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代数与通信
定价:19.70元
作者:冯克勤,刘凤梅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0401662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两部分,部分为有关数学知识,内容包括初等数论和抽象代数,初等数论讲述整除性、同余式、原根与指数等本课程所需内容,抽象代数主要讲述有限交换群、多项式环和有限域。第二部分讲述数论、代数和组合学在通信中的一些主要应用,包括广义布尔函数和它的有限傅里叶变换、移位寄存器序列、纠错码和信息安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数学系信息专业本科生和计算机与通信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购买《代数与通信》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期待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桥梁”——如何用代数的优雅来解决通信中的噪声、干扰和安全问题。这本书的开篇确实给了我希望,第一章对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回顾得非常到位,简明扼要,让我重温了香农的伟大思想。然而,从第二章开始,叙事风格发生了剧变,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作者接手了写作任务。代数部分被堆砌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很多定义都没有给出直观的几何或工程意义的解释,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干燥”。举个例子,书中提到了一种基于有限域的置换密码结构,理论推导完美无瑕,但作者完全没有提及这种结构在实际硬件实现中需要多少时钟周期、功耗如何,或者相比于标准的AES等算法有何优劣。这种“纯数学”的写法让我感到非常遗憾。通信,归根结底是一门工程学,它需要权衡、近似和优化。而这本书似乎沉浸在对数学完美性的追求中,使得读者很难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方案。我甚至怀疑,如果一个没有接触过通信工程的数学系学生读这本书,他会觉得内容很充实;但一个经验丰富的通信工程师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它过于“纸上谈兵”,缺乏与现实世界接轨的“泥土味”。
评分我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啃这本书,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情绪经历了从“茅塞顿开”到“彻底迷失”的转变。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独特,有时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在循循善诱,详细解释每一个公理和定理的推导过程,每一个证明都经过了细致的打磨,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敬佩。但这种严谨性有时也成为了双刃剑。比如,在讨论代数编码理论时,它似乎完全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线性代数中的所有高级技巧,对基、秩、矩阵变换的描述轻描淡写,导致我在理解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时,不得不频繁查阅另一本线性代数参考书。更令人抓狂的是,书中的图表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图清晰地展示了代数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直观易懂;而另一些关键的卷积过程图,却因为分辨率过低或者标注不清,让我看了半天也无法确切捕捉到信息流动的方向。我不得不承认,作者在理论深度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对于一些非常深奥的代数拓扑概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入口。但是,它似乎忘记了“通信”的这部分承诺,大量篇幅用于探讨纯代数分支,而真正让人感到“哇,原来这可以用来通信!”的火花点,却寥寥无几。或许,这本书更适合被归类为“高等代数在信息论中的哲学探讨”,而非一本实战指南。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参考文献列表印象非常深刻。印刷质量上乘,纸张厚实,细节处理得很好,这是阅读体验的一个加分项。参考文献部分极其详尽,覆盖了从早期的代数编码理论先驱到最新的理论进展,显示出作者做了非常广泛且深入的文献调研。这本《代数与通信》在理论深度上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特别是它对某些数论在序列生成中的应用的探讨,非常精妙。然而,阅读体验中有一个持续存在的干扰因素:术语的不一致性。在不同的章节中,同一个数学对象(比如“生成矩阵”或“校验子”)似乎被赋予了略微不同的定义或表示方法,这使得读者在跨章节阅读时需要不断地进行对照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细微的、但影响重大的不一致性,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极大地增加了理解的摩擦力。此外,虽然书中包含了许多定理和引理,但这些定理的应用场景往往被简化到一个点上,缺乏对这些代数工具在面对实际信道模型(如瑞利衰落信道、交错信道等)时,性能极限和适应性的深入分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理论上光芒万丈,但在工程应用衔接和细节表述上略显粗糙的著作。
评分这本《代数与通信》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了我,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透露着一种古典而严谨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内容上,我原本期待它能深入探讨现代通信技术背后的数学原理,特别是那些关于纠错码和加密算法的代数基础。然而,阅读体验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开篇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铺陈群论和环论的基础概念,这部分内容对于有一定数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冗长,但对于初学者可能又是跳跃性过强。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有限域应用的部分,原以为会有详尽的实例分析,比如如何利用伽罗瓦域来构造特定的编码方案。但很遗憾,这部分讲解得比较抽象,缺乏与实际通信协议的紧密联系。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信息论的引入显得有些突兀,仿佛是为了凑够页数而强行加入的章节,与前面对纯代数结构的深入讨论衔接得十分生硬。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数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而非一本致力于连接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读物。它在严谨性上无疑是达标的,但对于追求实用价值的通信工程师或研究人员而言,或许会觉得略显“高冷”和脱节。我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的修订中,增加更多贴近现代通信(如5G、卫星通信)的代数应用案例,让那些复杂的数学工具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我必须用“陡峭”来形容。我不是说它不值得读,而是它对读者的预备知识要求达到了一个近乎苛刻的程度。它没有提供任何“预热”环节。一上来就假设读者已经完全熟悉了抽象代数中的同构、商结构等概念,并且能熟练运用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的知识。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作者在证明一个特定编码方案的最小距离时所使用的手法——那是一种我从未在任何通信教材中见过的、非常深奥的代数几何工具。这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代数在信息领域的广阔可能性。但是,这种知识的渗透是极其缓慢和痛苦的。书中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生动的比喻或类比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一切都依靠严格的逻辑推导来支撑。这使得学习过程成了一种对毅力的考验。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数学美的执着,但这种执着似乎使得书的受众面极大地缩小了。它更像是一份学术研究的备忘录,记录了作者对特定代数结构在通信领域应用的探索,而非一本面向更广泛专业人士的教学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