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亞洲中部乾旱區生態係統評估與管理》叢書:中亞土壤地理
定價:110.00元
作者:張建明,鬍雙熙,周宏飛 等,陳曦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2956356
字數:
頁碼:30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亞洲中部乾旱區生態係統評估與管理>叢書:中亞土壤地理》是對中亞乾旱區土壤地理研究成果全麵集成的總結性專著。全書共分三編。編分4章,分彆闡述瞭中亞地區的土壤形成條件、土壤發生過程、土壤分類和分布規律。第二編分8章,在土類(亞類)的水平上討論瞭主要土壤類型形成過程、剖麵特徵和理化性質。第三編1章,以哈薩剋斯坦為例討論瞭土壤肥力與作物生産力的關係以及閤理施肥問題。
《<亞洲中部乾旱區生態係統評估與管理>叢書:中亞土壤地理》較為係統地總結瞭中亞地區土壤發生、分類和主要土壤類型的特徵。該書資料豐富、結構閤理,可供從事資源、環境、生態、自然地理和土壤地理科研、教學及生産部門的工作者參考。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本捲前言
章 中亞的地理位置與特徵
1.1 地理位置
1.2 生態地理基本格局
1.3 社會經濟概況
編 土壤人形成、分類與分布
第2章 土壤形成條件
2.1 氣候
2.2 地貌及成土母質
2.3 水文及水文地質
2.4 植被
2.5 土壤形成的人為因素
第3章 土壤形成過程
3.1 基本土壤形成過程
3.2 土壤形成過程的主要特點
3.3 土壤演變過程
第4章 土壤分類
4.1 土壤分類的基本原則和分類單位
4.2 土壤分類係統
第5章 土壤分布規律
5.1 土壤水平分布規律
5.2 土壤垂直地帶性規律
5.3 土壤區域性分布規律
第二編 土壤類型及主要性狀
第6章 淋溶土綱和半淋溶土綱
6.1 棕色針葉林土
6.2 灰色森林土
第7章 鈣層土綱
7.1 黑鈣土
7.2 栗鈣土
第8章 乾旱土綱
8.1 灰鈣土
8.2 棕鈣土
第9章 漠土土綱
9.1 灰漠土
9.2 灰棕漠土
9.3 棕漠土
0章 初育土綱
10.1 新積土
10.2 龜裂土
10.3 風沙土
1章 半水成土綱和水成土綱
11.1 草甸土
11.2 沼澤土
11.3 泥炭土
2章 鹽堿土綱
12.1 鹽土
12.2 堿土
3章 其他土綱
13.1 灌淤土
13.2 高山(亞高山)草甸土
13.3 高山(亞高山)草原土
13.4 高山寒(漠)土
第三編 土壤姿源保護及利用
4章 土壤壤肥力與作物生産力
14.1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徑
14.2 礦質營養及其在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在有些情況下,沼澤鹽土與湖泊相連,在盆地形成的嚴重礦化地下水有明顯減弱的趨勢。由於強烈蒸發的原因,水的礦化度達到300~500g/L(烏斯鞦爾特的巴爾薩科裏麥斯、剋孜爾庫姆的明格布拉剋等地)。在很小的湖泊,鹽的結晶形成小的鹽層,好像融化的積雪一樣,這裏乾殘渣含鹽量達到80%,剖麵由充滿單晶鹽粒的黑色淤泥組成,直徑0.1~1cm。
非土壤鹽土屬於鹽土原生群,生成於荒漠氣候條件,形成在第三紀高原或第三紀的産物,為地質成因。岩石多樣化是形成不同種類鹽土的主要原因,這些土壤與地下水沒有固定的連接,不排除大氣降水形成的滲漏水通過疏鬆土層到達不透水層,不透水層是黏土或密實的岩石組成的。這是一種與鹽土形成條件類似情況下發育的土壤,鹽的衝積物隻有在剖麵上層,當水流上升的情況下纔能齣現。
已查明多種形成於不同岩石一地貌和地質條件下類似鹽土的變種。在一種情況下,它們形成於第三紀含鹽岩石中,稱為“殘積或基岩鹽土”;另一種在洪積一衝積條件下,仍然是這些岩石,稱為“洪積或泉華鹽土”;後一種,位於巴爾薩科裏麥斯盆地。巴爾薩科裏麥斯盆地的特點是有很大的岩相一地貌、鹵素地球化學、水文條件的多樣性,這些條件決定瞭這個地區土壤形成的特點。從高原嚮盆地底部過渡,由於斷崖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損。有些地方由於破壞形成嚴重侵蝕階梯狀的斜坡,成為嚴重的侵蝕帶。在這個區域內呈現齣疏鬆鹵化的和石質形成的土層。這些沉積物是第三紀高原含鹽岩石破壞的産物。
盆地的坡地被許多密集的網狀窪分割,這些窪匯閤在一起形成近坡地的衝積扇。衝積扇是細小物質積纍的地帶,其機械成分和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第三紀沉積的岩石種類。
在衝積扇的中部和下部分布有鹽土帶,地下水有時位於1~2m深的地方,屬於暫時上層水,形成在疏鬆細土沉積下的隔水層和春季降水時期以及來自周圍地區的洪積水。鹽水礦化度很高,化學成分是氯化鈉型。這裏分布洪積鹽土,鹽分按鹽土剖麵分布,是典型鹽土的特點,大鹽分在上層(8.3%~22.3%)。基本鹽土含鹽淤泥為4%。這些土壤中氯化物多於碳酸鹽,尤其在上層錶現十分明顯,說明正在進行鹽土形成過程。鹽漬化類型上層是氯化物,下層轉為碳酸鹽氯化物,石膏很少,碳酸鈣沿剖麵分布決定於衝積扇上層、主要是土壤夾層的化學成分。
……
序言
序一
序二
前言
本捲前言
章 中亞的地理位置與特徵
1.1 地理位置
1.2 生態地理基本格局
1.3 社會經濟概況
編 土壤人形成、分類與分布
第2章 土壤形成條件
2.1 氣候
2.2 地貌及成土母質
2.3 水文及水文地質
2.4 植被
2.5 土壤形成的人為因素
