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 第三卷
定价:180.00元
作者:黄宏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0304596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A4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植物园在长期的收集评价、保存栽培中,积累了大量的植物引种评价信息和园地栽培观测的记录资料,然而因不同历史时期条件所限,各植物园长期以来缺乏数据整理和编目研究,使得植物园许多有研究和利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和基础数据没能及时得到充分利用。迁地栽培植物的基础资料整理和编目是资源发掘利用的前提,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研究任务,对我国农林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源头植物资源评价、发掘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丛书以我国收集栽培规模大、数据积累基础好的12个主要植物园中迁地栽培的约18000种植物为主要资料整理而成,共分十卷。每种植物包括:种中文名、拉丁学名、分布(植物园)、鉴别特征、植物图片。第三卷收录:秋海棠科、小檗科、桦木科、紫葳科、红木科、木棉科、紫草科、*科、凤梨科、醉鱼草科、水玉簪科、橄榄科花、蔺科、黄杨科、莼菜科、仙人掌科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历史和地理学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关注古代文明中的农业技术和植物传播。《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三卷,虽然名义上是关于现代的迁地栽培,但它所蕴含的许多信息,都能够追溯到古代的植物传播和农业实践。书中对于某些植物的起源、分布以及传播历史的介绍,往往会涉及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历史事件,这些信息与我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例如,书中对一些重要经济作物(如茶叶、水稻等)的迁地栽培历程的详细描述,就展现了古代人类为了获取更优质的作物而进行的跨地域的探索和尝试。这些早期的“迁地栽培”,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的系统指导,但其背后蕴含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某些植物时,会提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考古发现,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植物学的百科全书,更在于它是一部记录了人类与自然互动、不断探索和适应的生动史诗。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植物的传播和栽培,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饮食文化、经济发展乃至文明的进程。
评分我是一名对艺术和设计有着浓厚兴趣的从业者,我常常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而植物的形态、色彩和生长方式,一直是我的重要灵感来源。《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三卷,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书中对各种植物的精美描绘和细致描述,让我能够从微观的细节到宏观的整体,去捕捉植物的美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在介绍某些具有独特造型或绚丽色彩的植物时,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它们在原生地环境下的生长形态的描述,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美是如何在自然中孕育而生的。例如,书中对一些藤本植物缠绕攀爬的姿态,或者一些观赏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叶片变化,都为我的设计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觉元素。我甚至会根据书中对植物生长习性的理解,去构思一些能够模拟植物生长轨迹的设计作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科学严谨性,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的艺术想象力,让我能够从自然中发现和提炼出更具生命力和美感的设计元素。它让我明白,科学与艺术并非割裂,而是能够相互滋养,共同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
评分我是一名热爱自然、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旅行者,每一次的旅程,我都会尝试去了解当地独特的植物资源,并希望将其中一些特别的品种带回我的城市,尝试进行人工培育。《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三卷,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本“宝藏地图”。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并重点阐述了这些植物的迁地栽培方法和注意事项。这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目的地去选择和收集植物样本。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植物的名称和图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每一种植物在迁地过程中的“生存法则”。比如,对于一些对气候条件要求非常苛刻的植物,书中会详细说明如何通过温室栽培、土壤改良、遮阳或补光等方式来模拟其原生地环境。对于一些繁殖难度较高的植物,书中也会介绍各种嫁接、扦插、组培等技术,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要点。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曾经因为不了解某种植物的繁殖习性,而屡次失败。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植物的繁殖都有其独特的方式,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成功。这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进行植物的收集和栽培,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植物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生态保护的更多思考。
评分我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强烈的关注,而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三卷,恰恰触及了这一核心议题。书中对于许多濒危植物的迁地栽培和繁育研究,让我看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希望。通过科学的迁地栽培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扩大濒危植物的种群数量,并在新的适宜环境中建立“备份”,从而降低野外灭绝的风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经济价值的植物,进行了深入的迁地栽培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也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例如,书中对一些具有固沙作用的植物,以及能够净化水质的湿地植物的迁地栽培案例的介绍,就充分展示了植物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植物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运用科学知识,守护地球家园的行动指南。它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物种都承载着独特的生命信息和生态价值,而通过科学的迁地栽培,我们可以为这些宝贵的生命提供新的生存机会,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评分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园艺爱好者,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侍弄花草,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但凭着对植物的热爱和长期的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对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兴趣,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总是收效甚微。机缘巧合之下,我得知了这套《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尤其是第三卷,里面的内容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定做的。书中对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对环境的要求、以及在人工栽培下的注意事项,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一些北方地区难以栽培的南方植物的迁地经验分享,里面不仅有理论的讲解,还有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调整土壤酸碱度、如何控制湿度、如何搭建简易的保护棚等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曾经尝试过种植几种从南方引进的花卉,但都因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而失败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原来很多细节都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冬季的防寒措施,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以及光照时间的控制等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耐心指导,让我感觉很受用。我最近按照书中的方法,成功地将几种曾经让我头疼的植物养得生机勃勃,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这套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园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找回了探索植物世界的乐趣。
