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 |
| 作者 | 孙鸿烈 等,韩晓增 等分册 |
| 定价 | 45.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155305 |
| 出版日期 | 2011-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22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言 |
| 编辑推荐 | |
| 为完成《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丛书的编纂,ERN综合研究中心首先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农田、森林、草地与荒漠、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历史数据整理指南》,各野外台站按照指南的要求,系统地开展了数据整理与出版工作。该丛书包括农田生态系统、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共4卷、5工册,各册收集整理了各野外台站的元数据信息、观测样地信息与水分、土壤、大气和生物监测信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相信这一套丛书的出版将为我国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相关生产活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
| 文摘 | |
| 序言 | |
要我说,《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农田生态学案例研究。对于我这种追求细节、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而言,它满足了我对科学研究严谨性和全面性的极致期待。书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监测数据,让我看到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却至关重要的地下世界。这些数据,如同在解剖一个生命的微观肌体,揭示了不同年份、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例如,某种耕作方式是否会导致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增多,进而影响土壤肥力或引发作物病害,这些都通过翔实的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数据得到了解答。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耦合分析感到惊叹。通过对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以及关键元素(如碳、氮、磷)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转化速率进行量化,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海伦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运作机制,以及它在区域生态平衡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观的生态现象与微观的生物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动态的农田生态系统模型。
评分《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如何运作的。对于我这种长期关注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实证样本”。书中对农田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单一的农田,其内部也可能隐藏着丰富的生态梯度。例如,不同地块的土壤条件、水分状况、微气候差异,如何影响了植物群落的分布,以及这些植物群落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土壤肥力、昆虫种群等。书中提供了关于这些变量的详细数据,为理解景观尺度上的生态过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数据,例如不同施肥管理措施下,氮、磷等养分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的量化分析。这些数据直接揭示了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对水环境的潜在影响,也为制定更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现场感”和“数据驱动”,它让我们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去理解农田生态系统真实的运行状态。
评分我一直认为,《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这样的书籍,才是真正有分量的科学读物。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最真实、最可靠的科学数据。对于我这样对农田生态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藏宝图,上面标记着海伦站农田生态系统在特定时期内的“宝藏”。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随时间变化的分析,例如土壤容重、孔隙度、导水率等指标的长期监测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耕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也为评估土壤健康状况、判断土壤退化风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还在书中发现了关于农田生态系统中水分平衡的详细数据,包括降水量、蒸发蒸腾量、土壤水分含量等,这些数据对于理解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制定适应性农业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对于不同年份作物产量与其生长期间的气候因子(如温度、光照、降水)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更是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细节的执着和对事实的尊重,它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农田生态系统背后那套精密的运行逻辑。
评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这本书,是一份献给中国东北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的珍贵“档案”。对于我这个在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工作者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信息的“活”的资料。书中关于作物生理生态响应的数据,例如不同作物在同一年份或同一作物在不同年份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生物量积累等指标,让我得以窥探植物在真实生长环境中,如何与大气、土壤、水分等因素进行复杂的互动。这些数据,对于理解作物对环境胁迫的耐受性,以及优化种植策略以最大化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评估农业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寻找减排途径,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通过对不同耕作措施、不同肥料施用方式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对比分析,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看似常规的农业生产活动,其背后可能对全球环境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时间胶囊”,让我们能够回顾过去,分析变化,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
评分这本书,用它极其扎实的数据基石,构建了一个关于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在2000年至2008年间的精确画像。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诊断工具。它并非那种立竿见影、提供解决方案的“速成读物”,而是更像一位一丝不苟的“诊断医生”,将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一一列出,等待有心人去解读背后的病灶与生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养分循环的数据分析感到震撼。氮、磷、钾等关键养分的输入(如化肥施用量)与输出(如作物吸收、淋溶损失)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详实的数据得以呈现。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在该研究时段内,海伦农田的养分收支状况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存在过度施肥导致的环境污染风险,抑或是养分耗竭影响作物持续生产力的隐忧。书中对于不同耕作模式(如休耕、轮作、连作)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研究,更是触及到了当前全球关注的土壤碳汇问题,其数据结果直接为评估不同农业实践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撑。此外,书中关于水分利用效率的分析,通过降水量、蒸发量以及作物需水量等数据的结合,揭示了海伦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在水资源约束下的生产潜力,这对于未来水资源管理和旱作农业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开放性和可挖掘性,数据本身就像未经雕琢的矿石,等待着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去提炼出闪耀的智慧。
