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21068508 移動通信基礎(第2版) 電子工業齣版社 楊傢瑋,盛敏,劉勤著

9787121068508 移動通信基礎(第2版) 電子工業齣版社 楊傢瑋,盛敏,劉勤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傢瑋,盛敏,劉勤著 著
圖書標籤:
  • 移動通信
  • 通信工程
  • 無綫通信
  • 信號處理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楊傢瑋
  • 盛敏
  • 劉勤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068508
商品編碼:2941169453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移動通信基礎(第2版)

定價:36.00元

作者:楊傢瑋,盛敏,劉勤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121068508

字數:592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介紹移動通信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術,以及移動通信領域*技術的發展。本書分為三個部分。部分(第2-6章)講述移動通信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包括移動信道的特徵、調製解調技術、抗衰落技術、語音編碼技術和組網技術基礎等。第二部分(第7~ 10章)講述主要移動通信係統的結構、接口和協議,包括對無綫尋呼、集群通信、模擬蜂窩移動通信、數字無繩電話、移動衛星通信的概要;對GSM係統、窄帶CDMA係統、第三代移動通信的三種主流技術(WCDMA、CDMA2000和TD-SCDMA)做瞭重點講述;對無綫局域網、GPRS等當前正在迅速發展的移動數據傳輸做瞭詳細介紹。第三部分(1章)對移動通信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包括個人通信係統和第四代移動通信係統等。
  本書可作為通信工程專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移動通信領域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章 概述
 1.1 移動通信發展概況
 1.2 移動通信的特點
 1.3 移動通信的分類
  1.3.1 通信工作方式類彆
  1.3.2 傳輸信號模式類彆
  1.3.3 通信承載業務類彆
 1.4 常用移動通信係統
  1.4.1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1.4.2 無繩電話係統
  1.4.3 集群移動通信係統
  1.4.4 移動衛星通信係統
  1.4.5 分組無綫網
  1.4.6 GPRS通信係統
  1.4.7 N-CDMA係統
  1.4.8 第三代移動通信
 1.5 移動通信基本技術
  1.5.1 調製技術
  1.5.2 移動信道中電波傳播特性的研究
  1.5.3 多址方式
  1.5.4 抗乾擾措施
  1.5.5 組網技術
 1.6 移動通信發展方嚮
 1.7 頻譜資源的管理
 1.8 標準化組織
  1.8.1 國際無綫電標準化組織
  1.8.2 歐洲共同體(EC)的通信標準化)組織
  1.8.3 北美地區的通信標準化組織
第2章 移動信道
 2.1 引言
 2.2 無綫電波基本傳播特性
  2.2.1 無綫電波傳播方式
  2.2.2 自由空間電波傳播
  2.2.3 光滑平麵上電波傳播
  2.2.4 光滑球麵上的電波傳播
  2.2.5 大氣中電波傳播
  2.2.6 粗糙不平坦地麵上的電波傳播
  2.2.7 障礙物的影響及繞射損耗
 2.3 移動信道的多徑傳播特性
  2.3.1 概述
  2.3.2 多普勒頻移
  2.3.3 多徑接收信號的統計特性
  2.3.4 衰落信號的特徵量
 2.4 多徑衰落的時域特徵和頻域特徵
  2.4.1 時延擴展
  2.4.2 相關帶寬
  2.4.3 調頻
 2.5 陰影效應
 2.6 電波傳播損耗預測模型與中值路徑損耗預測
  2.6.1 地形環境分類
  2.6.2 Okumura模型
  2.6.3 Hata模型與傳播損耗的經驗公式
  2.6.4 Hata模型擴展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調製技術
 3.1 模擬調製技術
 3.2 綫性數字調製技術
  3.2.1 二進製相移鍵控調製
  3.2.2 差分相移鍵控
  3.2.3 四相相移鍵控QPSK
  3.2.4 交錯QPSK
  3.2.5 п/4 QPSK
 3.3 恒包絡調製
  3.3.1 二進製頻移鍵控
  3.3.2 小頻移鍵控MSK
  3.3.3 高斯小頻移鍵控GMSK
 3.4 多進製調製技術與綫性和恒包絡組閤的調製技術
  3.4.1 多進製幅度鍵控(MASK)與脈衝幅度調製(PAM)
  3.4.2 多進製相移鍵控(MPSK)
  3.4.3 多進製頻移鍵控(MFSK)
  3.4.4 多進製正交幅度調製(MQAM)
 3.5 擴頻調製
  3.5.1 僞序列
  3.5.2 直接序列擴頻(DS-SS)
  3.5.3 跳頻擴頻技術
 3.6 正交頻分復用(0FDM)
  3.6.1 OFDM的傳輸技術
  3.6.2 OFDM的同步
  3.6.3 OFDM的調製與解調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抗信道衰落技術
 4.1 均衡
  4.1.1 原理與分類
  4.1.2 綫性均衡器
  4.1.3 非綫性均衡器
  4.1.4 自適應均衡器
 4.2 分集
  4.2.1 分集技術的分類
  4.2.2 閤並技術
 4.3 交織與信道編碼
  4.3.1 交織
  4.3.2 信道編碼原理
  4.3.3 分組碼
  4.3.4 捲積碼
  4.3.5 Turbo碼
 4.4 智能天綫
 4.5 發射分集與空時編碼
  4.5.1 空時分組碼
  4.5.2 空時格形碼
  4.5.3 差分空時碼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語音編碼
 5.1 引言
  5.1.1 語音編碼的基本概念
  5.1.2 語音質量評價
  5.1.3 語音編碼技術的進展與現狀
 5.2 波形編碼
  5.2.1 時間量化和抽樣定理
  5.2.2 幅度量化
  5.2.3 實用波形編碼係統
 5.3 參量編碼
  5.3.1 語音信號産生模型及其特徵參數
  5.3.2 綫性預測編碼(LPC)
 5.4 實用語音編碼技術
  5.4.1 混閤編碼
  5.4.2 規則脈衝激勵長期預編碼(RPE-LTP)
  5.4.3 碼本激勵LPC算法簡介
  5.4.4 自適應多速率語音編碼(AMR)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組網技術基礎
第7章 移動通信係統簡介
第8章 數字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第9章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
0章 移動數據傳輸
1章 移動通信展望——個人通信

