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视原理与接收技术
定价:30.00元
作者:赵坚勇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118047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介绍电视原理与技术的通用基础教材。
本书部分包括章彩色与视觉特性、第2章电视图像传送原理、第3章彩色电视信号的传输,以较少的篇幅介绍模拟电视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广播电视、第5章提高接收机质量的措施、第6章超级单片集成电路,主要介绍电视机电路、*的数字化处理和主芯片;第三部分包括第7章图像显示技术和第8章投影技术,主要介绍各种显示新技术;第四部分包括第9章数字电视基本原理、0章数字电视广播标准、l章数字调谐器、2章数字电视接收机,主要介绍数字电视原理和数字电视接收机。每章前有内容提要、知识要点和教学建议,每章后有本章小结、思考题和习题,书末附有缩略词与名词索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类专业本科电视课程教材及大专、高职和相同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电视技术的科研、生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略带年代感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电路图和波形分析,看得我这个初学者是既兴奋又有点心虚。它并没有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用过于通俗的语言去“简化”复杂原理,反而是直面了电子学的核心——信号的调制、解调、以及复杂的频率合成技术。作者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极其扎实,特别是关于视频信号的同步分离和色度解码部分,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过去那些“神奇”的电视画质调整背后隐藏的物理和电子学原理,有了一个全新的、更为理性的认识。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教科书,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啃读,但一旦消化吸收,收获是巨大的,它为你打开了理解整个信息传输链条的钥匙。
评分我个人认为,本书在对模拟电视技术(尤其是色彩编码系统,如PAL/NTSC的细微差别)的论述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很多现代数字化的教材往往一带而过这些“过时”的技术,但正是这些基础构成了现代通信和显示技术的地基。作者对扫描线、场同步脉冲以及色平衡的讲解细致入微,甚至精确到了时域上的纳秒级差异。我尝试着结合自己手边的一些老式示波器数据与书中的波形图进行对比,发现理论预期与实际测量值之间存在着有趣的偏差,这引导我去思考环境因素和元器件特性的非线性影响。这种深入探究细微差别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分析和故障排查的思维模式,让我明白,在射频和视频领域,细节决定成败。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教授了“如何做”,更在于它启发了我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在数字电视和IPTV日益普及的今天,回溯并深入理解模拟电视的接收原理,反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本质——即便是最新的技术,其底层逻辑依然是基于对电磁波特性的精准控制和对信号完整性的不懈追求。书中关于噪声处理和信噪比优化的章节,对我理解现代通信系统中的编码增益和前向纠错机制提供了绝佳的类比基础。它就像是一扇通往经典电子学殿堂的侧门,虽然路径略显曲折,但一旦进入,所见的风景绝对是开阔且令人震撼的,它让我对“信号”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物理感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讲述,而更像是一场技术探索之旅。作者在讲解某个具体接收模块时,会穿插一些早年间工程师们在设计和调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巧妙的电路设计来解决这些挑战的。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比如,关于超高频(UHF)频段的接收和噪声抑制,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解析为什么某些设计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环境中却会遭遇严重的干扰,随后又引出了一些巧妙的滤波器设计来应对。这种对工程实践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纯粹的理论教科书的范畴。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技术进步,往往是理论与实践反复碰撞、不断优化的结果,而不是纸上谈兵就能达成的。
评分与其他技术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它没有使用过多花哨的修饰词,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客观、近乎于工程报告的口吻,但这种“硬核”之中又蕴含着一种对技术本身的尊重和热爱。特别是当作者讨论到天线设计与匹配网络时,那种对阻抗匹配、驻波比等概念的执着推敲,让人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资料,更像是一份老一代工程师留给后辈的“武功秘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先从最基础的物理定律出发,层层递进,而不是直接抛出公式。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使得学习过程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实,让人有种“脚踏实地”的充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