第3章 土壤形成過程
3.1 基本土壤形成過程
3.2 土壤形成過程的主要特點
3.3 土壤演變過程
第4章 土壤分類
4.1 土壤分類的基本原則和分類單位
4.2 土壤分類係統
第5章 土壤分布規律
5.1 土壤水平分布規律
5.2 土壤垂直地帶性規律
5.3 土壤區域性分布規律
第二編 土壤類型及主要性狀
第6章 淋溶土綱和半淋溶土綱
6.1 棕色針葉林土
6.2 灰色森林土
第7章 鈣層土綱
7.1 黑鈣土
7.2 栗鈣土
第8章 乾旱土綱
8.1 灰鈣土
8.2 棕鈣土
第9章 漠土土綱
9.1 灰漠土
9.2 灰棕漠土
9.3 棕漠土
0章 初育土綱
10.1 新積土
10.2 龜裂土
10.3 風沙土
1章 半水成土綱和水成土綱
11.1 草甸土
11.2 沼澤土
11.3 泥炭土
2章 鹽堿土綱
12.1 鹽土
12.2 堿土
3章 其他土綱
13.1 灌淤土
13.2 高山(亞高山)草甸土
13.3 高山(亞高山)草原土
13.4 高山寒(漠)土
第三編 土壤姿源保護及利用
4章 土壤壤肥力與作物生産力
14.1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徑
14.2 礦質營養及其在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作為一名對自然地理學充滿熱情的學生,《中亞土壤地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亞地區生態係統的新窗口。我之前對這片地區的瞭解,大多局限於錶麵的地貌特徵,而這本書則讓我深入到瞭土壤這一最基礎、最關鍵的組成部分。書中對不同海拔、不同緯度土壤類型形成差異的細緻分析,讓我對土壤的地域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彆著迷於關於土壤水分動態的章節,瞭解瞭在極端乾旱條件下,水分如何在土壤中遷移、儲存,以及這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書中關於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討論,也讓我認識到,即使在看似貧瘠的土地上,也存在著維持生命的關鍵物質。這些知識,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理論,更是作者們通過長期的實地考察和嚴謹的科學研究所獲得的寶貴財富。這本書,讓我對土壤科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激發瞭我未來繼續深入研究這一領域的決心。
評分當我第一次接觸到《亞洲中部乾旱區生態係統評估與管理》叢書,尤其是《中亞土壤地理》這一捲時,我的內心便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本書以一種我從未見過的方式,揭示瞭中亞地區土壤的奧秘。作者們並非枯燥地羅列土壤分類圖譜,而是將土壤視為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深入剖析瞭其與氣候、水文、植被以及動物的相互作用。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其在養分循環中的作用的論述所打動。在如此乾旱的環境下,土壤中的生命仍然如此豐富,令人驚嘆。書中所呈現的土壤健康指數評估方法,以及基於這些評估提齣的生態恢復建議,更是讓我看到瞭將理論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一份關於土壤的報告,更是一份關於如何保護和修復這片土地的行動指南。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那些曾經繁榮又衰落的古代文明,思考土壤的變化是否在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這本書,讓我對中亞地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當我翻開《中亞土壤地理》這本厚重的書籍時,我仿佛置身於中亞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之上,感受著那裏的風土人情,更深入地體會著腳下土壤的脈搏。書中對中亞地區不同地形單元,如山地、高原、盆地和低地的土壤類型及其空間分布規律的闡述,讓我對這片區域的地理格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被書中對那些因特殊地理環境而形成的獨特土壤所吸引,例如高山草甸土壤、沙漠土壤以及河榖衝積土壤,它們各自展現齣獨特的養分組成、物理性質和生態功能。作者們不僅僅是對土壤進行分類和描述,更是深入探討瞭影響這些土壤形成和演變的各種因素,包括氣候、地形、生物活動以及人類活動。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得以從更全麵的角度去理解中亞地區土壤資源的特點和價值。這本書,讓我對這片土地的土壤,有瞭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視這片土地上珍貴的生態財富。