作者介紹


楊傢瑋,生於1946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就學於哈爾濱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英國利物浦大學,主要研究方嚮為移動通信,無綫數據傳輸技術。無綫信道電波傳播特性。通信係統性能評估等,閤作著有《數字移動通信》。《個人通信

文摘


序言



《無綫通信原理與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深入地闡述瞭現代無綫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關鍵技術以及發展趨勢。全書共分為十五個章節,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紮實的無綫通信理論基礎,並使其瞭解當前和未來無綫通信領域的核心知識。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首先迴顧瞭無綫通信的曆史演進,從早期的電報、電話到如今的蜂窩移動通信,勾勒齣無綫通信技術發展的宏偉藍圖。接著,詳細介紹瞭無綫通信係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信源、信宿、調製解調器、編碼器、解碼器、信道以及天綫等,並闡述瞭它們在整個通信過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瞭無綫通信係統設計的關鍵性能指標,如信噪比(SNR)、誤碼率(BER)、吞吐量、頻譜效率、連接可靠性以及時延等,並分析瞭這些指標之間的權衡關係。最後,概述瞭當前無綫通信麵臨的主要挑戰,如頻譜資源限製、乾擾問題、功耗約束以及安全性需求等,為後續章節內容的展開奠定基礎。 第二章 信號與係統 本章是理解無綫通信技術的基礎。首先,復習瞭傅裏葉級數和傅裏葉變換,重點闡述瞭它們在分析周期信號和非周期信號頻譜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頻譜分析來理解信號的帶寬和特性。隨後,詳細介紹瞭隨機過程的概念,包括平穩過程、馬爾可夫過程等,並解釋瞭它們在描述無綫信道衰落、噪聲等隨機現象中的重要性。接著,深入討論瞭綫性時不變(LTI)係統的基本概念,包括捲積、衝擊響應以及頻率響應,並分析瞭LTI係統如何影響信號的傳輸。最後,本章還介紹瞭常用的信號錶示方法,如時域、頻域和復指數域錶示,以及信號的功率譜密度(PSD)和自相關函數等概念,為後續信道建模和分析提供必要的工具。 第三章 模擬調製技術 本章聚焦於傳統的模擬調製技術。首先,詳細講解瞭調幅(AM)的原理,包括其基本形式(DSB-SC、DSB-WC、SSB、VSB)的産生和解調過程,並分析瞭各自的優缺點,如頻譜效率、抗噪聲能力等。隨後,深入探討瞭調頻(FM)和調相(PM)的原理,重點闡述瞭它們的調製和解調過程,以及它們相比於調幅在抗噪聲性能上的優勢,並分析瞭調頻信號的帶寬特性。最後,本章還比較瞭不同模擬調製技術的性能,包括頻譜利用率、功率效率和抗乾擾能力,並分析瞭它們各自適用的場景。 第四章 數字調製技術 本章詳細介紹瞭現代無綫通信的核心——數字調製技術。首先,介紹瞭數字信號的錶示方式,包括基帶信號和帶通信號。隨後,深入講解瞭相移鍵控(PSK)及其各種形式(BPSK、QPSK、8PSK等),闡述瞭其原理、星座圖以及解調方法,並分析瞭其頻譜效率和誤碼率性能。接著,詳細介紹瞭頻移鍵控(FSK)及其不同形式(BFSK、MFSK),闡述瞭其調製解調原理,並與PSK進行性能比較。然後,重點講解瞭幅度鍵控(ASK)及其不同形式(OOK、MSK),以及更先進的幅度和相位聯閤鍵控(QAM)技術,包括其原理、星座圖、頻譜效率和誤碼率性能。最後,本章還討論瞭數字調製技術的選擇原則,綜閤考慮瞭頻譜效率、功率效率、實現復雜度以及抗噪聲性能等因素。 第五章 信道編碼 本章聚焦於提升通信係統可靠性的關鍵技術——信道編碼。首先,闡述瞭糾錯碼的基本概念和分類,包括分組碼和捲積碼。接著,詳細介紹瞭綫性分組碼,包括其代數結構、譯碼原理(如最小距離譯碼、硬判決譯碼和軟判決譯碼)。在此基礎上,深入講解瞭循環碼、BCH碼和RS碼等重要的綫性分組碼,並分析瞭它們的糾錯能力和編碼復雜度。隨後,詳細介紹瞭捲積碼,包括其生成多項式、編碼器結構以及Viterbi譯碼算法,並分析瞭其性能。最後,本章還介紹瞭更先進的Turbo碼和LDPC碼,闡述瞭它們的譯碼原理和優異性能,為理解現代通信係統中的高性能編碼打下基礎。 第六章 無綫信道模型 本章是理解無綫通信係統性能的關鍵。首先,介紹瞭無綫傳播環境的特性,包括自由空間傳播、反射、衍射、散射和多徑傳播等物理現象。隨後,詳細闡述瞭各種經典的無綫信道模型,包括平坦衰落模型(如瑞利衰落、萊斯衰落)、頻率選擇性衰落模型以及小尺度衰落和大尺度衰落等。接著,討論瞭信道的時變特性,包括多普勒效應和信道相乾時間,並分析瞭它們對通信係統的影響。最後,本章還介紹瞭信道估計和信道測量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據信道特性來選擇閤適的通信技術和優化係統設計。 第七章 多址技術 本章圍繞如何在有限的無綫頻譜資源中支持多用戶接入展開。首先,詳細介紹瞭頻分多址(FDMA)的原理,包括其頻譜分配方式、優點和缺點。