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5G綠色移動通信網絡
定價:69.00元
作者:葛曉虎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12995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近年來,移動通信産業發展迅速,移動用戶數量激增,移動網絡設備大規模布設,隨之而來的移動通信的能耗問題日益突齣。同時,隨著有限頻譜資源的日益飽和,移動通信的頻譜效率問題日益成為其發展瓶頸。怎樣有效突破能效與頻譜效率的枷鎖,是未來5G移動通信網絡發展的關鍵。本書將著重係統介紹麵嚮5G移動通信網絡的能量與頻譜優化技術,結閤國際學術界與工業界的*研究成果,對提高網絡及通信係統能效與頻譜效率的優化技術進行*前沿的係統分析。內容主要包括綠色通信網絡概念及應用需求、用戶需求與資源管理、網絡能效模型及評估、基於服務質量的5G通信係統能效優化、異構多網協同機製、基於用戶體驗質量和能效的5G通信係統應用等。
目錄
作者介紹
葛曉虎,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學者特聘教授,湖北省國際科技閤作基地——綠色寬帶無綫通信國際科技閤作基地主任,華中科技大學——悉尼科技大學移動通信聯閤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獲通信與信息係統博士學位, 2004年擔任韓國亞洲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研究員,2005年擔任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電子係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2005年獲意大利Galilei Grant,2009年獲挪威奬學金資助短期訪問挪威多所大學,2010年6-8月以visiting researcher身份訪問英國Heriot-Watt University,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以Visiting Professor身份訪問挪威University of Agder。近年來主持承擔瞭10餘項*科研課題和多項國際高水平科技閤作項目。擔任國傢科技部和國傢自然基金委項目評審專傢,湖北省科技廳自然基金項目評審專傢,IEEE高級會員(Senior Member),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
文摘
序言
我帶著一個有著十多年經驗的無綫通信工程師的視角來審視這本書,我最關心的無非是技術實現的“硬骨頭”。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毫米波(mmWave)的信道模型如何影響功耗,或者在Massive MIMO架構下,如何通過優化天綫陣列的驅動功率來實現能效的最大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描繪森林”而非“指導如何砍樹”。例如,在討論網絡虛擬化和軟件定義網絡(SDN)對綠色通信的貢獻時,書中隻是泛泛地提到瞭資源靈活調度的好處,卻完全沒有涉及具體的SDN控製器如何與能耗管理模塊進行交互的API設計,也沒有探討網絡功能虛擬化(NFV)中,虛擬機遷移和加載對瞬時功耗的影響。這種描述的跳躍性讓我感到十分睏惑,它似乎更傾嚮於嚮非技術讀者普及5G的基礎概念,而不是為專業人士提供可供參考的技術深度。我期待的是那種需要查閱大量背景知識纔能完全理解的圖解和推導過程,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異常流暢易懂,這反而暴露瞭它在技術深度上的不足,讓我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5G綠色移動通信網絡》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現代科技的前沿感和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我滿懷期待地翻開瞭它,希望能一探究竟。然而,我的閱讀體驗卻像是在一個信息極為豐富的圖書館裏,找不到我真正想找的那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深入探討5G基站能耗的優化算法,或是新型低功耗射頻器件的設計原理,甚至是對網絡切片在節能方麵的具體應用案例。但很遺憾,這本書似乎將重點放在瞭更宏觀的政策解讀和市場趨勢分析上,對技術細節的闡述少得可憐。比如,關於“綠色”這一核心概念,書中更多的是從宏觀經濟效益和國際標準製定的角度去描繪藍圖,而不是深入剖析如何通過改進波束賦形技術、引入更智能的休眠模式(Idle Mode)策略來降低實際的能源消耗。那些關於功耗建模、能效比(Energy Efficiency Ratio)提升的量化分析和工程實踐,在我看來是這類專業書籍的精髓所在,但它們在書中幾乎是“隱形”的。我期待看到的是圖錶和公式,是不同部署場景下的能耗對比,而不是停留在“5G是未來,綠色是方嚮”這樣的口號式論述上。對於一個希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工程師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高屋建瓴的行業報告,而非一本實操指南。
評分從一個關注環境可持續性的研究生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社會責任層麵的錶達略顯單薄。我期待的“綠色移動通信”不僅僅是降低功耗,還包括生命周期評估(LCA),即從原材料開采、設備製造、網絡部署、日常運行到最終退役的整個鏈條中的環境足跡。這本書似乎完全忽略瞭硬件層麵的汙染和資源消耗問題。例如,5G設備中使用的稀土元素、PCB闆的廢棄物處理,以及大規模光縴部署對生態的影響,這些都是構成真正“綠色”挑戰的關鍵組成部分。書中鮮有提及循環經濟在通信設備設計中的應用,比如如何設計易於拆解和迴收的基站單元,或者推動模塊化升級以減少整體電子垃圾的産生。相反,它將“綠色”的定義窄化到瞭僅僅是運行中的電費節約。這種局限性的視野,使得這本書在探討未來可持續通信的綜閤性方案時,顯得力不從心,未能提供一個真正全麵的、跨學科的綠色通信框架。
評分當我嘗試從一個項目管理者的角度去評估這本書時,我關注的是成本效益和部署可行性。一個成功的綠色技術轉型,必須是經濟上可行的。我本想看看書中是否有關於“綠色部署”的成本分析模型,比如,使用先進冷卻技術(如液冷)的初期投入與長期運營電費節省之間的投資迴報率(ROI)計算。然而,這本書似乎更熱衷於描述宏大的願景,例如“全球連接的普及”和“智能社會的構建”,卻迴避瞭最現實的問題:在資源有限的地區,部署高能效但昂貴的新設備是否符閤當地的經濟承受能力?它沒有提供任何關於不同國傢或地區在能效優化方麵的最佳實踐案例,也沒有對比不同廠商的綠色解決方案在實際部署中的性能差異。對於我這樣一個需要為未來網絡升級做預算決策的人來說,我需要的是數據驅動的對比分析,而不是基於美好願景的描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描繪瞭終點有多麼光鮮,卻沒有指明抵達那裏的每一段路該如何鋪設。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統一,這反而讓我感到有些單調乏味。它似乎是從一套既定的官方話術模闆中抽取齣來的,充滿瞭積極正麵的陳述,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論點或挑戰性的觀點。例如,在討論未來發展趨勢時,它總是用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來介紹所謂的“6G的潛在方嚮”,但並沒有對這些方嚮可能帶來的新的能耗挑戰進行批判性的反思。一個好的技術書籍,應該敢於指齣當前技術路綫的弊端,引發讀者的深入思考。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未來通信中可能齣現的“能源陷阱”的探討,比如量子計算對現有加密技術的顛覆是否會帶來新的能耗高峰,或者高精度定位服務的普及是否會使終端功耗不降反升。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過於“安全”和“中庸”,它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一個完美的“綠色5G”形象,卻沒有提供任何能讓我這個老讀者感到驚喜或被挑戰的深度分析。總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宣傳冊,而非一本激發洞察力的專業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