 6.2 中美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潜力比较:质量指标 6.3 进一步的综合评估 6.4 小结 7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 7.1 识别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 7.2 识别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 7.3 各因素对6种农产品的具体影响 7.4 小结 8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机制 8.1 生产环节:成本与质量控制机制 …… 9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者在研究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产业实践中,并与美国进行细致的比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分析。这些非关税壁垒,往往比关税更能阻碍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书中详细地列举了不同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应对这些壁垒方面的差异。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中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的探讨,也让我深有启发。我之前可能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价格合理,就能在国际市场立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品牌建设、文化输出、以及差异化营销,在现代国际贸易中是多么的关键。这本书为中国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产品贸易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国家战略、产业升级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分析中美两国农产品竞争力时,并没有局限于表面的价格竞争,而是深入挖掘了更深层次的要素,比如科技创新、品牌建设、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消费者偏好演变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中国在品牌化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不足,这与美国农产品成熟的品牌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书中提到的那些美国农产品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品牌故事、高效的物流体系和精准的市场定位,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反观中国,虽然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但在品牌塑造和国际推广上,似乎总是显得力不从心。此外,书中对两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上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严格的标准固然可能增加生产成本,但对于赢得国际市场的信任,却至关重要。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是否在某些方面过于追求产量,而忽略了品质和标准的提升。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国界的“田野调查”,让我对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的挑战与机遇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正版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这本书,读来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阅读之前,我对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可能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中,比如“出口量大”、“价格便宜”等等。但是,这本书却通过深入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真相。作者在分析中美两国农产品竞争力时,不仅仅关注了产量和价格,更深入地探讨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比如土地、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书中关于资本投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比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美国相对成熟的农业金融体系和规模化经营模式,使得其农业生产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韧性。而中国在这些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书中关于中国农产品在应对国际贸易规则和技术壁垒方面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在“软实力”上的不足。例如,一些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检疫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常常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拦路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指出了问题,更试图探索解决之道,为中国农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正版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这本书,读起来着实让人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宏大的国际贸易战场,又像是深入了中国广袤的田野。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中美比较视角”这个副标题所吸引。在当前全球格局日趋复杂,贸易摩擦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中国农产品与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较量,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罗列数据,而是试图通过严谨的分析,揭示两国农产品在生产、技术、政策、市场准入等多个维度的差异,进而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中国农产品的优势或劣势,而是力求客观公正,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案例分析,勾勒出一幅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的图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到的那些农业技术上的瓶颈,是如何一步步制约着中国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美国那些成熟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又为何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书中关于补贴政策的比较也十分精彩,两国政府在农业支持上的不同导向,对各自农产品竞争力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借鉴的。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农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坦白说,初翻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充斥着枯燥的经济学理论和冰冷的数据。但很快,我的担忧就被打消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和故事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和大量的研究成果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分析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绿色壁垒”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列出各项标准,而是通过一些真实的贸易案例,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壁垒是如何让一些中国农产品望而却步,或者被拒之门外。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书中的内容。而且,作者在进行中美比较时,并没有刻意去贬低任何一方,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全面、客观的画面。比如,书中也承认了中国在某些细分领域的农产品,其成本优势和市场适应性是美国农产品难以比拟的。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中美的农产品竞争力,更是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运行逻辑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工具,让我们能够用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农产品在全球贸易中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竞争力”这个概念。以往,我可能更倾向于将竞争力理解为简单的价格优势或生产规模。但是,通过这本书的深入剖析,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品牌价值、质量标准、以及市场适应性等多重因素之上。书中在分析中美农产品竞争力时,重点突出了两国在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品牌营销方面的巨大差异。例如,美国在农产品育种技术、精准农业、以及食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是其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关键。而中国在这些领域,虽然正在努力追赶,但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此外,书中关于中国农产品在海外市场营销推广方面的不足,也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往往拥有优质的产品,但却未能有效地将其价值传达给国际消费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挑战,更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路径,指引我们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
评分《正版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细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更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方向的深刻思考。作者在进行中美两国农产品竞争力比较时,并没有局限于静态的比较,而是深入分析了两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未来趋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的客观剖析,例如土地制度、农村金融、以及人才结构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因素,直接制约着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书中也对美国农业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比如其成熟的科研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些都是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理解中国农产品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中国农业如何才能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逻辑,非常清晰且具有条理性。作者在研究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时,选择中美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国进行比较,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切入点。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地展开分析的,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到微观的生产技术,再到市场营销策略,几乎涵盖了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所有关键要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两国农业政策的对比分析。美国相对市场化的农业政策,以及其背后强大的科研支撑和金融支持,与中国在农业补贴、产业扶持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看到了两国在农业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各自农产品竞争力的长远影响。同时,书中对于中国农产品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呼吁“提高质量”,而是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产品结构、以及提升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农产品在全球贸易中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的认识。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价格竞争,或者某些出口大宗商品的数量。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国际农产品竞争的维度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作者在书中对中美两国在农业科技研发、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比较,让我看到了两国在“软实力”上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部分,书中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等前沿领域与美国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如何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此外,书中对于中国农产品在海外市场营销推广的不足,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曾经以为,只要产品质量好,自然就会有人购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品牌建设、渠道拓展、以及文化营销的重要性,在现代国际贸易中是多么的关键。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中国农产品如何才能摆脱“低价竞争”的怪圈,真正走向价值创造的道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读完《正版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绝非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作者通过对中美两国农产品在生产、技术、政策、市场等多个维度的深入比较,勾勒出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真实位置。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两国在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美国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为美国农产品带来了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强的竞争力。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差距,是短期内难以弥补的。同时,书中对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方面的不足,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们往往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但却未能有效地将其价值传递给全球消费者。然而,这本书并非悲观的论调,而是指出了挑战,更提供了解决方案。作者建议中国应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并积极构建国际品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有深刻的分析,又有积极的引导,为中国农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