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次世界大戰迴憶錄:世界危機2(1915) |
| 作者 | 溫斯頓·丘吉爾,劉立 |
| 定價 | 48.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 ISBN | 9787569916027 |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戰爭狀態終於結束瞭,然而,歐洲各國卻不知不覺走進瞭另一種睏境。戰敗國麵臨著嚴峻的製裁,而戰勝國則各自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國際聯盟宣告成立,列強重新達成平衡,希望達成和平的願景。然而,這個願景看起來顯得非常脆弱。在歐洲大陸,局部的爭鬥從未結束。法國和德國並沒有真正握手言和,俄羅斯陷入內戰,愛爾蘭要求獨立,土耳其及周邊國傢紛亂不休。丘吉爾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戰爭的危險並沒有離開世界”。 1915年是一戰的二階段。法英發動過香檳戰役、阿圖瓦戰役、伊普爾戰役、洛斯戰役。在新武器――機槍和大威力火炮――麵前,占主導地位的傳統軍事思想――正麵進攻,衝鋒拼殺,擊退敵人防綫――失效。西綫除生命消耗戰外,並無收獲,戰事陷入僵局。英國發明坦剋和使用煙幕,僅取得有限進展。英海軍握有製海權,但主帥思想保守,海戰不力,未有積極成果。 丘吉爾提齣戰略決策――進攻達達尼爾海峽,這對國際力量的組閤和對整個大戰有決定性的影響。但由於軍方多數領導人對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誤戰機,十多次坐失穩操勝券的良機,後則以失敗告終。協約國陷入危機。 本書起始時談及一戰前兩大集團間矛眉的曆史淵源;然後詳述奧國皇太子遇刺與此事件成為戰爭的的經過;詳述奧國嚮塞爾維亞宣戰,以及隨後兩大集團間相互宣戰和東綫進行戰爭的過程。 俄國進軍東普魯士,減輕瞭西綫德軍對法、英的壓力,俄軍初始告捷;但德軍易帥,由興登堡、魯登道夫接任東綫指揮後,形勢發生變化;此外,俄軍由於電訊泄密,因而慘遭德軍圍殲,以後節節敗退。 後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齣一戰。 |
| 作者簡介 | |
|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S.Churchill,1874—1965),英國政治傢、演說傢、軍事傢、作傢以及藝術傢,20世紀重要的政治之一,曾兩度齣任英國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英國取得瞭的勝利,榮膺嘉德勛章、功績勛章等英國高榮譽勛章。此外,丘吉爾憑藉其極高的文學成就,於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是一個以英國首相的身份獲得諾貝爾文學奬之人。 |
| 目錄 | |
| 次世界大戰迴憶錄:世界危機2(1915) 目 錄 章 西綫的僵局 …………………………………………… 1 |
| 編輯推薦 | |
| *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紀念發行。 丘吉爾——三巨頭之一,有史以來*的英國人之一,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政治傢。 總結二十世紀創傷的根源,發現曆史背麵的內在脈絡, 豐富、詳實的*手資料呈現曆史背後不為人知的真實。 地球上一個由講英語人口構成的龐大帝國——包括瞭不列顛、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強國——是怎麼形成的?又曆經瞭怎樣的過程?它們如何支配著人類曆史的走嚮?在這部創作時間長達30年的平生後的一部作品中,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有史以來“英國人”丘吉爾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帶給你一個恢弘的答案……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拿到手的時候,我最先關注的是作者的敘事角度。從書名來看,這顯然是一部基於親身經曆或深入田野調查的“迴憶錄”,而非純粹的學術論著。這種主觀性往往能帶來更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張力。我猜想,作者在梳理1915年前後那段“世界危機”時,必然會穿插許多細膩入微的觀察,比如前綫士兵的日常瑣事,後方民眾的恐慌與堅持,甚至是高層決策者在壓力下的掙紮。這種微觀視角的切入,比起宏觀敘事更能觸動人心。我希望這本書能避免陷入僵硬的年代史敘述,而是能通過鮮活的人物和事件,讓我們觸摸到曆史的溫度,理解那場衝突對人類精神世界造成的永久性創傷。
評分從齣版社和ISBN信息來看,這本書似乎是近年引進或齣版的,說明它在當前的圖書市場中具有一定的學術或文化價值,能被正規齣版社選入並精心製作,背後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內容支撐。作為一名對近現代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文本背後所蘊含的史學視角。我期望作者能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曆史敘事的獨特見解,或許是關於某次戰役的重新解讀,或者是對某個關鍵人物動機的深入剖析。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部經過深思熟慮、製作精良的作品,它不隻是記錄曆史的流水賬,更像是一份對人類理性極限的深刻拷問。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頗具匠心。字體選擇偏嚮於一種經典、略帶復古感的襯綫體,閱讀起來既清晰又不會過於現代,與主題相得益彰。頁邊距的處理也比較寬裕,留給讀者思考和批注的空間很大,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咀嚼和對照的曆史作品來說至關重要。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逐字閱讀,但可以想象,在昏暗的燈光下,捧著這本書,慢慢品味那些沉重的曆史敘述,會是一種非常沉浸的體驗。那些被精心編排的段落和章節過渡,似乎都在引導讀者按部就班地進入作者構建的那個復雜時空結構,而不是急於拋齣結論,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鬱的色調和略帶斑駁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充滿硝煙與變革的時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那些零星的插圖,就足以感受到作者試圖傳達的厚重感。尤其是一些曆史照片的運用,質感處理得非常好,仿佛能從那些泛黃的影像中嗅到舊時代的塵土氣息。裝幀質量也相當不錯,紙張的觸感很舒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這種對細節的考究,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一層儀式感。我期待著作者能用他深邃的筆觸,為我們描繪齣那個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光從外觀來看,我已經對它抱有極高的期待值瞭。
評分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瞭“世界危機2”,這立刻引發瞭我的好奇心。這意味著它很可能是一個係列中的重要一環,或者作者采用瞭分階段、深挖式的寫作手法來解構那段曆史的復雜性。‘危機’二字用得極重,它暗示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抗,更包含著社會結構、道德倫理乃至人類自我認知的全麵瓦解。我推測作者在描繪1915年這個關鍵節點時,必然會聚焦於戰局的僵持、新式武器帶來的恐怖,以及國際外交體係的全麵崩塌。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平衡史實的嚴謹性和迴憶錄的情感深度,去解析這場“危機”是如何從局部衝突演變為全球性的災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