评分《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史无前例”的详尽程度,记录了黑龙江海伦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在那个特定时期内的细微变化。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区域性生态环境变化进行长期跟踪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这片土地的生态肌理。书中提供的关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监测的数据,对于理解黑土地的保护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坡度、降雨强度、地表覆盖等因素与实际观测到的土壤流失量进行关联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该研究时段内,海伦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在应对水土流失的挑战时,其脆弱性程度以及现有耕作措施的有效性。书中对不同年份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的统计,结合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数据,帮助我理解了极端天气事件对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潜在冲击。此外,关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能力的变化,以及微生物群落对氮素循环的贡献,虽然这些数据可能不那么直观,但它们却是理解农田肥力维持和养分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书中对这些微妙生物过程的量化,让我看到了生态系统内部那种精妙的平衡机制。这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鼓励我去提出问题、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去发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生态规律。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接触《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这本书时,我对其内容深度和适用性曾有过一丝疑虑。然而,随着深入阅读,我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本书所提供的海量、高质量的观测数据,为理解中国东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书中对大气、土壤、植被、水文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监测数据,构成了理解这一特定区域生态过程的坚实基础。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植被物候期变化的数据,例如不同年份春季返青时间、秋季落叶时间的变化趋势,这些细微的变化背后往往隐藏着宏观的气候信号,比如气温升高对作物生长季的影响,或者干旱胁迫对植被生长节奏的干扰。这些数据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学术素材,对于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政策制定者、乃至关心粮食安全的普通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关于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数据,虽然可能不如土壤和作物产量数据那样显眼,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例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或者某些关键传粉昆虫种群数量的波动,都直接关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读,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看似单调的农田,其内部可能蕴含着极其复杂而微妙的生命互动。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记录者,将海伦站十余年的生态变迁,一丝不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去审视这片土地的脉搏。
评分这本《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让我印象深刻。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数据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东北农田生态系统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数字和图表,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黑龙江海伦这片土地在过去十年间,生命如何在此悄然运作、物质如何在此循环流转的宏大叙事。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分析所吸引,那些细致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各项指标,如有机质含量、pH值、速效养分含量等,都如同抽丝剥茧般揭示着耕作方式、气候变化对这片土地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于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数据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农田生态系统内在的动态变化规律。例如,某些年份的降水量异常对土壤水分饱和度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养分淋溶情况,这些都为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同时,书中关于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不同作物种植年份的数据进行梳理,我能更直观地理解光照、温度、降水等环境条件如何影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最终的产量,这对于农业生产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书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科学数据,更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智慧,让我对“农田”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生产食物的田地,更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起《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期待它能带给我多么“轻松”的阅读体验。毕竟,数据和图表往往是枯燥的代名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这本书所蕴含的科学深度和时间跨度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海伦站的某一项研究,而是将一系列长期、系统的观测数据整合成一个连贯的研究体系。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干扰事件”及其恢复过程的研究。例如,某些年份的极端干旱或洪涝事件,会对农田的土壤结构、植被生长、养分循环产生怎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在这些干扰之后,需要多长时间,采取何种措施才能逐步恢复到稳定状态。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测数据来支撑这些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的韧性和适应性。此外,书中关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的数据,虽然可能不是每年都有,但其出现和扩散的趋势,以及对本地物种和生态过程的影响,都为我们理解生物入侵的风险和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时效性”和“区域性”,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地区、特定时期农田生态系统演变的“案例研究”,其普适性和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评分我得承认,第一次看到《正版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黑龙江海伦站(2000—2008)》这本书的名字时,觉得它可能离我的日常阅读有些遥远。但一旦翻开,我就被它所展现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庞大数据体系所折服。这本书就像一部关于黑土地的“生态编年史”,它用量化的语言记录了海伦站农田生态系统在2000年至2008年间的生命律动。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例如,通过分析植被的生物量、物种组成等结构性指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固氮酶活性等功能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个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其生物组成是如何支撑其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功能的。书中提供的降水、温度、湿度等气象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相结合,让我能够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海伦农田的生产力变化,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复杂性,而是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相互关系,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一一呈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田生态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