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风廊线雷达探测与应用
定价:48.00元
售价:37.4元
作者:胡明宝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2960896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风廓线雷达探测与应用》系统地介绍了风廓线雷达的探测原理、雷达探测模式设置、信号处理方法、目标谱峰检测、风廓线计算、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内容,并利用雷达长期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风廓线雷达的实际探测性能及其在天气监测中的应用。《风廓线雷达探测与应用》内容丰富,可供大气科学各专业本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气象工作者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风廓线雷达的发展
1.1 风廓线雷达的分类
1.2 风廓线雷达的发展
1.3 风廓线雷达的技术现状
第2章 风廓线雷达探测原理与工作模式
2.1 湍流简介
2.2 湍流散射理论
2.3 风廓线雷达探测
2.4 风廓线雷达信号与数据处理流程
2.5 风廓线雷达探测模式分析与设计
第3章 风廓线雷达谱分析方法
3.1 谱分析方法的发展
3.2 FFT法谱分析
3.3 小波技术应用研究
3.4 大熵法应用研究
3.5 数值模拟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廓线雷达目标检测方法
4.1 目标检测方法的发展
4.2 客观化目标检测法
4.3 综合识别法目标检测研究
4.4 检测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廓线计算与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5.1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
5.2 一致性平均的研究
5.3 风廓线计算
5.4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廓线雷达探测性能试验
6.1 长期运行稳定性分析
6.2 数据获取率分析
6.3 探测数据准确性分析
6.4 风廓线雷达自比对分析
第7章 风廓线雷达探测过境天气的分析与识别
7.1 基本原理
7.2 雷达探测图例分析
7.3 一次飑线天气过境分析
第8章 风廓线雷达探测风切变
8.1 风切变
8.2 风切变的计算
8.3 风切变的探测识别
第9章 风廓线雷达探测低空急流
9.1 低空急流及其定义
9.2 低空急流的统计分析
9.3 低空急流个例分析
第10章 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资料的应用
10.1 垂直速度的计算
10.2 个例分析
10.3 统计分析与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风廓线雷达探测与应用》:
用均值代替直流谱的方法会产生频率偏移问题(Sato,1982)。利用FFT变换将信号由时域变换到频域,一旦噪声频谱与雷达回波信号的频谱混杂在一起时,谱分析的结果就会是它们的集体呈现。当噪声较强时就难以得到有用的雷达回波信息,影响了谱的分析结果。而在2.3.3一节中,作者提到风廓线雷达探测时由于回波信号弱,容易受到各种杂波和噪声的干扰。因此,为提高数据质量,需要研究如何有效去除或抑制风廓线雷达信号中的噪声和地杂波,提高回波信号的信噪比。
小波变换(wavele ttransform)是在傅氏变换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信号处理手段,可实现信号的多尺度分析,被誉为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显微镜”,广泛应用于数据压缩、信号去噪、图像融合等领域。1994年,Standford大学的Donoho等提出了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并从渐进意义上证明了它的优性;此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小波阈值去噪算法提出了各种改进方案。
由于小波分析在信号去噪性能方面的优越性,国内外的学者都开始研究如何将小波技术应用于风廓线雷达信号的杂波去除中。1997年,Jordan等提出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去除风廓线雷达信号中的地杂波和间歇性杂波,并用Daubechies小波获得较理想的效果。2001年,Lehmann等将小波技术应用于风廓线雷达的信号处理中,利用阈值法去除雷达回波信号中的杂波,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2006年,丁敏等利用提升小波和阈值法抑制风廓线雷达地杂波,提升小波运算速度,适合硬件实现。2008年,王勇等提出利用小波变换抑制风廓线雷达间歇性杂波;2008年,Lehmann等提出利用加窗傅里叶变换去除风廓线雷达间歇性杂波。
应用小波分析的主要困难在于需要找到一组合适的小波基,能够适应风廓线雷达的连续运行和无人值守式的工作,也就是要对环境具有自适应性,如果针对性太强,那就会限制其推广使用。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谱估计技术,如大熵法,就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大熵谱分析法早是1967年由J.P.Burg提出的(Burg,1967),他根据长期从事地震波信号分析的经验,借助信息论的发展成果,著文提出:在已知自相关函数前(N+1)个值的前提下,不采用补充零或乘以窗函数的办法,来增加样本的长度,而是在保证每一步都取得熵大的条件下,对自相关函数未知延迟点上的值进行外推,理论上可以一直递推到所需要的样本长度,然后再用这些已知值和递推值所组成的整个自相关函数序列去计算该过程的功率谱密度函数。这种方法称为大熵谱分析法。由此得到的估计谱称为大熵谱。
在递推过程中采用大熵准则,意味着在预测的未知点上功率谱具有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这样的递推过程对导出的结果不增添任何强加的信息。与传统的谱分析方法相比较,避免了数据的周期扩展或对未测量的值乘以零的假设,这就使得大熵法有更高的谱分辨力和估计精度。
……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和精准,充满了技术文档特有的那种冷静的魅力。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力求在最简洁的表达中传达最丰富的信息量。这对于需要精确理解专业概念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语言模糊性带来的理解偏差。然而,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也要求读者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某个技术名词面前卡壳。我个人在阅读时,时不时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反而促进了我对整个领域的知识网络进行重构和梳理,算是一种变相的加深学习过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力作,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更是深入的钻研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略显晦涩,但细细品味后,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冷静的逻辑美感。它没有采用过多煽情的笔墨去渲染气象现象的壮阔,而是专注于技术细节的剖析,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娓娓道来。那种一步步推导、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对于理解复杂的雷达信号处理过程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虽然依旧保持着高度的专业性,但能有效地将初学者拉入讨论的轨道。当然,对于那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几遍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但这正说明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学术讲义,而不是快餐式的入门指南,这种扎实的作风,是值得肯定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意思,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立马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它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科普读物,而是下了真功夫的专业书籍。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图表排版也很讲究,阅读体验上算得上是上乘了。虽然我本身对气象雷达领域的了解不算深入,但光从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一些关键术语的标注和引用文献的格式都做得非常规范,这对于后续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放在书架上都显得很有分量,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索里面的奥秘。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可以说是成功地为接下来的知识探索定下了一个高水准的基调。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实际案例的融入,尽管是以一种高度概括的方式呈现。它没有将理论束之高阁,而是将那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和算法,植入到实际的探测难题解决之中。比如,在讨论如何区分回波中的杂波和真实降水信号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贴近现场工作的需求。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实际工程挑战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这本书的知识变得“活”了起来,不再是纸面上的空谈。对于那些需要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实际气象预报或灾害监测的从业者来说,这种带有实战色彩的论述,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系统,给我一种强烈的“全局观”冲击。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雷达技术描述,而是将探测原理、数据处理、到实际应用场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这种全景式的叙述,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关系。在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似乎一直在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特别是涉及到不同类型雷达波束的特性分析时,那种条分缕逊的对比分析,让我对气象探测的局限性与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完全可以作为特定领域研究的案头工具书长期保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