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主义大众心理学
定价:68.00元
售价:46.2元,便宜21.8元,折扣67
作者: 威尔海姆.赖希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266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本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为基础,同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主义理论及其兴起、发展所内蕴和依靠的大众心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藉此为入口,全面展示作者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以及生物物理学方面的理论。本书20世纪90年代曾作为徐崇温主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出版,此次经原译者作相应修订后出版。
目录
中译者序
英文版序言玛丽·希金斯
第三修订增补版序言
章 作为一种物质力量的意识形态断裂
1928-1933年德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
大众心理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性压抑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主义大众心理学上的家庭主义意识形态
元首与大众性格结构
希特勒的背景
论下中层阶级的大众心理
家庭纽带与民族主义感情
民族主义的自信心
产业工人的“驯化”
第三章 种族理论
种族理论的内容
意识形态的客观功能和主观功能
种族纯洁、血统中毒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党徽的象征
第五章 主义家庭的性经济前提
第六章 有组织的神秘主义是一种国际的反性的组织
对教会的兴趣
反对“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
求助于神秘的感情
主义势力所说的文化革命目标
第七章 反神秘主义斗争中的性经济
宗教感情的三个基本因素
宗教靠性焦虑来固定
神秘主义在青少年心中的固定
健康的自信与神经质的自信
第八章 性政治实践的几个问题
理论与实践
迄今为止反神秘主义的斗争
同神秘主义相对立的性幸福
从个人身上宗教感情
性经济的实践与对它的异议
非政治的人
第九章 大众与国家
1936年:说出真理,但如何说、何时说?
“人民大众中发生了什么?”
“社会主义向往”
“国家的消亡”
苏联党的纲领(1919年第八次党的代表大会)
“引入苏维埃民主”
从合理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主义的国家机器
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职能
第十章 劳动的生物职能
“自愿的劳动纪律”问题
第十一章 把责任交给生活必需的劳动!
什么是“劳动民主”?
劳动民主的新意是什么?
第十二章 人类自由斗争中的生物学错误估计
我们对自由发展的兴趣
生物的僵化、无能力自由与机械的主义生活观
人类自由的武库
第十三章 论自然的劳动民主
为了克服情感瘟疫而考察自然的社会力量
与政治相对立的劳动
论客观的批评和不合理的吹毛求疵
劳动是内在地合理的
生活必需的劳动与其他劳动
特殊用语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收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的名字——[奥] 威尔海姆.赖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我对他的研究领域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他对于“精神分析”的创新和发展。我一直认为,理解人类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性分析,而更需要深入到潜意识的层面。《主义大众心理学》这个书名,更是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将个体潜意识的分析,延伸到对群体心理的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析那些看似非理性的、甚至令人难以理解的大众行为。也许作者会揭示某些社会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集体性的压抑、焦虑或是未被满足的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社会和人性的新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体心理与社会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评分读完一本厚厚的著作,我总会有一股冲动,想要去梳理和总结自己在这段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这本书《主义大众心理学》带来的,无疑是一场思维的洗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思考,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集体意识、群体行为模式、以及“主义”如何塑造个体心理的观点,是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脑海中回荡着一些关于集体无意识、社会性压抑、以及个体如何在群体中寻找认同的片段。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社会现象的工具,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去审视那些宏观的社会事件。我感觉自己对“大众”这个词汇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包含了某种共通的心理结构和情感共鸣。这种理解,让我对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行为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评分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从书名《主义大众心理学》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份量。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作者的名字——[奥] 威尔海姆.赖希所吸引。赖希作为弗洛伊德的早期追随者,后来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这本身就充满着探索的魅力。我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从精神分析的根基上,发展出对“大众心理学”这一宏大课题的洞见的。这本书大概率不会只停留在个体心理层面,而是会触及社会、政治、文化等更广阔的领域。我预期作者会运用一种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剖析集体意识的形成,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也许他会探讨那些潜藏在集体行为背后的无意识驱动力,或者揭示某些社会现象的心理学根源。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样一本著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获得一种理解世界的新视角,能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何我们所处的社会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样貌,以及我们每个人又是如何参与构建了这一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让我对“主义”和“大众”这两个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之所以选择《主义大众心理学》,更多的是源于我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反思。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家庭、学校、公司、乃至整个社会。而我们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我一直在思考,在这种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个体究竟是如何被塑造的?是我们的独立意志更占主导,还是群体的影响力更为强大?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大众心理学”这一主题,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深入探讨个体如何被纳入某种“主义”的洪流,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猜想,书中会分析那些吸引和驱动大众的力量,例如身份认同、归属感、恐惧、希望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特性是如何被消解,又或者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得以保留。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在面对强大的集体情绪或社会压力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购买这本书,我抱着一种对社会现象的好奇心,以及对集体行为模式的探究。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在某些社会环境下,人们会表现出如此一致的、甚至有时候是令人费解的行为。例如,为什么会出现狂热的群体运动,为什么人们会不加思考地追随某种思潮。这让我觉得,一定存在着某种深层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而《主义大众心理学》这个书名,恰好点出了我一直想去了解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宏观层面的心理现象。也许作者会分析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社会压抑等因素是如何在心理层面作用于大众,从而形成特定的集体心理特征。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视角,让我能够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揭示那些隐藏在集体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和力量。这是一次寻求认知升级的尝试,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去解读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