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红外搜索系统
定价:89.00元
作者:吴晗平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18086737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红外搜索系统》以舰船红外搜索系统为基础,从系统总体、技术论证、设计、研制等全过程的工程角度出发,着重介绍了红外搜索系统的主体和关键技术内容。全书共分10章:章,绪论;第2章,红外搜索系统总体;第3章,目标与环境红外辐射;第4章,红外辐射大气透过率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第5章,大口径非球面红外光学系统;第6章,红外传感器;第7章,全方位红外动态点目标信息处理与图像仿真;第8章,扫描与稳定伺服系统;第9章,作用距离、探测概率与虚警概率;0章,红外搜索系统的反对抗与作战效能。书中融合了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与科研成果,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系统性和应用性强,概念清晰,思路明晰,易于理解,条理分明。
《红外搜索系统》可供从事红外系统工作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尤其对于从事舰载、机载、车载等载体的红外搜索系统研究、管理人员有学习、使用、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可供从事光电系统(装备)总体论证、技术设计、研制、试验、检验等方面工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对于从事电子系统(装备)的科研、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亦有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红外搜索系统的界定
1.2 与前视红外系统的比较
1.3 总体研究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1.4 国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5 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第2章 红外搜索系统总体
2.1 搜索系统分类
2.2 系统组成及分析
2.3 系统工作原理
2.4 系统技术要求
2.5 工程技术特点
2.6 使命任务与技术要求分析
2.7 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论证
2.8 总体设计应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3章 目标与环境红外辐射
3.1 黑体及其基本定律
3.2 辐射源分类及辐射量空间分布
3.3 点源、小面源、朗伯扩展源产生的辐照度
3.4 目标与环境的分类及特点
3.5 环境与目标辐射特性
3.6 目标辐射的简化计算程序
参考文献
第4章 红外辐射大气透过率的工程理论计算方法
4.1 大气衰减与透过率
4.2 大气层结构与大气的组成及吸收作用
4.3 大气中辐射衰减的物理基础
4.4 大气透过率数据表
4.5 海平面上大气气体的分子吸收
4.6 不同高度时的分子吸收修正问题
4.7 大气分子与微粒的散射
4.8 与气象条件有关的衰减
4.9 平均透过率与积分透过率的计算方法
4.10 计算举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大口径非球面红外光学系统
5.1 红外光学系统性能及其结构形式技术分析
5.2 红外光学材料
5.3 光学非球面
5.4 大口径红外非球面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5.5 设计举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红外传感器
6.1 红外成像系统概述
6.2 红外工作波段的选取分析
6.3 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产生的原因及其校正技术
6.4 系统总体对红外传感器提出的功能及性能指标要求
6.5 红外传感器工作原理与组成
6.6 红外探测器件及物镜光学参数选取
参考文献
第7章 全方位红外动态点目标信息处理与图像仿真
7.1 全方位红外搜索系统点目标处理方法
7.2 双波段数据融合
7.3 红外搜索系统的被动测距方法与目标威胁判断
7.4 红外动态点目标图像仿真系统
参考文献
第8章 扫描与稳定伺服系统
8.1 扫描头伺服系统
8.2 稳定平台伺服系统
8.3 测角系统
8.4 导航信息接口
参考文献
第9章 作用距离、探测概率与虚蕾概率
9.1 红外搜索系统的目标探测距离概述
9.2 红外系统作用距离一般形式
9.3 频域信号处理对红外搜索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
9.4 时域信号处理对红外搜索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
9.5 一种作用距离简化计算方法
9.6 考虑背景辐射的红外搜索系统的作用距离方程修正及其等效检验
9.7 基于探测率温度特性与背景影响的红外搜索系统作用距离方程
9.8 基于D*值综合修正的红外搜索系统作用距离方程
9.9 虚警时间、虚警概率与探测概率
参考文献
0章 红外搜索系统的反对抗与作战效能
10.1 激光损伤及加固方法
10.2 综合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10.3 作战效能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吴晗平,男,1964年10月出生,湖南澧县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工程大学光电子系统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委员,湖北省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等期刊编委,多家核心期刊审稿专家。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以作者出版国家军用标准一部,出版独撰学术专著两部,在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光电子系统总体技术与设计,光电控制与检测技术,环境与可靠性工程技术,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光机电一体化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叫【XH】 红外搜索系统,读完之后,我脑子里一团乱麻,真的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从书名来看,我以为会是关于红外技术在搜索领域应用的科普读物,或者是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又或者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它似乎在探讨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又缺乏清晰的论证和具体的例子来支撑。我反复阅读了几个章节,试图理解其中的逻辑,但始终无法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感觉作者在大量引用一些我并不熟悉的专业术语,但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这就导致我完全跟不上思路。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是否真的在读一本关于“红外搜索系统”的书,因为书中的内容与我的预期偏差太大了。我尝试去联系一些懂行的朋友,想看看他们是否能理解,但得到的反馈也是“内容过于晦涩”。这让我感到十分沮丧,因为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阅读这本书,却几乎一无所获。