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材)电子产品制作工艺与操作实训
定价:23.00元
作者:廖芳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131246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培养电子行业的中等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注重实际电子产品及电路等方面的制作工艺知识的传授,强调电子制作工艺实际技能的培养。书中配备了12个实训项目,使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该教材的知识并及时转化为实际技能。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其检测,装配前的准备工艺,焊接技术,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调试工艺与故障的查找、处理,电子产品的检验与防护等。
每章前提供了知识要点、技能要点,每章后有小结,并配有知识测试点用于检测学习效果,书末还给出了知识测试点的参考答案。
本书有配套的电子课件,可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也可供学生复习或自学。
本书适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等相关电类专业的技能性教材,也可作为电子大赛的基础培训教材,或供电子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其检测
1.1 万用表
1.1.1指针式万用表
1.1.2数字万用表
1.2电阻器
1.2.1电阻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1.2.2固定电阻的主要性能参数
1.2.3可调电阻的主要性能指标
1.2.4电阻的标注方法
1.2.5电阻的检测方法
1.3 电容器
1.3.1 电容器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1.3.2电容的主要性能参数
1.3.3电容的标注方法
1.3.4电容的检测方法
1.4电感器和变压器
1.4.1电感器和变压器的分类
1.4.2 电感及变压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标注方法
1.4.3电感与变压器的检测方法
1.5半导体器件
1.5.1二极管
1.5.2桥堆
1.5.3三极管
1.5.4集成电路
1.6其他常用电子元器件
1.6.1开关件及其检测
1.6.2接插件及其检测
1.6.3熔断器及其检测
1.6.4电声器件介绍
1.7表面安装元器件
1.7.1表面安装元器件的分类
1.7.2表面安装元器件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1.7.3表面安装元器件的存放
……
第2章 装配前的准备工艺
第3章 焊接技术
第4章 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
第5章 高度工艺与故障的查找、处理
第6章 电子产品的检验与防护
附录 知识点测试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像一个略显唠叨但极其负责的老师傅在现场指导你干活。每一项操作步骤都被拆解得极其细致,恨不得连你拿工具的姿势都给你标注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在“安全操作规程”上花费的大量篇幅,这在很多强调效率的现代教材中是很难看到的。它对静电防护、高温操作的风险提示非常到位,这说明编写者绝对是在实际工厂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然而,这种过度的细致有时也成了阻碍阅读的“砖头”。比如,关于如何区分不同封装的芯片引脚,它用了整整三页图文并茂的解释,但对于为什么这些引脚需要特定的布局,背后的电气原理却一带而过。对于我这种偏向于“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这种“只教你怎么做,不解释为什么”的倾向让我感到有些空虚。这本书似乎将“工艺”与“理论”完全割裂了,它似乎默认读者对电路理论已经有了百科全书式的了解,只需要一本操作手册来指导实践,但这显然与“教材”的定位有所偏差。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针对操作员的技能培训手册,而不是一本面向工程师的工艺学导论。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配图质量实在让人捏了一把汗。很多图片看起来像是早年间用低分辨率的相机拍摄下来的,清晰度堪忧,尤其是那些涉及微小元件和复杂布线的示意图。有些插图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导性,比如在描述多层板的过孔(Via)结构时,图示的层叠关系与标准的IPC标准有微妙的偏差。这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新手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错误的概念一旦根深蒂固,后期纠正的成本会非常高。除了图示的质量问题,这本书对材料科学层面的探讨也显得捉襟见肘。它只是简单提到了PCB基板的常见类型,比如FR-4,但对于高频板材如Rogers材料的特性、不同助焊剂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乃至环保型材料的趋势,几乎没有涉及。电子制造是一个与材料科学紧密绑定的领域,缺乏这方面的深入讨论,这本书的“工艺”内容就显得有些漂浮和不扎实。它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却没能引导读者去探索“用什么材料才能最好地实现这个功能”这样的深度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一看就是那种老老实实讲干货的理工科教材。不过,我翻开目录才发现,它似乎把重点放在了非常基础的电子元件识别和焊接技术上,内容非常详实,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万物皆可焊”的入门指南。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现代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或者更高级的SMT(表面贴装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的介绍,结果这本书里大部分篇幅都在教你如何用烙铁把电阻和电容准确无误地焊接到PCB上。当然,对于完全的新手来说,这种手把手的指导绝对是金子,它会让你对电子产品最底层的物理连接有一个扎实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个已经能熟练使用万用表进行基础检测,并且对PCB设计软件有所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能就显得略有不足了。比如,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设计、电源完整性(PI)分析这些现代电子产品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几乎没有涉及,更别提什么最新的光刻技术或者柔性电子的制造工艺了。它更像是上世纪末期,手工组装车间的操作手册被搬进了课堂,虽然实用,但总感觉缺少了一点跟上时代前沿的野心和深度。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用最传统的方式把一个简单的电路搭起来,这本书绝对够用,但若想窥见未来电子制造的图景,你可能需要翻阅更专业的文献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操作”的定义非常狭隘,完全集中在了物理层面的组装。它似乎遗漏了现代电子产品制作流程中占据了巨大比重的“数据流”和“质量管理”环节。例如,在测试环节,书中仅简单提到了使用万用表进行通断测试,但对于ICT(在线测试仪)、ATE(自动测试设备)的工作原理、测试程序编写的基本逻辑,以及如何根据测试数据反推工艺参数进行改进,这些都是电子制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书中几乎没有触及。而且,在质量控制方面,它更多停留在“避免失误”的层面,而不是“如何用数据驱动质量提升”的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如SPC统计过程控制)。一本现代的“工艺与操作实训”教材,理应整合从设计文件(Gerber文件、BOM表)导入,到设备参数配置,再到质量报告反馈的完整信息闭环。很遗憾,这本书更多像是一本停留在“焊工技能速成”的旧版教材,未能很好地反映出电子制造行业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中的最新要求和实际操作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似乎是按照传统手工装配的流程来的,从元器件的采购检验,到PCB的准备、元件的贴装、焊接、清洗、到最终的功能测试。这种线性的流程叙述方式对于建立操作顺序感很有帮助。但是,在涉及到现代制造流程时,它的视角显得非常局限。比如,现代电子产品制造高度依赖自动化设备,如高速贴片机(Pick-and-Place Machine)的编程逻辑、回流焊炉的温度曲线优化模型等,这些都是决定产品良率的关键因素。这本书对此类自动化工具的介绍停留在非常表面的介绍,甚至有些过时,更像是在描述一个自动化程度很低的半手工生产线。我们都知道,如今的电子产品制造,软件和算法在工艺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本书却仿佛活在没有MES(制造执行系统)的年代。对于期望了解如何将实验室设计转化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过于微观和“作坊式”,缺乏宏观的、系统工程层面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