评分这套《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第三卷,光是目录翻下来就觉得信息量巨大。我一直对植物的迁地栽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总觉得将一种植物从它原本生长的环境移植到另一个环境进行人工培育,这本身就蕴含着许多科学的智慧和艰辛的探索。这本书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植物名称,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每一个物种在迁地栽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适宜的土壤条件、光照需求、水分管理,甚至是对病虫害的抵抗力等等。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些珍稀植物时,还会追溯其迁地栽培的历史,讲述了科学家们为了让这些植物在新的环境中扎根生长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这种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故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吸引力,一点也不会觉得枯燥。我之前也翻阅过一些植物图鉴,但大多是侧重于形态特征的描述,对于植物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在人工栽培下的具体表现,往往是寥寥数语带过。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仿佛把我带进了植物的栽培现场,让我能够从各个角度去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光是想想那些研究人员为了寻找最佳的栽培方案,可能要经历多少次的试验和失败,就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是植物学爱好者的宝库,对于从事园艺、林业、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也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装帧和定价,它承载的是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智慧结晶,是科研人员心血的凝聚。
评分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对自然有着天然向往的人,我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亲近植物。从最初的家庭盆栽,到后来尝试在阳台上搭建小小的花园,我逐渐体会到植物生长的“脾气”和“需求”。然而,很多时候,即便是精心照料,植物的状态也常常不如人意,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对植物的生长环境理解得还不够深入?《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三卷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种”,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种”,以及“在特定的环境下,植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书中对于不同植物在迁地栽培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的分析,比如对气候差异的适应性、对土壤成分的敏感度、以及在繁殖技术上的创新等等,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一些经济植物或药用植物的迁地栽培案例印象深刻,它们不仅展示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也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服务于自身需求的智慧。这本书的内容详实,论证充分,引用了很多具体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让人感觉非常有说服力。我甚至发现,有些我之前认为“很难养活”的植物,在这本书里都有详细的栽培指导,让我对未来在自家花园里尝试种植更多种类的植物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植物学界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也为广大植物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植物世界的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我经常深入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这让我对各种野生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很多时候,我只能远远地欣赏,却无法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习性,更不用说进行人工栽培。《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三卷,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地阐述了这些植物在原生地环境下的生长规律,以及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如何去模拟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书中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生态需求的植物,比如生长在海拔极高地区的高山植物,或者生活在特定水文条件下的湿地植物,都有非常详尽的栽培指导。这让我意识到,迁地栽培并不仅仅是将植物“搬家”,而是需要深入理解植物的“DNA”,去满足它最根本的生存需求。我曾经尝试在城市里种植一些高山植物,但都因为土壤、水分和温度的不适宜而失败。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原来模拟高山环境,需要从土壤的透气性、有机质含量、水分的渗透性,乃至是空气的流通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能够将对户外自然的喜爱,延伸到对植物的深度理解和人工培育上,这是一种更具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互动方式。
评分我是一名对植物分类学和物种多样性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生,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查阅大量的植物学文献。《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三卷的出现,无疑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编撰水平非常高,其系统性、全面性和前沿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珍贵的迁地栽培植物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种植物的迁地栽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包括其原产地的生态环境、迁地栽培的适宜条件、关键的栽培技术,以及在迁地栽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书中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的植物,进行了详尽的案例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在阐述植物迁地栽培的科学原理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既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精髓。此外,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运用也非常得当,能够直观地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和栽培过程,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而言,能够拥有一套这样全面、权威的植物迁地栽培参考资料,将极大地提高我的研究效率和研究深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在于它引领我们思考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植物资源,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我对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关注,并希望了解植物学领域是如何运用这些先进技术的。《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三卷,虽然是一本传统的植物学著作,但其中蕴含的信息量之庞大,数据的严谨性之高,让我看到了其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巨大潜力。书中对大量植物的性状、生长环境、栽培数据等信息的系统性记录,为未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我设想,如果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个庞大的植物迁地栽培数据库,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我们就能更精准地预测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优化栽培方案,甚至发现新的植物应用潜力。书中对于某些植物遗传信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提及,也让我看到了将信息技术与植物育种相结合的广阔前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个传统学科如何能够与前沿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让我对未来的植物科学充满了期待,也看到了信息技术在推动植物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无限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