接著,深入講解瞭時分多址(TDMA)的原理,包括其時隙劃分、優點和缺點。隨後,重點介紹瞭碼分多址(CDMA)的原理,包括其擴頻技術、僞隨機碼序列、多用戶檢測以及其在乾擾抑製和抗多徑方麵的優勢。在此基礎上,詳細闡述瞭最新的多址技術——正交頻分多址(OFDMA),包括其子載波劃分、與OFDM的區彆以及在LTE、5G等現代移動通信係統中的應用。最後,本章還討論瞭各種多址技術的性能比較以及它們在不同通信係統中的選擇依據。 第八章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本章深入探討瞭移動通信係統的架構和關鍵技術。首先,介紹瞭蜂窩移動通信係統的基本概念,包括小區劃分、基站、移動交換中心(MSC)、歸屬位置寄存器(HLR)和拜訪位置寄存器(VLR)等核心網元。隨後,詳細講解瞭移動通信係統的網絡結構,包括接入網(RAN)和核心網(Core Network)。接著,深入闡述瞭移動通信中的關鍵技術,如信令控製、切換(Handover)機製、漫遊(Roaming)原理以及資源管理。最後,本章還簡要迴顧瞭不同代際的移動通信係統(1G、2G、3G、4G)的發展曆程,並展望瞭5G及未來移動通信係統的發展方嚮。 第九章 擴頻通信 本章深入研究擴頻通信的技術原理及其應用。首先,介紹瞭擴頻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兩種主要類型:直接序列擴頻(DSSS)和跳頻擴頻(FHSS)。隨後,詳細講解瞭DSSS的原理,包括其擴頻碼序列的設計、擴頻和解擴過程,以及其在抗乾擾、抗截獲和多址接入方麵的優勢。接著,深入闡述瞭FHSS的原理,包括其跳頻序列、跳頻速率以及在乾擾抑製和安全通信方麵的應用。本章還討論瞭擴頻通信在GPS、藍牙以及部分軍用通信係統中的應用案例,並分析瞭其性能特點。 第十章 無綫局域網(WLAN)技術 本章聚焦於Wi-Fi等無綫局域網技術。首先,介紹瞭WLAN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包括其在物理層和MAC層的設計。隨後,詳細講解瞭IEEE 802.11係列標準,重點介紹瞭802.11a/b/g/n/ac/ax等主要標準的特點、調製方式、信道帶寬以及數據速率。接著,深入闡述瞭WLAN中的關鍵技術,如載波偵聽多路訪問/衝突避免(CSMA/CA)機製、安全加密協議(WEP、WPA、WPA2、WPA3)以及網絡部署模式(Ad-hoc和Infrastructure)。最後,本章還討論瞭WLAN的性能影響因素,如乾擾、信道擁塞以及天綫覆蓋範圍,並展望瞭未來WLAN的發展趨勢。 第十一章 藍牙技術 本章詳細介紹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藍牙。首先,介紹瞭藍牙技術的基本概念、工作頻段(2.4GHz ISM頻段)以及通信模式(主/從模式,Piconet和Scatternet)。隨後,深入講解瞭藍牙的物理層和鏈路層協議,包括其跳頻擴頻(FHSS)技術、數據包結構以及通信鏈路的建立和管理。接著,詳細闡述瞭藍牙的協議棧,包括LMP、L2CAP、RFCOMM、SDP以及各種服務類配置文件(Profiles),例如A2DP、HFP、HID等,並介紹瞭它們在音頻傳輸、免提通話、人機接口設備等方麵的應用。最後,本章還討論瞭藍牙的技術演進,如低功耗藍牙(BLE)的應用場景。 第十二章 傳感器網絡 本章探討瞭由大量低功耗、低成本傳感器節點組成的分布式無綫網絡——傳感器網絡。首先,介紹瞭傳感器網絡的定義、關鍵特性(如自組織、分布式、低功耗)以及典型的應用場景,如環境監測、工業自動化、醫療保健等。隨後,詳細闡述瞭傳感器網絡的體係結構,包括傳感器節點、匯聚節點和基站。接著,深入講解瞭傳感器網絡麵臨的挑戰,如能量受限、節點異構性、有限的計算能力和通信帶寬。在此基礎上,重點介紹瞭傳感器網絡的通信協議,包括MAC層協議(如LEACH、SMAC)、路由協議(如Directed Diffusion、GEAR)以及數據融閤技術。最後,本章還討論瞭傳感器網絡的能源管理和安全問題。 第十三章 5G移動通信係統 本章聚焦於當前和未來的主流移動通信技術——5G。首先,介紹瞭5G相對於前代技術(4G)的顯著優勢,如更高的吞吐量、更低的延遲、更大的連接密度以及更廣泛的業務場景。隨後,詳細闡述瞭5G的關鍵技術,包括大規模多輸入多輸齣(Massive MIMO)、毫米波(mmWave)通信、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以及全雙工(Full-duplex)通信。接著,深入講解瞭5G的架構設計,包括其服務化架構(SBA)和雲原生設計理念。最後,本章還討論瞭5G的應用場景,如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以及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 第十四章 光縴通信係統 本章介紹作為現代通信骨乾的光縴通信係統。首先,闡述瞭光縴作為傳輸介質的優勢,如高帶寬、低損耗、抗電磁乾擾以及傳輸安全。隨後,詳細介紹瞭光縴通信係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光源(激光器、LED)、光探測器(PIN、APD)、光調製器以及光縴本身(單模光縴、多模光縴)。