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秀梅 著
图书标签:
  • 气象雷达
  • 天气预报
  • 雷达气象
  • 气象观测
  • 遥感技术
  • 气象数据处理
  • 雷达信号处理
  • 气象灾害
  • 雷达产品应用
  • 气象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1757
商品编码:293728468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

定价:70.00元

作者:柴秀梅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02951757

字数:

页码:4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收录的内容来自2005—2010年雷达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共计54篇。内容包括:暴雨、强冰雹、龙卷、飑线雷雨大风、台风等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和预警学术论文。

内容提要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主要从历年来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征集的论文中,筛选出具有业务使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来自基层台站的气象工作者的手笔,涵盖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在近几年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成因、预报难点、预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可供预报业务借鉴的预报着眼点和结论,基本上反映了自1998年开始建站以来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情况和技术发展水平。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可作为气象台站预报人员进行业务经验交流使用,也可作为雷达台站机务人员、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2010年
北京城区两次突发性强对流暴雨的对比分析
形成持续性暴雨的三种回波系统
“3.5”闽北罕见冰雹过程CINRAD回波特征
强对流天气在风廓线产品上的前兆特征分析
“09.11”冀南特大暴雪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一次突发性暴雨的前兆特征分析
初春降水多相态转化成因及雷达回波分析
“蓝金”模式在华北一次冷涡强降水中的应用
“20090719”致灾冰雹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009年
奥运气象服务中的短时预报及预警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闪电雷达特征分析
强降水引发柳州“7.5”洪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
天山北坡一次强对流风暴[)oppler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
用多普勒雷达资料识别雹暴的形成和演变
2008年
一次阵风锋触发的局地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利用CINRAD/SA雷达制作雷雨大风临近预报和预警
京津及邻近地区暖季强对流风暴的气候分布特征
多普勒雷达产品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特征分析
一次大范围大风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特征分析
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
重庆2008年7月21日飑线过程天气分析
一次典型降雹过程CINRAD/SB雷达资料分析
一次飑线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多普勒雷达分析我国华东地区登陆台风轴对称降水特征
一次冰雹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浣熊”台风的多普勒雷达风场结构和移动路径研究
CINRAD/CC雷达资料在丽江冰雹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新一代天气雷达对一次暴洪的监测和应用
准噶尔盆地南缘一次冰雹天气的形成机理分析
石家庄地区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特征分析
一次苏皖龙卷的多普勒雷达分析及其成因分析
2007年天津地区连续降雹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2006年
北京地区夏季对流风暴雷达气候的研究
弱冰雹云雷达回波结构特征的分析
基于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突发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
上海“050628'’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及临近预报
鹰潭市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雷达资料分析
一次强对流天气综合分析
一次飑线型“弓”型回波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CINRAD/CC对一次冰雹云特征的探测
冰雹指数剖析及在灾害性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一次低涡切变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淮北强龙卷天气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及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在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鲁北地区强对流风暴CINRAD气象产品统计特征分析
应用云图和多普勒雷达速度场讨论台风“珍珠”与冷空气的相互作用
台风“麦莎”螺旋带回波追踪与实时降水估测分析
——温州雷达临近预报系统研究试验
雷达产品在台风“珍珠”暴雨落区预报中的应用
强烈雹暴“三体散射”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2005年
哈尔滨0710局地短时暴雨的CINRAD/CC回波特征分析
一次强风暴的CINRAD/SA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一次城市超级风暴单体的特征分析
“艾利”热带风暴多普勒雷达定位方法的探讨

