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逐鹿天穹
定價:35.00元
作者:張翔
齣版社:軍事誼文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1508003
字數:
頁碼:32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8、19世紀是陸地、海洋世紀,20世紀是空中世紀,21世紀將是太罕世紀。誰擁有太空,誰就會贏得未來,真正的太空時代到來瞭。
內容提要
《逐鹿天穹》所闡述的世界軍事航天力量,係指世界範圍內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太空進行軍事活動的各種力量,是一種進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控製太空的軍事力量。 《逐鹿天穹》介紹瞭軍事航天力量在夢想和探索中孕育、軍事航天力量伴隨戰略導彈的發展而問世、軍事航天力量在太空搶占、開發和運用中迅速發展、軍事航天力量在爭奪製天權中走嚮攻防一體等八個方麵。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3)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研製
60年代中期,蘇聯開始試驗一種名為“部分軌道轟炸係統”的太空飛行器。這種飛行器實際上是從太空攻擊地麵戰略目標的航天兵器。1966年9月至1971年8月,蘇聯共進行瞭18次試驗。
利用衛星軌道對地麵戰略目標實施攻擊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較之洲際彈道導彈具有的優越性和更大的威脅性。因為洲際彈道導彈取拋物綫彈道,彈道明顯地凸嚮太空,彈道高點可達1500公裏以上。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取人造衛星軌道,假如軌道高度為300公裏(實際上多數試驗軌道高度隻有250公裏),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到達目標的行程比洲際彈道導彈近得多。洲際彈道導彈的速度一般為每秒6公裏左右,而在300公裏高度上的人造衛星運行速度為每秒7.7公裏,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到達目標所需時間較之洲際彈道導彈為短。對於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達不到的地球背麵目標,部分軌道轟炸係統取300公裏高度的軌道,隻需45分鍾就可到達。然而,蘇聯的部分軌道轟炸係統並非盡善盡美,從試驗情況看,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沒有實際部署。1971年8月以後。蘇聯再也沒有進行過類似的試驗。而美國則從來也沒進行過這類試驗。
(4)定嚮能武器的研製
定嚮能武器又名“束能武器”。這類武器與、炸彈、原子彈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武器的能量不是以爆炸點為中心嚮四麵八方傳播,而是沿著方嚮傳播,故而得名“定嚮能武器”。激光、粒子束及射頻武器都屬此類武器。
美蘇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定嚮能武器發展研製重點是放在車載、艦載、機載激光武器上,並進行過一係列打靶試驗,亦曾使用高能激光器擊落過飛行中的導彈。定型的定嚮能武器還是在80年代特彆是在美國宣布實施“星球大戰”計劃之後。
序言
前言
一、 軍事航天力量在夢想和探索中孕育
1. 人類飛天夢
2. 從火箭到“火箭列車”
3. 哥達德的液體火箭
4. A型火箭與V-1、V-2導彈
5. 即將分娩的軍事航天力量
二、 軍事航天力量伴隨戰略導彈的發展而問世
1. 美蘇準備打核戰爭
2. 美蘇代戰略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
3. 蘇聯衛星上天與軍事航天時代的到來
4. 不甘落後的美國
5. 蘇美航天機構與航天人
6. 法英等競相成為蘇美之後擁有核及航天力量國
7. 火箭、戰略導彈是軍事航天力量的“天梯”
三、 軍事航天力量在太空搶占、開發和運用中迅速發展
1. “占領宇宙空間”上升到突齣的戰略地位
2. 美蘇展開新一輪核軍備競賽
3. 各國各類實用性衛星相繼上天
4. 蘇美載人飛船各領
5. 蘇美的太空軍事基地
6. 試驗中的“通天橋梁”
7. 初露猙獰的太空“殺手”
8. 軍事航天力量的運用
9. 核戰略運用促使軍事航天力量嚮係統多元化方嚮加快發展
四、 軍事航天力量在爭奪製天權中走嚮攻防一體
1. 美蘇核戰略對抗重大升級
2. 製天權理論問世
3.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
4. 蘇聯的“戰略防禦”計劃
5. 西歐“尤裏卡”計劃
6. 太空武器裝備加速發展
7. 雛型“天軍”
8. 美蘇超限發展航天力量陷入睏境
五、 軍事航天力量在運用中發展成為一支重要戰略力量
1. 海灣戰爭中的“天戰”
2. 科索沃戰爭中的軍事航天力量
3. 車臣戰爭及其前後俄羅斯太空力量的運用
4. 太空軍事力量與阿富汗反恐戰爭
5. 初具一體化太空戰特徵的伊拉剋戰爭
6. 軍事航天力量在實戰運用中加快發展
7. 美國施行“彈道導彈防禦”(BMD)計劃
8. 軍事航天力量大量使用極大地影響著戰爭戰略
六、 軍事航天力量在軍事變革中走嚮天戰
1. 新一輪太空競賽
2. 美國施行“導彈防禦”(MD)計劃
3. 國防重心嚮太空領域傾斜
4. 新一代軍用衛星作戰性能提升
5. 軍用載人航天器後來居上
6. 太空武器係統走嚮實戰部署
7. 太空部隊建設步伐加快
8. 天戰——21世紀軍事航天鬥爭的發展趨勢
七、 巨龍騰飛——中國航天力量發展概要
1. 黨中央決策要打破核訛核壟斷
2. “兩彈一星”上天
3. 導彈器的研製
4. 第二炮兵的創建與發展
5. 從探空火箭到“長徵3號”火箭
6. 各類衛星的發射與使用
7. 載人航天
8. 發射場、測控網與地麵站等
9. 航天隊伍的形成與壯大
10. 中國航天力量的發展之路
八、 21世紀軍事航天力量建設發展展望
1. 加快發展軍事航天力量——勢在必行的戰略選擇
2. 搶占太空一席之地的發展戰略
3. 選擇切閤國情軍情的發展模式
4. 未來軍事航天力量的組織架構
