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2009)
定价:49.00元
作者: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40270013
字数:250000
页码:1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2009)》旨在动态反映我国研究生教育成就,及时总结研究生教育经验,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系统、丰富的资料,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报告》涵盖了学位制度改革、教育创新、培养机制、博士培养质量、国外研究生教育、年度热点等多个专题。
内容提要
《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2009)》涵盖了中国学位制度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机制改革、博士培养质量、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规范、支援西部研究生教育、国外研究生教育动向等多个专题。所有专题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或是对整个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的问题。这些专题多以统计材料和实证调查为根据,或强调对研究生教育宏观状况的分析,或注重对研究生教育发展前景的理念性阐释。《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2009)》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研究生院院长、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目录
总报告以质量为本,走创新之路中国研究生教育基本数据 年度专题我国学位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分析——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的问卷调查研究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分析——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研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进展研究支援西部研究生教育进展研究维护学界尊严——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之院长访谈录 附录美国关于研究不端行为的政策法律界定与惩治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政策新走向——基于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GS)2009年度报告的解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2008年)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读到的一本关于研究生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的书,虽然主题略显沉重,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贴近一线科研人员的真实处境,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它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学术不端案例分析,结合最新的科研管理规定,细致地剖析了“压力”与“失范”之间微妙的关联。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简单地将所有问题归咎于个人道德滑坡,而是深入探讨了考核指标的“指挥棒”作用,以及导师在知识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责任缺失。特别是其中关于数据完整性和研究可重复性的章节,简直是给每一位初入科研领域的学生敲响了警钟。它迫使读者反思,在一个“唯成果论”的评价体系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守护学术的纯洁性?读完之后,我对于如何指导和约束青年学者,有了更加审慎和系统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厚重的出版物,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重量。虽然我手里拿到的并非这份特定的年度报告,但我近期涉猎的几本教育学领域专著,都给我留下了相似的深刻印象。特别是那本关于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研究,它以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剖析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学生在入学、发展以及最终就业路径上的系统性差异。作者没有止步于现象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设计、资源分配乃至文化资本流动背后的复杂机制。读完之后,我几乎无法用“振聋发聩”来形容那种震撼,因为它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你不得不正视那些在光鲜的教育成就背后,依然存在的结构性鸿沟。书中对政策干预效果的评估也十分到位,既肯定了积极的尝试,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许多“看似有效实则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提醒着所有关注高等教育的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轻松过程,需要持续的、精细化的打磨。这种对问题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坦诚,是任何一本有价值的研究报告都应具备的品质。
评分最后,我要提的是那本关于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化的理论探讨。这本书的行文相当晦涩,充满了对韦伯官僚制理论、新公共管理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本土化改造等概念的辨析。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知识生产环境中,传统的科层制大学管理模式是否已经难以为继?作者对“去中心化决策”和“教授治校”的界限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辨析,指出盲目模仿西方大学的治理模式,忽视了我们自身行政体制的特点,可能导致效率和问责的真空。特别是关于大学董事会的构成及其决策权限的讨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直指当下许多高校在重大战略决策上权责不清的弊病。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来厘清那些繁复的理论分支,但一旦理解了其逻辑脉络,你会发现,对于理解当前国内高校管理层面的种种张力,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坚实和深刻的理论基石。
评分手边摊开的这本关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白皮书,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它更像是一份冷静的经济地理学报告,充满了对地方产业结构与高校定位之间互适性的分析。它没有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大量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图表和时间序列数据,来展示特定省份高校人才产出与当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耦合度。比如,书中通过对比某欠发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解释了为什么人才总是向东部沿海城市流动,以及这种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这种将教育视为区域发展核心驱动力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以前总习惯从教育内部逻辑去理解问题,这本书却强行把我拉到了宏观经济和空间规划的层面去思考,让我明白,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失败”往往是其区域发展战略失焦的镜像。
评分另一本让我投入大量时间的是关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本书聚焦于技术与人文的融合,试图回答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应该如何重构课程体系以培养出既具专业深度又有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大而全”的理论有些抱怀疑态度,总觉得很多跨界融合的倡导最终都会流于口号。然而,书中列举的几个试点院校的实践案例,尤其是他们如何在新工科建设中嵌入伦理学、社会学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施细节,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是空谈“理念”,而是展示了“操作手册”。比如,他们如何设计一个需要工程团队与艺术设计团队共同完成的创新项目,以及如何通过定期的批判性研讨会来化解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冲突,这些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跨界融合,考验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模式的相互理解和重塑,这对于我们思考未来的教育方向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