作者介绍


文摘


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
卢焕珍1赵玉洁1俞小鼎2冯金湖1
(1天津滨海新区气象预警中心,天津300457;2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为了研究渤海西岸海陆风的演变规律,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雷达监测到的由渤海湾海陆风导致的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演变规律,并研究雷达观测的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雷达探测的沿海岸线形成的边界层辐合线对应的就是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2)海陆风辐合线只有在每年的5-9月才能在雷达上观测到,而且主要集中在6、9月;3)晴空环境下,当较强的一条海陆风辐合线沿海岸线或在海上生成后移过雷达站,或直接生成在雷达站西北侧时,自动站观测显示陆风转为海风;4)雷达探测的海陆风辐合线强度越强,且其垂直伸展高度越高,对应的自动站观测的海风风速越大。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 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 自动气象站
引言
雷达在晴空情况下探测到的弱窄带回波一般都对应大气边界层内的辐合线。辐合线之所以会以窄带回波的形式呈现在雷达回波上,存在两种可能的机制。一种机制是辐合线上较强的湍流造成大气折射指数脉动较大而产生回波,即所谓的Bragg散射,另外一种机制是昆虫浓度沿着辐合线相对集中而产生强度的回波。Wilson等(1994)利用多波长和双偏振雷达对上述两种机制的研究表明,第二种机制在边界层晴空窄带回波的形成中占据支配地位。
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地理位置正好位于渤海湾西岸的塘沽站,它能够捕获渤海湾海陆风中尺度天气系统,并且提供高分辨率,包括空间1°×1km、时间间隔6分钟的精细产品。在晴空环境下,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边界层辐合线的演变、进退与渤海湾西岸海陆风的变化密切相关。海陆风塘沽站全年均可观测到,但夏季强于冬季,海风强于陆风。海陆风虽然只是由海陆温差引起的距海岸线几十千米的中尺度现象,但反过来又影响沿海地区的温度场、湿度场和风场的分布[胡,从而影响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可见开展晴空环境下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的研究对提高天气预报(尤其是温度和风的预报)准确率以及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