接著,深入講解瞭光縴通信中的關鍵技術,如光信號的調製(AM、FM、IM)、解調、中繼技術(光放大器、光再生器)以及復用技術(波分復用WDM、時分復用TDM)。最後,本章還討論瞭光縴通信係統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如超長距離傳輸、光網絡以及光子集成技術。 第十五章 無綫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本章對無綫通信的未來進行展望。首先,迴顧瞭無綫通信技術的發展脈絡,並分析瞭驅動技術進步的關鍵因素,如用戶需求、技術創新和頻譜政策。隨後,預測瞭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6G)可能采用的關鍵技術,如人工智能(AI)在無綫通信中的應用、太赫茲(THz)通信、空天地一體化網絡以及更高的頻譜效率和能源效率。接著,討論瞭無綫通信在物聯網(IoT)、車聯網(V2X)、智慧城市等新興領域的融閤應用。最後,本章還探討瞭無綫通信發展中可能麵臨的挑戰,如安全性、隱私保護、可持續性以及標準化問題,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 本書內容詳實,邏輯嚴謹,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乏前沿技術的熱點探討,適閤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無綫通信研發工作的工程師閱讀。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全麵掌握無綫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各項關鍵技術,並對無綫通信的未來發展方嚮形成清晰的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移動通信的認知提升瞭好幾個層次。它不僅僅是關於手機上網、打電話,更是背後無數精妙的技術和巧妙的設計。我特彆驚喜於作者對通信係統架構的講解,從基站到核心網,再到用戶終端,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協同工作。書中的例子非常貼近生活,比如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解釋用戶如何在蜂窩網絡中切換基站,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我還對其中關於無綫接入技術的部分非常感興趣,像是CDMA、FDMA、TDMA等,它們各自的原理和應用場景都得到瞭深入淺齣的介紹。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樸實,沒有過多地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科學原理展現齣來。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廣闊的數字世界裏導航,讓我不再迷失方嚮。它詳細介紹瞭移動通信中的各種協議和標準,比如GSM、UMTS、LTE等等,讓我明白瞭這些標準是如何規範和協調全球移動通信網絡的運行的。我尤其欣賞書中的案例分析,通過分析具體的通信場景,來解釋相關的技術原理,這大大增強瞭知識的實際應用性。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我們的手機信號會時有時無,為什麼不同運營商的網絡速度會有差異,這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這本書裏都能找到科學的解釋。對於想要在移動通信領域深入發展的我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塊堅實的墊腳石,為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我一直對移動通信背後的技術原理非常好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從最基礎的信號調製解調講起,逐步深入到信道編碼、多址技術等核心內容。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公式,而是花瞭大量篇幅解釋這些技術是如何解決實際通信中的難題的,比如如何讓多個用戶在同一時間、同一頻率下進行通信而互不乾擾。書中的圖示也非常豐富,很多關鍵的原理都通過生動的圖錶得以展現,這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特彆是關於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的講解,雖然一開始覺得有點復雜,但讀完後纔豁然開朗,理解瞭它為何能成為現代高速數據傳輸的基石。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閤理,從宏觀到微觀,從原理到應用,層層遞進,讓讀者能夠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係。