評分作為一名地質學愛好者,我一直對不同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其與地貌、土壤的關係充滿好奇。而《亞洲中部乾旱區生態係統評估與管理》叢書中的《中亞土壤地理》這一捲,無疑滿足瞭我對這片神秘土地的求知欲。書中對於中亞地區土壤形成的地質背景的闡述,讓我茅塞頓開。我瞭解到,這裏復雜的地質構造,例如山脈的抬升、盆地的沉降以及新構造運動的活躍,直接塑造瞭區域內高差懸殊的地貌,進而影響瞭土壤的發育過程。作者們並沒有停留在對地質現象的簡單描述,而是將地質過程與土壤養分、水分循環以及生物群落的分布緊密聯係起來。我被書中關於風成黃土、衝積土壤以及冰川末磧土等多種土壤類型的成因分析所深深吸引。特彆是對那些因地震、火山活動而形成的獨特土壤,以及其上發育的特殊植被,作者們進行瞭細緻的描述和深入的探討。這些內容,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中亞地區生態係統的獨特性和復雜性。它讓我明白,這片土地的土壤,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地質曆史、氣候變遷和生命活動共同譜寫的宏大篇章。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亞地區生態環境的科研工作者,我懷揣著極大的熱情翻開瞭這套《亞洲中部乾旱區生態係統評估與管理》叢書,而其中《中亞土壤地理》這一捲,更是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冰冷的學術報告,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關於這片廣袤土地的生命畫捲。當我沉浸其中時,我仿佛能聽到乾裂土地發齣的低語,感受到植被在惡劣環境中頑強掙紮的脈動。作者們以極為細緻的筆觸,深入剖析瞭中亞地區多樣而獨特的土壤類型,從拂過戈壁的漫天黃沙,到隱藏在山地中的肥沃沃土,再到因長期灌溉而形成的鹽堿之地,無一不被精準地描繪齣來。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土壤形成過程中氣候、地質、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闡釋所吸引。它不僅僅是列舉瞭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更是將其置於宏大的地理環境背景下進行考察,解釋瞭為什麼在某些地區,土壤如此貧瘠,而在另一些地區,土壤卻又承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書中所引用的數據詳實,圖錶清晰,配閤著令人震撼的實地照片,讓那些抽象的土壤學原理變得觸手可及。讀罷此捲,我對於中亞地區農業發展、水資源管理以及生態修復的挑戰與機遇,都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的升華。
評分在我閱讀《中亞土壤地理》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作者們擁有著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們不僅僅是在科學地分析土壤,更是在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著這片土地的靈魂。書中對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條件下土壤形態變化的描述,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風的雕琢、雨的滋潤以及陽光的炙烤。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那些古老土壤遺跡的解讀,比如古代農業遺址周圍的土壤,它們承載著曆史的記憶,也訴說著過去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深刻影響。作者們對於土壤侵蝕的機製和防治措施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這片土地所麵臨的挑戰。但更重要的是,書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這片土地未來發展的殷切期盼,以及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定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土壤的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責任與希望的篇章,讓我對中亞地區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充滿瞭信心。
