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明良,张红梅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电子技术
  • 实验
  • 仿真
  • 电子技术
  • 电路
  • 数电
  • 实验教学
  • 高等教育
  • 模拟仿真
  • 实践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80099
商品编码:294672276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
作者 唐明良,张红梅
定价 26.00元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2480099
出版日期 2014-03-01
字数
页码 151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是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要求,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而编写的。内容分为4章:章是实验基础知识;第2章是Muhisim10的使用;第3章是基础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Multisim10仿真实验预习、实验室操作实验、Multisim10仿真拓展性实验、实验注意事项等;第4章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介绍了课程设计基础及方法、设计范例、参考题目等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体系新颖、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当前高校实验教学需要。可作为理工科电类与非电类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材,也可供自学者和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实验基础知识
1.1 实验的基本过程
1.2 数字电路实验箱使用介绍
1.3 布线与故障排除
1.4 数字集成电路使用知识
1.5 数字逻辑电路的测试方法

第2章 Muhisim 10使用介绍
2.1 Multisim 10系统简介
2.2 Multisim 10的基本界面
2.3 Muhisim 10电路创建基础
2.4 Muhisim 10常用数字电路实验仪器仪表使用

第3章 基础实验
3.1 实验1: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3.2 实验2:用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3.3 实验3:译码器及其应用
3.4 实验4: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3.5 实验5:触发器
3.6 实验6:移位寄存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3.7 实验7:计数器逻辑功能测试及应用
3.8 实验8:555定时器
3.9 实验9:数模转换器测试
3.10 实验10:模数转换器测试

第4章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4.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基础及方法
4.2 课程设计报告及评分标准
4.3 设计范例——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4.4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4.5 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

附录
附录1 TTL集成电路常识
附录2 芯片管脚及功能介绍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章 实验基础知识
1.1 实验的基本过程
1.2 数字电路实验箱使用介绍
1.3 布线与故障排除
1.4 数字集成电路使用知识
1.5 数字逻辑电路的测试方法

第2章 Muhisim 10使用介绍
2.1 Multisim 10系统简介
2.2 Multisim 10的基本界面
2.3 Muhisim 10电路创建基础
2.4 Muhisim 10常用数字电路实验仪器仪表使用

第3章 基础实验
3.1 实验1: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3.2 实验2:用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3.3 实验3:译码器及其应用
3.4 实验4: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3.5 实验5:触发器
3.6 实验6:移位寄存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3.7 实验7:计数器逻辑功能测试及应用
3.8 实验8:555定时器
3.9 实验9:数模转换器测试
3.10 实验10:模数转换器测试

第4章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4.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基础及方法
4.2 课程设计报告及评分标准
4.3 设计范例——四人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4.4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4.5 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