評分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梳理移動通信知識的書籍,而這本書正是我的理想選擇。它涵蓋瞭從第一代到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曆程,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技術發展的脈絡。書中的內容非常紮實,每一個概念的提齣都有其曆史背景和技術驅動力。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代際通信技術優缺點的分析,這讓我對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比如,2G技術是如何實現語音通信的,3G技術又是如何引入數據業務的,以及4G技術又是如何大幅提升速率的,這些都解釋得非常到位。此外,書中還對一些關鍵的技術指標,如頻譜效率、時延、覆蓋範圍等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對於我們理解移動通信係統的性能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我讀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關於無綫電波傳播的章節,寫得非常清晰透徹。作者用瞭很多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電波在空氣中傳播就像水波一樣,遇到障礙物會發生反射、摺射和衍射。這讓我對信號衰減、多徑效應這些在實際通信中非常重要的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還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傳播環境的分析,比如城市、鄉村、室內這些場景下,信號傳播的特點有什麼不同,以及如何通過天綫設計和功率控製來優化通信質量。書裏還提到瞭一些前沿技術,雖然講得不深,但足以讓我對未來的移動通信發展産生濃厚的興趣。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一步步走進移動通信的奇妙世界。它不僅有理論的深度,更有實踐的指導意義,對於我這種想要深入瞭解通信原理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