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石頭湯實驗:文化隔閡為什麼如此頑固
定價:45.00元
售價:34.2元,便宜10.8元,摺扣76
作者: 黛博拉·唐寜·威爾遜 王亦兵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63401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介紹瞭一個引人入勝的社會實驗,揭示群體間文化隔閡與衝突産生的過程與強度,展現瞭我們內在的社會傾嚮及和樹敵的能量,同時也探討瞭遊戲活動、情感溝通、群體內互動在群體意識的形成和維持方麵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書讀來如同小說,但這種可讀性並未削弱其學術價值。
內容提要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社會實驗,讀來如同小說,但這種可讀性並未削弱其學術價值。
目錄
引言 浪漫主義課堂/1
部分 實驗伊始/5
第二部分 嫌隙漸生/57
第三部分 自我辯護/113
第四部分 無法和解/169
結語/235
緻謝/239
作者介紹
黛博拉·唐寜·威爾遜(Deborah Downing Wilson)現任教於美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新聞係。其著作《石頭湯實驗》描述瞭其在校展開的一項為期10周的文化模擬實驗項目,揭示瞭消除文化隔閡的睏難程度。整個實驗過程中,她秉持誠實的態度並極具反思精神,綜閤各社會科學領域(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人類學)有關群體、文化、交流傳播等方麵的理論,在理論研究上令人耳目一新。
文摘
序言
《石頭湯實驗:文化隔閡為什麼如此頑固》這個書名,真的非常有意思。一方麵,“石頭湯實驗”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經典的民間故事,一個關於分享、智慧和共同創造的故事,它總給人一種積極、充滿希望的感覺。但另一方麵,“文化隔閡為什麼如此頑固”又把我們拉迴瞭現實,這個詞組本身就帶著一種沉重和無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不太相關的元素結閤在一起的。我猜想,作者可能是想通過“石頭湯實驗”這個隱喻,來探討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明明有各種各樣的“食材”——比如日益便捷的國際交流、多元文化的湧現,但文化之間的隔閡卻依然像一鍋煮不開的“石頭湯”,難以真正融洽。是什麼讓人們寜願固守在自己的“石頭”周圍,而不願意拿齣自己的“鬍蘿蔔”、“土豆”來共同烹飪?是溝通的障礙?是認知的壁壘?還是根深蒂固的偏見?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頑固”的根源,並可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打破隔閡的思路,即使這種思路不像故事裏那樣直接,但能觸及問題的核心,也能給我帶來極大的啓發。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初聽之下,有一種奇特的融閤感。“石頭湯實驗”,這個詞組立刻讓我聯想到那個關於村民們如何通過一個“假”的石頭煮齣美味湯羹的古老故事,它象徵著智慧、閤作與分享的力量。而“文化隔閡為什麼如此頑固”,則是一個非常沉重且現實的問題,直指我們社會中長期存在的隔閡與衝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一個充滿溫情的民間傳說,與一個棘手而復雜的社會議題連接起來的。這本書的書名似乎在暗示,文化隔閡的頑固,可能正是源於我們缺乏“石頭湯實驗”中的那種智慧與協作精神。或許,我們在麵對文化差異時,往往過於強調“石頭”——那些顯而易見的、難以逾越的差異,卻忽視瞭每個人都能貢獻齣的“配料”,那些能夠滋養和豐盛彼此的元素。我非常期待書中能為我們揭示,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人們在麵對文化隔閡時,寜願守著“石頭”,也不願共同“煮湯”。這究竟是人性使然,還是社會環境的造就?這種跨越童話與現實的命名方式,本身就極具吸引力,仿佛在邀請讀者踏上一場探索人性與社會復雜性的奇妙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引人入勝瞭。“石頭湯實驗”,這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童年故事的迴憶,那個關於分享和智慧的經典寓言,總讓人覺得其中蘊含著某種深刻的哲理。而後麵緊跟著的“文化隔閡為什麼如此頑固”,則立刻將這個童話式的開端拉迴瞭現實,暗示著書中要探討的並非簡單的分享,而是更復雜、更棘手的社會現象。這種看似矛盾的結閤,反而激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作者究竟是如何將一個充滿溫情的民間故事,與一個沉重而現實的社會議題聯係起來的?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否會像那個故事裏的人一樣,通過巧妙的“實驗”或者說某種比喻性的方式,來揭示文化隔閡的根源,以及它為什麼會如此根深蒂固,難以撼動。是人類固有的思維模式?還是曆史遺留的權力結構?亦或是社會交往中的無意識偏見?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盤鏇,期待著書中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啓發性的解答。王亦兵的譯筆也讓我對閱讀這本書充滿信心,相信他能夠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意圖和情感,讓讀者能夠沉浸其中,一同探索這個關於“石頭湯”與“文化隔閡”的奇妙旅程。
評分書名《石頭湯實驗:文化隔閡為什麼如此頑固》給我一種非常直接的衝擊感。首先,“石頭湯實驗”這個詞組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它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個古老的民間故事,一個關於智慧、閤作和共享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精髓在於,通過一種看似不可能的方式,匯聚瞭眾人的力量,最終化解瞭飢餓。而將這個概念與“文化隔閡的頑固性”結閤起來,則暗示瞭一種極具批判性的視角。我推測,作者可能是在用“石頭湯實驗”來象徵性地探討,為什麼盡管我們有許多“理論上”可以打破文化隔閡的“食材”(比如信息傳播、跨文化交流),但現實中,這些隔閡卻依然像堅硬的石頭一樣難以撼動。是什麼剝奪瞭這些“食材”的營養,讓它們無法匯聚成“湯”?是人們根深蒂固的偏見?是社會結構性的不平等?還是溝通方式的根本性差異?這本書或許是在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逼迫我們去審視,我們究竟是真的在嘗試“煮湯”,還是僅僅在原地圍著“石頭”打轉。這種將一個富有寓意的童話置於現實睏境中的做法,本身就預示著一種深刻的洞察力,我非常期待它能帶來的智慧火花。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我必須說,帶著一種相當吸引人的張力。“石頭湯實驗”,這個意象本身就很有畫麵感,讓人聯想到一種以小博大、以無化有的智慧。但緊隨其後的“文化隔閡為什麼如此頑固”,又像是一盆冷水,瞬間將人從那種童話般的想象中拉迴,直麵我們社會中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我總覺得,作者選擇“石頭湯”這個主題,絕不僅僅是為瞭增加一點文學色彩,而是希望通過這個寓言來解釋現實。也許,文化隔閡就像那個故事裏的“石頭”,本身並不具備能煮齣湯來的實質,但當人們願意分享,願意放下自己的成見,將各自擁有的“食材”貢獻齣來時,就能共同創造齣意想不到的成果。然而,現實中,人們似乎常常隻看到瞭“石頭”,卻不願意拿齣自己的“鬍蘿蔔”、“土豆”和“肉”,於是,隔閡就成瞭堅不可摧的牆。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剖析這種“不願意”的心理根源,以及是什麼讓這種“頑固”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得以延續。這本書似乎在邀請我們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反思,去審視我們內心深處對“異己”的排斥,以及我們是否真的具備瞭構建一座真正“共享之鍋”的智慧和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