附录
附录1 TTL集成电路常识
附录2 芯片管脚及功能介绍
参考文献

《电路分析基础与工程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电路分析理论基础,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仿真分析,帮助读者掌握现代电子工程师必备的核心技能。全书内容覆盖了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暂态分析、线性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以及更高级的电路模型和应用,如二端口网络、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电路等。理论讲解力求严谨,逻辑清晰,同时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分析方法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 第一篇:电路分析基础 第一章:电路概述与基本定律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介绍电路的基本组成,如电源、负载、连接件等,以及电路的分类(直流、交流、线性、非线性等)。随后,将详细阐述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这是分析任何电路的基础。我们将通过图示和解析方法,展示如何运用这两个定律建立电路的方程组,并初步讲解网孔分析法和节点分析法的原理,为后续更复杂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分析 本章深入探讨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我们将详细讲解电阻的串联与并联,以及如何通过等效电阻简化电路。重点在于各种分析技巧的应用,包括: 节点电压法: 详细阐述如何选择参考节点,列写节点方程,并求解电路中的节点电压,进而得到各支路的电流。 网孔电流法: 介绍网孔的定义,如何建立网孔方程,以及求解方法。 叠加定理: 解释叠加定理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多源电路的分析,分别计算各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应,然后代数相加。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详细介绍这两个强大的等效电路定理,讲解如何将复杂的线性二端电阻网络等效为一个简单的电压源(戴维南)或电流源(诺顿)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或并联组合。我们将提供详细的计算步骤和工程应用实例。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阐述在何种条件下,负载能够获得最大功率,并分析其在电源设计和匹配中的意义。 第三章:电容与电感电路 本章引入电路中的动态元件:电容和电感。我们将详细讲解电容和电感的定义、特性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容: 介绍电容的构成,电容电压与电荷的关系,电容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以及电容的串并联。 电感: 介绍电感的构成,电感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以及电感的串并联。 RL、RC、RLC电路的暂态分析: 这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详细讲解一阶RL和RC电路在直流和阶跃电压激励下的充放电过程,求解响应方程,并分析时间常数τ对响应速度的影响。随后,将深入到二阶RLC电路的暂态分析,根据阻尼系数的不同,分析RLC电路在不同激励下的无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响应,理解振荡的产生和衰减过程。 第四章:正弦稳态交流电路 本章将焦点转移到交流电路的分析。我们将介绍正弦量的基本概念,如幅值、周期、频率、相位等,并引入相量(phasor)的概念,这是分析交流电路的核心工具。 相量及其运算: 详细讲解如何将正弦量转化为复数相量,以及相量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RLC元件的相量阻抗: 介绍电阻、电感、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阻抗(impedance)和导纳(admittance),理解它们与频率的关系。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重点在于将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诺顿定理)扩展到交流电路中,通过相量和阻抗的概念,实现对稳态交流电路的分析。 功率分析: 介绍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因数的作用,并讲解如何计算交流电路中的功率。 第五章:耦合电感与对称多相电路 本章将介绍更复杂的电路元件和电路结构。 耦合电感: 讲解互感(mutual inductance)的概念,耦合电感的电压与电流关系,以及其在变压器模型中的应用。 变压器: 详细介绍理想变压器和实际变压器的模型,分析其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原理,并讨论其在电力传输和匹配中的应用。 对称三相电路: 介绍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星形连接Y和三角形连接Δ),讲解三相电压和电流的对称性,并推导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公式。 第二篇:电路的进一步分析与应用 第六章:非正弦周期电路与瞬态响应 本章将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的电路响应。 傅里叶级数: 介绍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原理,如何将非正弦周期信号分解为一系列正弦和余弦分量的叠加。 非正弦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 利用傅里叶级数,将复杂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析转化为多个不同频率正弦信号的稳态分析,并根据叠加原理得到总响应。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引入拉普拉斯变换这一强大的数学工具,讲解其将时域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的优势,从而简化复杂电路的暂态和稳态分析。重点讲解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拉普拉斯逆变换得到时域解。 第七章:线性电路的二端口网络分析 本章将介绍二端口网络的概念,将复杂的电路简化为一个具有两个端口的抽象模型。 二端口网络的定义与参数: 介绍开路阻抗参数(z参数)、短路导纳参数(y参数)和混合参数(h参数),讲解它们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物理意义。 参数之间的转换: 提供不同参数之间的转换公式,方便读者在不同分析场景下选用合适的参数。 二端口网络的串联、并联和级联: 讲解如何将多个二端口网络进行组合,并分析组合网络的整体参数。 第八章:电路的频率响应 本章将深入研究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特性。 频率响应的概念: 解释频率响应是如何描述电路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幅值和相位的衰减或增强。 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讲解如何绘制电路的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并分析这些曲线所反映的电路特性,如通带、阻带、截止频率等。 滤波器电路: 介绍基本的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电路的设计原理和特性分析。 第九章: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电路 本章将区分集总参数电路和分布参数电路,并介绍后者在特定情况下的分析方法。 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的界限: 解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将电路视为集总参数电路,以及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考虑分布参数效应。 传输线理论基础(初步): 简要介绍传输线的基本模型,如特性阻抗、传播常数等,为理解高频电路和信号传输打下基础。 匹配网络: 讲解阻抗匹配的原理和重要性,介绍一些简单的匹配网络设计方法,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或最小信号反射。 工程实践与仿真: 贯穿全书,本书将大量运用实际工程案例,从通信、电源、控制等领域选取典型的电路设计和分析问题。为了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将提供详细的仿真指导。 仿真软件的应用: 鼓励读者使用常见的电路仿真软件(如PSPICE, LTspice, Multisim等)对书中的电路进行建模和仿真。 仿真结果的分析与验证: 引导读者如何解读仿真结果,如何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仿真软件的有效性。 从仿真到实际: 强调仿真在电路设计和调试过程中的作用,如何通过仿真优化设计,避免实际制作中的问题。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 既有严谨的理论推导,又有丰富的工程实例和仿真分析。 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电路,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注重问题解决能力: 强调分析方法的应用,培养读者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仿真工具的引入: 引导读者掌握现代电子工程师必备的仿真技能。 适用对象: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电路分析理论并掌握其实际应用的读者,本书也将提供极大的帮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挑战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但其详尽的解释又保证了初学者不会感到被“抛弃”。它在处理基础元件,比如触发器、译码器、多路选择器等时,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法。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真值表,而是追溯到晶体管级别的开关特性,解释了它们为何会表现出特定的逻辑功能。这种对底层原理的挖掘,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稳固性。例如,书中对竞争冒险现象(Hazard)的讨论,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供了卡诺图优化和毛刺消除电路的具体设计方案,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往往一笔带过,但在实际工程中却至关重要的细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体会到作者作为资深工程师的深厚功底,他总能在关键节点处提供最富洞察力的见解,让晦涩的理论变得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仿真思维”的培养。在数字电路领域,真正有效的设计往往是在仿真阶段完成的,而不是直接进行硬件搭建。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指导。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健壮的测试平台(Testbench),如何编写激励信号来覆盖所有可能的输入组合和边界条件。对于时序约束的设定和仿真结果的验证,书中给出了非常系统化的流程。这套方法论不仅适用于书中的例题,更可以迁移到我后续接触到的任何复杂数字项目之中。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体会到设计一个可靠的数字系统,测试环节的重要性不亚于设计本身。它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面向实际应用的数字电子技术知识框架,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收获。