我原以为会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或者至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结果却让我感觉像是在迷宫里打转,找不到出口。我希望这本书能更接地气一些,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至少提供一些更具象的描述,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评分老实说,拿到【XH】 红外搜索系统这本书的时候,我抱有很大的期待。我一直对军事科技,特别是侦察和预警系统非常感兴趣,而红外搜索系统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本来设想着,这本书会像一个详细的说明书,或者一本深入浅出的教程,能够带领我了解红外搜索系统的基本原理,它的各种组成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在实际军事行动中,它是如何扮演关键角色的。我甚至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不同类型红外探测器的介绍,比如热成像仪、红外导引头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我也希望能了解到,随着技术的发展,红外搜索系统在精度、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是如何不断进步的。更进一步,我想知道,除了军事领域,红外搜索技术是否还有其他的应用,比如在工业检测、医疗诊断、安防监控等方面。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部理论研究的论文集,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物理模型,但却很少有实际的应用描述或者案例分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高深的学术研讨会,而我却只是一个对基础知识知之甚少的旁观者。尽管我努力去理解那些公式背后的含义,但缺乏背景知识和直观的图示,让这个过程变得异常艰难。
评分【XH】 红外搜索系统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之前看过的一些介绍非常前沿科学技术的书籍。我一直认为,好的科普读物,不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到,红外搜索系统是如何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在夜间作战、隐身目标探测、反导防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红外探测器技术发展历程的介绍,从最初的简单热敏元件到如今先进的焦平面阵列,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技术突破?同时,我也对红外搜索系统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奇,未来的红外搜索系统会是什么样子?它会如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融合?它又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框架,但这个框架却建立在一些我无法完全理解的基石之上。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个国家部署的红外搜索系统,或者某个著名的军事行动中红外搜索系统的应用,但这些内容在书中非常稀少。我感觉作者更专注于抽象的理论推导,而忽略了这些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体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离读者有些遥远,难以产生共鸣。
评分读完【XH】 红外搜索系统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片迷雾,其中穿插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闪光点,却始终无法勾勒出完整的图景。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浅出的技术普及之旅,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红外搜索系统的工作原理,它的核心技术,以及在现代军事和安全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设想着,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红外探测器的优缺点,比如它们的灵敏度、分辨率、探测波段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集成到复杂的搜索系统中的。我同样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红外搜索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边境巡逻、反恐侦察、导弹预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我甚至希望能了解到,红外搜索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潜在应用,例如在工业故障诊断、环境监测、甚至天文学研究中的角色。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篇篇零散的学术论文的集合,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且充斥着大量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推导,没有为非专业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和解释。我试图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但总觉得缺少了关键的“连接件”,使得整个体系显得支离破碎,难以把握其精髓。
评分在翻阅【XH】 红外搜索系统这本书时,我内心深处涌现出了对技术革新与未来发展一种近乎狂热的想象。我满怀期待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红外搜索系统精密世界的大门。我渴望了解,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红外信号,是如何被捕捉、被分析,最终转化为有意义的侦察信息的。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夜幕下,无论是悄无声息的敌军潜艇,还是在复杂地形中穿行的隐形战机,都可能在红外搜索系统的“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这本书如果能详细阐述红外探测器的种类、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如太空、海洋、大气层)的探测能力差异,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学习过程!我更是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红外搜索系统在现代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如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又为防御体系注入了怎样的新能力。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觉,它更像是在进行一种高度抽象的数学建模和算法推演,其语言晦涩难懂,概念层层叠叠,仿佛是在构建一座没有实体支撑的空中楼阁。我尝试去寻找一些能够支撑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场景,或是能够具象化这些复杂模型的图表,但都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让我触及到红外搜索系统真实的应用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