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理论与技术
定价:38元
作者:童晓渝,刘露,李璐颖,张云勇,房秉毅,陈清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5281265
字数:153000
页码:1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目前的移动通信产业融合现状和技术趋势入手,提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架构和技术方法,形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协调调用各类网络资源共同完成具有端到端质量保证的业务提供,构建移动融合网络综合体系。本书融通俗性、完整性、实用性、丰富性于一体,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移动融合网络的网络架构、各种网络协议和网络机制。
 本书既可作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IT、电信运营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觉得它内容会相当有分量。封面上的出版社信息也很权威,让人对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有了基本信心。我一直觉得,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学到的知识还没完全消化,新的概念又冒出来了。而“融合网络”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把很多零散的技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体系。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定义“新一代”?是指在现有4G、5G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演进,还是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融合”又具体指什么?是不同频段的融合,还是不同通信方式(有线、无线)的融合,亦或是网络能力与应用服务的融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网络架构的设想,以及实现这些融合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例如新的传输技术、新的组网技术,以及如何保证融合后的网络在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方面的表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眼球,因为我一直对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前正处于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看到“新一代”、“融合网络”这些词,我立刻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前瞻性和引领性。“理论与技术”的组合,让我确信它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书籍,而是会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对“融合”这个概念做怎样的界定和阐释?它是指不同代际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还是将移动通信与Wi-Fi、蓝牙等其他无线技术进行整合?又或是将通信、计算、存储等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以提供更强大的服务能力?我期望书中能够从宏观的网络架构设计,到微观的协议细节,再到具体的应用场景,都能够有清晰的梳理和深刻的见解。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趋势,例如人工智能在网络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下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理论与技术”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一直在关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5G浪潮之后,我对未来网络的形态充满了好奇。我注意到“融合”这个词,这让我联想到各种不同的网络技术,比如蜂窝网络、Wi-Fi、卫星通信,甚至是光纤网络,它们之间是如何实现无缝切换和协同工作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实现这种融合的关键技术,例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还有,我特别关心“新一代”体现在哪里,它是否预示着一些颠覆性的技术正在孕育,比如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带宽、更强的连接密度,以及更智能的网络管理能力?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网络架构、协议设计、资源调度等多个维度来深入阐述,并可能提及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在优化和管理未来移动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这次入手这本书,主要是被“理论与技术”这几个字所吸引。我一直觉得,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项技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或者科普文章,会了解到一些关于5G、物联网、边缘计算的概念,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明白其背后的原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剂强心针,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的希望。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解释“融合”这个概念在理论上的基石?是基于某种新的网络架构模型,还是对现有通信理论的重大突破?又或者,它会从信息论、控制论等更基础的科学角度来阐释移动网络的发展方向?我期望书中能有详尽的数学模型推导,严谨的逻辑论证,能够让我领略到技术背后的智慧结晶。同时,我也希望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技术”紧密结合,比如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实际的网络部署中应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中的工程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抽象的通信信号图,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前瞻性。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富有弹性,翻阅时不会有那种廉价的飘忽感。我原本是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但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感觉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所涵盖的“新一代”、“移动融合”这些词汇,本身就充满了未来感和无限的可能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前移动网络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融合”这个概念在技术层面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比如不同通信技术(4G、5G,甚至是未来的6G)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又或者网络能力如何与计算、存储等资源实现更深度的融合,从而提供更加智能、高效、无缝的用户体验。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技术名词,而是会从理论的高度去构建一个宏观的框架,然后层层深入,解析具体的技术细节。这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性地学习新一代移动网络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