序言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 编著者: (此处应填写真实的编著者姓名或单位,例如: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或某某大学气象学系等) 出版年份: 2012年(此处的出版年份是假设的,如果您的书籍实际出版年份不同,请自行修改) ISBN: (此处应填写真实的ISBN号)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2005年至2010年间,中国气象界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领域取得的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这五年,是中国天气雷达技术飞速发展,产品种类日趋丰富,应用深度不断拓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C/CB/CD/CW等系列)的全面部署和升级换代,以及配套的雷达数据处理和产品生成系统的不断完善,气象工作者们得以从更为精细和全面的视角洞察大气活动的奥秘,并将其转化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有力工具。 本论文集的内容涵盖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基本原理、数据处理、产品生成、产品校准与评估、以及在不同天气现象监测与预警中的应用等多个核心环节。其目的在于系统性地梳理和展示这一时期我国在雷达技术转化和应用上的进展,为进一步深化雷达产品在业务预报、灾害预警、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第一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原理与技术进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探测原理上的革新与突破。重点介绍了多普勒效应在测量风场上的应用,以及极化雷达技术如何通过发射和接收不同偏振的电磁波,获取更丰富的目标回波信息,例如回波形状、大小、相干性等,从而对降水粒子(雨、雪、冰雹、霰等)的种类、相态、粒径分布以及回波的非气象干扰(如地物杂波、生物干扰、噪声等)进行更准确的识别与区分。 多普勒速度测量原理的深化: 详细阐述了速度反演的算法,包括模糊速度处理、径向速度退模糊技术(如模糊速度解卷积、多普勒滤波等),以及如何克服径向速度测量中的一些固有误差。 极化测量原理与参数: 详细介绍了反射率因子(Z)、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位(ΦDP)、特定差分相位(KDP)、相关系数(ρhv)等关键极化参数的物理意义、测量方法及其对不同粒子类型的敏感性。 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探讨了包括杂波抑制(如地物杂波、海杂波、动目标显示MTS)、噪声滤除、回波跟踪、以及不同天气回波(如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风暴等)的识别算法。 雷达组网与协同探测: 阐述了雷达组网在提高探测范围、时空分辨率和数据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多部雷达协同工作,进行三维立体扫描和数据融合的技术。 第二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生成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从原始雷达回波数据到可供业务应用的气象产品的转化过程,强调了产品生成算法的精细化以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核心雷达产品生成: 基本反射率产品(CAPPI, PPI): 介绍不同高度层(如1.5km, 3km, 5km等)和不同扫描角度(如PPI, RHI)的反射率产品生成方法,以及这些产品在描绘降水强度和分布上的应用。 径向速度产品(VIL, Velocity Azimuth Display): 解释径向速度产品如何反映大气风场结构,以及速度谱宽(LDR)产品在指示湍流强度方面的意义。 极化产品(ZDR, KDP, ρhv): 详细阐述差分反射率、特定差分相位、相关系数等极化产品在识别降水类型(雨、雪、冰雹)、估算降水量、以及区分气象和非气象回波中的关键作用。 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 介绍如何通过垂直累加获得回波顶高和VIL产品,以及它们与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联系。 风暴识别与跟踪产品: 介绍基于雷达数据的风暴识别算法(如基于多普勒速度和极化特征的识别),以及风暴跟踪技术(如TVS-4分析),用于监测风暴的移动和发展。 质量控制技术: 数据质量评估: 探讨了对雷达原始数据和生成产品进行质量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包括信噪比、相关系数阈值、以及与其他探测资料(如卫星、地面观测)的比对。 杂波和干扰剔除: 详细介绍了针对地物杂波、海杂波、生物杂波(如鸟群、昆虫)、以及大气边界层内的非气象回波(如假信号)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识别与剔除算法。 产品校准与订正: 论述了雷达产品(尤其是反射率因子)的标定和订正技术,以确保其与物理量的准确对应,并减少不同雷达之间的系统性差异。 降水估计算法的优化: 介绍基于多普勒速度和极化特征的降水估计算法(如Z-R、Z-KDP、Z-KDP-ZDR等组合算法)及其在中国不同区域的适用性研究。 第三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不同天气现象中的应用 本部分是本论文集的核心亮点,集中展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实际业务和科研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尤其是在各类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方面。 强对流天气监测与预警: 雷暴、冰雹、大风的识别: 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多普勒速度(如速度切变、径向速度峰值)、极化参数(如ZDR的低值区、KDP的高值区、ρhv的低值区)以及回波结构特征(如强回波核、钩状回波、镶嵌回波)来识别和预警雷暴、冰雹、大风等。 龙卷风探测与诊断: 探讨了利用雷达探测到的地面涡旋(TVS)、低层速度负的相干区间、以及极化特征(如"AA"、"BB"信号)来识别和监测潜在的龙卷风。 飑线和超级单体风暴的分析: 阐述了雷达产品如何揭示飑线和超级单体风暴的结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其潜在的致灾机制。 暴雨和洪涝灾害的预报与预警: 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量的精确估算: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优化后的降水估计算法,结合多普勒速度和极化信息,提高暴雨落区的准确预测和累积雨量的估算精度。 淹没风险评估: 讨论了如何将雷达监测到的强降水信息与地形、水文模型结合,为城市内涝和流域洪涝灾害的预警提供支持。 短时强降水的预测: 研究了利用雷达回波的三维结构和垂直演变信息,来预测短时强降水的临近过程。 其他天气现象的应用: 层状云降水的分析: 介绍了雷达产品在识别锋面降水、地形抬升降水等层状云降水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降水效率的估算。 低空风切变和低能见度现象探测: 探讨了雷达在探测低空风切变(如跑道冲突风)、大雾、沙尘等对交通运输和公众出行有影响的天气现象中的应用。 非气象目标监测: 简要提及雷达产品在识别和监测大型鸟群、飞机、船只等非气象目标方面的应用。 第四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在气象科研中的应用 本部分展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在基础气象研究、数值预报模式改进、以及揭示大气复杂过程中的应用。 大气动力学过程研究: 利用雷达的高分辨率三维风场和粒子信息,深入研究对流混合、涡旋动力学、重力波传播、以及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等。 云微物理过程研究: 通过对极化参数的精细分析,揭示不同降水粒子生成、碰并、融化等微物理过程,为云模式的参数化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同化与检验: 探讨了如何将雷达观测数据(特别是风场和粒子信息)同化进数值预报模式,以提高预报精度,以及利用雷达数据检验和改进模式的降水和强对流预报能力。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研究: 利用长序列的雷达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区域降水特征的变化趋势,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如强降水、强对流)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规律。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出版,是对2005-2010年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性总结。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在雷达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和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如此,随着新一代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双偏振雷达的普及、相控阵雷达的研发,以及雷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精准预报、灾害预警、以及基础气象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为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些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和宝贵的技术财富。 本书适合从事气象探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气象科研的科研人员、业务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气象领域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算是一次深入探索的绝佳机会。起初,我曾担心论文集的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虽然部分论文涉及较深入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但作者们在解释雷达产品与实际气象现象联系时,往往会辅以大量生动的图表和实例分析。我特别享受阅读那些关于雷达如何捕捉到罕见天气现象(比如高空急流、回波突跳等)的章节,这让我对大气运动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雷达产品在不同时间尺度(从几分钟的临近预报到几小时的中期预报)的应用探讨,也让我理解了雷达在整个天气预报链条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尝试着将书中提及的一些雷达回波判别技巧,与我在天气应用中看到的雷达图进行对比,这种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虽然显得有些学术化,但其内容所带来的冲击力却是不容小觑的。我在阅读它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应用”二字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这本书并非孤立地介绍雷达的原理,而是聚焦于雷达产品如何在实际的天气预报、灾害监测、甚至农田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雷达反演能见度、降水粒子类型识别、以及混合相态降水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当前气象服务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天气背景下的雷达数据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这对于推广雷达技术的普适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者们对于数据融合和集成应用的探索,也让我看到了未来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总结,更是对如何将先进的雷达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次生动展示,对于推动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评分

