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磁兼容性原理(第二版)
定价:160.00元
作者:周开基,赵刚
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6111890
字数:
页码:446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磁兼容性原理(第二版)》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兼容基本原理和概念、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方法、电磁干扰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测量与试验技术、电磁兼容标准。
全书归纳了电磁兼容学科近年来新进展和前沿课题,内容翔实,论述清晰,说理透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电磁兼容性原理(第二版)》可供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及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对于从事电子、电气工程的科技人员也是一本系统、实用的工具书。
目录
章 导论
1.1 引言
1.2 EMC标准与规范
1.3 EMC测试与试验技术
1.4 EMC仿真技术
1.5 EMI抑制与EMC设计
第2章 系统电磁兼容性预测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间EMC预测分析技术
2.3 系统内EMC预测分析技术
2.4 海泰公司EMC预测分析软件与EMC数据管理及应用系统
第3章 计算电磁学在电磁兼容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矩量法
3.3 快速算法
3.4 时域有限差分法
3.5 有限元方法
3.6 高频方法
第4章 接地设计
4.1 引言
4.2 电击危害的控制——安全地
4.3 干扰的控制——信号地
4.4 设备和系统的接地设计
4.5 应用示例
第5章 屏蔽设计
5.1 引言
5.2 简单屏蔽的设计数据
5.3 屏蔽效能计算公式综述
5.4 屏蔽体不完整性的影响与克服的方法
5.5 导线的屏蔽
5.6 有选择性的屏蔽设计
5.7 屏蔽体的接地
5.8 通风波导窗设计
5.9 导电衬垫
5.10 屏蔽用金属网
第6章 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
6.1 引言
6.2 L型滤波器
6.3 鹦吐瞬ㄆ÷
6.4 T型滤波器
6.5 决定滤波器形式的一些准则
6.6 EMI电源滤波器的选用
6.7 EMI电源滤波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6.8 常用的滤波器电路原理图
6.9 滤波器产品
6.1 0整改案例
第7章 光纤通信系统的EMC
7.1 引言
7.2 光纤的分类和特性
7.3 光纤的基础知识
7.4 光通信系统中的本征噪声源
7.5 光通信系统中的电磁干扰(EMI)
7.6 简单分析金属线飞行系统中的光纤应用
第8章 静电放电
8.1 引言
8.2 静电放电过程
8.3 ESD的电流波形和辐射场
8.4 ESD的威胁机理
8.5 ESD的基本防护和控制
8.6 ESD测试程序
第9章 频率指配和频谱保护
9.1 引言
9.2 电磁频谱
9.3 频率的划分和频率的指配
9.4 频谱保护方法
9.5 综述
0章 EMC测量
10.1 引言
10.2 主要的EMC测量设施
10.3 EMC测试设施的理论和设计
10.4 EMC测试环境和测量不确定度
10.5 利用EMC测试设施
1章 EMC标准
11.1 引言
11.2 民用EMC标准
11.3 军用EMC标准
2章 EMC工程应用示例
12.1 分散接地对辐射发射的影响
12.2 长距离传输线的场耦合
12.3 设施的电磁脉冲防护
12.4 没有进行EMC设计引起的核设施中的误报
12.5 手机的近场场强计算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基础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电磁兼容性背后的物理机制。作者显然对电场、磁场理论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能够用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和物理现象解释得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屏蔽”和“滤波”章节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给出了公式和设计规范,更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来进行阐述。比如,在讨论电磁屏蔽效能(SE)时,书中不仅详细推导了反射损耗和吸收损耗的计算方法,还对比了不同材料和结构在不同频率范围下的实际表现,甚至提到了有限元分析(FEA)在优化屏蔽设计中的应用潜力,这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产品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此外,对瞬态电磁干扰(EMI)的分析部分,也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对脉冲上升沿、辐射效应的深入剖析,远超一般的入门教材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稳健、客观,带着一种资深专家的沉着与自信。行文之间没有过多的修饰或花哨的表达,完全是以事实和逻辑为驱动,直击问题的核心。例如,在讲解电磁场理论时,作者倾向于使用最基础、最普适的数学工具进行推导,保证了结论的普适性和准确性,避免了被特定简化模型所局限的风险。即使面对一些尚存争议或仍在发展中的技术领域,作者也保持了审慎的态度,明确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使得读者能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任何未经证实的结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让人非常信服,仿佛正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谆谆教诲,那种对科学真理的敬畏感和对工程精确度的不懈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可操作性”非常强,这一点对于工程技术类的书籍来说尤为重要。很多理论书籍读完之后,感觉知识是漂浮的,不知道如何落地到具体的产品设计中去。然而,这本教材非常注重“方法论”的传授。在讲解“PCB布局与布线”这一关键章节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保持走线最短”这种口号式的建议上,而是详细分析了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诸如地平面分割、去耦电容的选型与布局技巧等“拿来即用”的实践指南。我发现书中对几种典型的EMI故障模式(如共模抑制、串扰分析)的诊断步骤写得极其详尽,几乎可以作为一份现场排查故障的工作手册来使用。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排思路,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让人感觉手中有书,心中有数,面对实际的EMC设计挑战时,信心倍增。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很专业。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字体选择也很有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内页的纸张质量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印刷清晰度极高,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线条都非常锐利,没有出现任何模糊或重影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复杂的电路图和波形图,细节之处还原得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深奥的电磁理论至关重要。我记得有几页涉及高频信号传输的示意图,如果印刷不够精细,很容易混淆信号的路径和干扰源,但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内容组织上,作者的逻辑清晰,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很少有“卡壳”的感觉。开篇的章节通常会设定一个宏观的视角,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理论和应用层面,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用的前沿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显示出作者团队紧跟行业发展脉搏的努力。在讨论电磁兼容标准(如CISPR、FCC等)时,它没有简单地引用标准编号,而是深入解析了这些标准背后的测试背景和设计意图,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要遵循这些规定,而不是盲目地“怎么做”。此外,书中对新型材料,比如用于电磁吸收的铁氧体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电磁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较高的理论深度,对于从事材料科学和EMC研究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成功地在面向广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面向资深工程师的前沿探索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得以拓宽,无论是作为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教材,还是作为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都能胜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