評分在閱讀《亞洲中部乾旱區生態係統評估與管理》叢書的《中亞土壤地理》一捲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們以一種極其負責任的態度,對這片脆弱而寶貴的土地進行瞭深入而全麵的考察。他們並沒有迴避中亞地區在土壤資源上麵臨的嚴峻挑戰,例如土地沙化、鹽漬化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成因、發展趨勢以及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負麵影響進行瞭詳盡的分析。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們並沒有止步於問題的呈現,而是積極地提齣瞭各種科學的、可行的管理和修復對策。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可持續土壤管理模式的探討,例如旱作農業技術、集約化草場管理以及生態恢復工程等。這些建議,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演,更是基於當地實際情況的經驗總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挑戰麵前,人類依然擁有改變和改善環境的力量,也讓我對中亞地區生態環境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評分第一次翻閱《中亞土壤地理》這本書,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畢竟“土壤”這個主題,對於一個熱愛自然,尤其是對土地變化敏感的人來說,本身就帶有某種樸素的吸引力。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我纔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土壤的書,它是一部關於生命在極限環境中生存和演變的史詩。書中的內容,遠超乎我最初的想象。作者們並非簡單地描述土壤的顔色、質地或者成分,而是將土壤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生命體。他們詳細闡述瞭風蝕、水蝕、鹽漬化以及人類活動對中亞土壤形成的深遠影響,仿佛在為我們講述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故事的土地演變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區域土壤特徵的對比分析,比如帕米爾高原上稀薄的土壤層,與圖蘭低原上肥沃的衝積土,它們在形成機製、養分構成以及生態功能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恰恰是理解該地區脆弱生態係統穩定性的關鍵。書中提齣的土壤退化與恢復策略,更是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思路,讓我看到瞭在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上,孕育希望的可能性。每當我閤上書頁,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單調的黃沙,而是那些在風沙中堅韌生長、在鹽堿地上頑強萌發的生命,以及這片土地背後所蘊藏的無限潛力。
評分初次接觸《中亞土壤地理》,我就被其標題所吸引,因為“土壤”不僅僅是構成地球錶麵的物質,更是孕育生命,承載文明的基石。而這本關於中亞的土壤地理,更是將這份關注聚焦於瞭世界上麵積最大的乾旱區之一。書中對中亞地區多樣化的土壤母質及其對土壤屬性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從古老的變質岩和火成岩,到年輕的沉積岩和風積物,每一種母質都孕育齣瞭獨特的土壤類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土壤顔色及其指示意義的解讀印象深刻,那些深淺不一的棕色、紅色、灰色,都蘊含著關於土壤形成過程、氧化還原狀態以及有機質含量的豐富信息。作者們巧妙地將地質學、土壤學和生態學的知識融為一體,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幅生動而詳實的土地畫捲。這本書,讓我對中亞這片廣袤土地的土壤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理解瞭這片土地上生命的頑強和生態係統的脆弱。
評分《中亞土壤地理》這本書,在我手中翻閱的過程,就像是踏上瞭一場穿越中亞大地的無聲旅程。我並非土壤學的專業人士,但書中生動形象的描述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卻讓我這個外行也能夠領略到土壤學的魅力。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們對中亞地區因水資源短缺而導緻的土壤鹽漬化問題的深入剖析。書中詳細地解釋瞭鹽漬化發生的機理,以及它對農業生産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威脅。但更重要的是,書中也提供瞭一些切實可行的緩解和治理措施,比如閤理的灌溉技術、改土措施以及植物的選擇性種植。這讓我看到瞭希望,也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最嚴峻的環境條件下,人類的智慧和努力也能夠帶來積極的改變。書中對不同地區土壤利用現狀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對當地居民如何與土壤和諧共處,或者說如何應對土壤退化的問題,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感受到瞭生活在乾旱區人民的堅韌與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