评分

初次翻开《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仿真》,我立刻被它扎实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这本书的编排极具条理性,从最基础的逻辑门电路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设计。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清晰易懂,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公式推导,让人能迅速抓住核心知识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实验设计和仿真环节的重视程度。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践的指南。通过书中的指导,我得以熟练运用Proteus、Logisim等主流仿真软件,将书本上的抽象电路图转化为可以实际运行和调试的模型。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数字系统工作机制的理解深度。每一个实验项目都经过精心设计,难度循序渐进,确保读者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知识,并学会排查实际电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对于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课堂学习之外,提升实战能力不可或缺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现代电子设计流程的全面覆盖上。它没有停留在老旧的教科书模式,而是紧密贴合行业前沿,引入了硬件描述语言(HDL)如VHDL或Verilog的基础应用。这对于想要进入FPGA或ASIC设计领域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第一步。书中对这些高级工具的使用讲解得非常到位,从语法结构到模块实例化,再到综合与实现的全过程,都有详尽的步骤说明和案例演示。我特别喜欢它对“调试”这个环节的深入剖析。在仿真环境中,如何利用波形查看器(Waveform Viewer)去分析时序错误、竞态条件和逻辑冲突,书中的实例教学几乎是手把手进行的。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避免了初学者在面对复杂系统时感到无从下手,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培养了独立解决复杂数字电路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尽管内容技术性强,但全书在图表的绘制上做到了清晰、规范和美观。无论是电路原理图、波形图还是仿真截图,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易读性。尤其是当涉及到状态机设计时,状态转移图的绘制清晰明确,配合相应的VHDL/Verilog代码片段,使得理解状态机的复杂跳转逻辑变得异常直观。此外,书中的习题设计也颇具匠心。它们并非简单的知识点复述,而是鼓励读者进行创新性设计和优化,很多题目都模拟了实际的控制系统需求。完成这些练习后,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是单纯地套用公式,而是能够主动去权衡不同设计方案的性能、功耗和资源占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