5. 馳騁太空的“天兵天將”
6. 捍衛國傢戰略“高邊疆”
附錄一、美國軍事航天力量情況一覽錶
附錄二、俄羅斯軍事航天力量情況一覽錶
附錄三、美國軍事航天力量指揮機構演變示意圖
附錄四、俄羅斯戰略火箭軍與軍事航天力量的演變示意圖
附錄五、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
附錄六、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
附錄七、中國航天白皮書
主要參考文獻
我發現這本書在細節的考據方麵做得非常紮實,這一點對於這類題材的作品來說至關重要。很多我自認為已經比較瞭解的領域,在這本書裏都能看到一些前所未聞、但又邏輯自洽的補充說明。無論是對早期裝備的性能描述,還是對特定時期戰略思想演變的分析,都透露齣作者背後下瞭大量的案頭功夫。這種嚴謹的態度,讓作品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大大提升,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去查證一些專業術語或曆史事件,結果發現作者的描述不僅準確,而且往往加入瞭更深層次的解讀。這種將專業知識與文學敘事完美融閤的嘗試,使得作品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又因為敘事的流暢,使得即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津津有味地閱讀下去,實現瞭雅俗共賞的平衡點,非常值得稱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邃的墨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種做舊處理的紋理,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在拿起書的瞬間,就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敬畏與好奇。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廉價感,閱讀體驗自然提升瞭不少。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講究,字號適中,行距閤理,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而且,書脊的製作工藝看起來非常堅固耐用,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擔心書會散架。整體來看,齣版社在實體書的製作上下瞭真功夫,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對於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加分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風景綫。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敘事功力實在是高超,那種娓娓道來的筆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兵在晨曦中,為你沏上一杯熱茶,然後開始講述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他的語言風格極其內斂,卻又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很多地方明明用詞平實,但讀到關鍵情節時,那種波瀾壯闊的感覺卻能瞬間將人捲入其中,讓人不禁屏住呼吸。更難得的是,作者對於曆史背景的把控精準到位,每一個細節的鋪陳都恰到好處,既不會顯得拖遝冗長,也不會因為過於簡略而讓人感到信息缺失。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動聲色地描摹人物內心掙紮的方式,很少有直白的心理獨白,更多的是通過環境的渲染和人物的細微動作來暗示,這種高級的敘事技巧,讓人迴味無窮,讀完後閤上書頁,腦海中依舊會迴蕩著那些鮮活的場景和人物的剪影,讓人忍不住想再細細品味一番。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像是一次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探索。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立體而飽滿,沒有絕對的英雄或純粹的惡人,每個人都在特定的環境壓力下,做齣瞭符閤他們信仰或生存需求的抉擇。我最被打動的是那些小人物的命運交織,他們或許不是曆史舞颱上的主角,但他們的堅守、犧牲與掙紮,卻構成瞭曆史最真實的肌理。通過這些鮮活的個體命運,讀者得以更近距離地審視戰爭、榮譽、背叛與忠誠這些宏大主題,引發瞭許多關於價值觀和道德睏境的深思。這種不迴避復雜性、敢於直麵人性的幽暗與光明的敘事勇氣,使得這本書遠遠超越瞭一般的娛樂作品,擁有瞭直抵人心的力量,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妙布局。它沒有采用那種傳統的綫性時間軸敘事,而是巧妙地穿插著不同側麵的視角和時間點,像一張巨大的網,將所有綫索層層剝開,最終匯聚成一個宏大而完整的圖景。初讀時可能會覺得信息量較大,需要集中精神去梳理那些看似分散的片段,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插敘或倒敘,都精準地服務於整體的懸念構建和主題深化。作者對敘事節奏的掌控力令人嘆服,高潮部分的爆發力極強,而轉摺處的鋪墊又極其自然流暢,讀者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推到瞭故事的核心地帶。這種充滿張力的結構設計,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智力上的參與度,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整體架構上的深思熟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