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定价:69.00元
作者:葛晓虎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12995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迅速,移动用户数量激增,移动网络设备大规模布设,随之而来的移动通信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有限频谱资源的日益饱和,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问题日益成为其发展瓶颈。怎样有效突破能效与频谱效率的枷锁,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本书将着重系统介绍面向5G移动通信网络的能量与频谱优化技术,结合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成果,对提高网络及通信系统能效与频谱效率的优化技术进行*前沿的系统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用户需求与资源管理、网络能效模型及评估、基于服务质量的5G通信系统能效优化、异构多网协同机制、基于用户体验质量和能效的5G通信系统应用等。
目录
作者介绍
葛晓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宽带无线通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移动通信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2004年担任韩国亚洲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2005年担任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电子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05年获意大利Galilei Grant,2009年获挪威奖学金资助短期访问挪威多所大学,2010年6-8月以visiting researcher身份访问英国Heriot-Watt University,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以Visiting Professor身份访问挪威University of Agder。近年来主持承担了10余项*科研课题和多项国际高水平科技合作项目。担任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文摘
序言
从一个关注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社会责任层面的表达略显单薄。我期待的“绿色移动通信”不仅仅是降低功耗,还包括生命周期评估(LCA),即从原材料开采、设备制造、网络部署、日常运行到最终退役的整个链条中的环境足迹。这本书似乎完全忽略了硬件层面的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例如,5G设备中使用的稀土元素、PCB板的废弃物处理,以及大规模光纤部署对生态的影响,这些都是构成真正“绿色”挑战的关键组成部分。书中鲜有提及循环经济在通信设备设计中的应用,比如如何设计易于拆解和回收的基站单元,或者推动模块化升级以减少整体电子垃圾的产生。相反,它将“绿色”的定义窄化到了仅仅是运行中的电费节约。这种局限性的视野,使得这本书在探讨未来可持续通信的综合性方案时,显得力不从心,未能提供一个真正全面的、跨学科的绿色通信框架。
评分当我尝试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去评估这本书时,我关注的是成本效益和部署可行性。一个成功的绿色技术转型,必须是经济上可行的。我本想看看书中是否有关于“绿色部署”的成本分析模型,比如,使用先进冷却技术(如液冷)的初期投入与长期运营电费节省之间的投资回报率(ROI)计算。然而,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描述宏大的愿景,例如“全球连接的普及”和“智能社会的构建”,却回避了最现实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地区,部署高能效但昂贵的新设备是否符合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能效优化方面的最佳实践案例,也没有对比不同厂商的绿色解决方案在实际部署中的性能差异。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为未来网络升级做预算决策的人来说,我需要的是数据驱动的对比分析,而不是基于美好愿景的描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描绘了终点有多么光鲜,却没有指明抵达那里的每一段路该如何铺设。
评分这本《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现代科技的前沿感和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它,希望能一探究竟。然而,我的阅读体验却像是在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图书馆里,找不到我真正想找的那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深入探讨5G基站能耗的优化算法,或是新型低功耗射频器件的设计原理,甚至是对网络切片在节能方面的具体应用案例。但很遗憾,这本书似乎将重点放在了更宏观的政策解读和市场趋势分析上,对技术细节的阐述少得可怜。比如,关于“绿色”这一核心概念,书中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效益和国际标准制定的角度去描绘蓝图,而不是深入剖析如何通过改进波束赋形技术、引入更智能的休眠模式(Idle Mode)策略来降低实际的能源消耗。那些关于功耗建模、能效比(Energy Efficiency Ratio)提升的量化分析和工程实践,在我看来是这类专业书籍的精髓所在,但它们在书中几乎是“隐形”的。我期待看到的是图表和公式,是不同部署场景下的能耗对比,而不是停留在“5G是未来,绿色是方向”这样的口号式论述上。对于一个希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屋建瓴的行业报告,而非一本实操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统一,这反而让我感到有些单调乏味。它似乎是从一套既定的官方话术模板中抽取出来的,充满了积极正面的陈述,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论点或挑战性的观点。例如,在讨论未来发展趋势时,它总是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来介绍所谓的“6G的潜在方向”,但并没有对这些方向可能带来的新的能耗挑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一个好的技术书籍,应该敢于指出当前技术路线的弊端,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未来通信中可能出现的“能源陷阱”的探讨,比如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技术的颠覆是否会带来新的能耗高峰,或者高精度定位服务的普及是否会使终端功耗不降反升。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过于“安全”和“中庸”,它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一个完美的“绿色5G”形象,却没有提供任何能让我这个老读者感到惊喜或被挑战的深度分析。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宣传册,而非一本激发洞察力的专业著作。
评分我带着一个有着十多年经验的无线通信工程师的视角来审视这本书,我最关心的无非是技术实现的“硬骨头”。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毫米波(mmWave)的信道模型如何影响功耗,或者在Massive MIMO架构下,如何通过优化天线阵列的驱动功率来实现能效的最大化。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描绘森林”而非“指导如何砍树”。例如,在讨论网络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对绿色通信的贡献时,书中只是泛泛地提到了资源灵活调度的好处,却完全没有涉及具体的SDN控制器如何与能耗管理模块进行交互的API设计,也没有探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中,虚拟机迁移和加载对瞬时功耗的影响。这种描述的跳跃性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它似乎更倾向于向非技术读者普及5G的基础概念,而不是为专业人士提供可供参考的技术深度。我期待的是那种需要查阅大量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的图解和推导过程,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异常流畅易懂,这反而暴露了它在技术深度上的不足,让我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