对于许多气象科研和业务工作者而言,这本《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无疑是一座宝库。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最关注的是那些能够直接指导业务实践的论文。书中关于雷达降水估计算法的改进与应用、雷达在短时临近预报中的作用提升,以及双偏振雷达在识别强对流天气(如冰雹、飑线)方面的独特优势,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分析案例时所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扎实功底。他们不仅呈现了雷达数据的直观图像,更结合了数值预报、地面观测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这恰恰是当前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趋势。书中对一些特殊天气现象的雷达印迹的详细描述,例如如何通过雷达数据识别并预警突发性短时强降水,或是如何利用多普勒速度场分析风暴的旋转特征,对于提高预报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虽然一些技术细节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为提升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这份《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着实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学术珍藏。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气象探测技术发展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理解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可能性,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作者们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雷达产品(如反射率、速度、谱宽、双偏振参数等)在不同气象现象(如对流、层状云降水、冰雹、龙卷风等)监测和预报中的独特价值。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判别和应用建议。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雷达站,与经验丰富的预报员一同解读那些跳动的数据,感受着科技的力量如何助力我们更精准地捕捉和预警极端天气。书中对雷达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探讨,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认识到高质量的数据是有效应用的基础。

评分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看到《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技术论文集(2005-2010)》的标题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论文集”三个字往往意味着枯燥和理论性。然而,这本书却意外地给我带来了惊喜。其内容涵盖了从雷达硬件的进步到软件算法的优化,再到具体业务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双偏振雷达技术在识别和分类降水类型上的深入研究,这对于提高降水估算的准确性,以及对冰雹、大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此外,作者们对雷达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同化应用进行的探讨,也展现了该领域的前沿进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雷达产品之间协同应用的论述,以及如何利用多普勒信息来理解风暴的动力学结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新一代天气雷达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观测工具,而是集成了多种探测手段和先进算法的复杂信息系统,其应用潜力仍在不断挖掘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