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工程透镜天线
定价:66.00元
作者: 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葛海龙,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18101904
字数: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通信工程透镜天线》主要内容包括:边界条件、等价定理、天线参数、波束立体角和天线温度、方向性和增益、天线的波束宽度、天线的孔径、相位中心、天线极化、超材料中的传播特性等。
目录
章 引言
1.1 透镜天线:概述
1.1.1 微波透镜
1.1.2 透镜天线的优点
1.1.3 透镜材料
1.1.4 合成透镜
1.2 透镜天线的馈源
1.2.1 微带馈源
1.2.2 喇叭馈源
1.3 龙伯透镜和球面透镜
1.4 准光学和透镜天线
1.5 透镜天线设计
1.6 超材料透镜
1.7 平面透镜或表面相移
1.7.1 反射阵列
1.7.2 平面透镜或透镜阵列
1.8 实际应用
1.9 天线测量
1.9.1 辐射方向图的测量
1.9.2 增益测量
1.9.3 极化测量
1.9.4 消声室和测量范围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磁波理论概述
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1 边界条件
2.1.2 等价定理
2.2 天线参数
2.2.1 波束立体角和天线温度
2.2.2 方向性和增益
2.2.3 天线的波束宽度
2.2.4 天线的孔径
2.2.5 相位中心
2.3 天线极化
2.4 超材料中的传播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介质杆天线
3.1 介质杆共振器
3.2 介质杆作为辐射体
3.3 插接反馈循环介质杆
3.4 介质杆天线阵
3.5 多波束介质杆天线阵
参考文献
第4章 毫米波透镜天线
4.1 毫米波特性
4.1.1 毫米波损耗因子
4.1.2 射线追踪法
4.2 用于成像的毫米波衬底透镜
4.3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透镜
4.3.1 延伸式半球透镜
4.3.2 旁轴延伸式半球透镜
4.3.3 亚毫米波通信透镜天线
4.4 毫米波球面透镜分析
4.5 波导馈源毫米波综合透镜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海拔平台通信透镜天线
5.1 概述
5.2 高空平台概念
5.2.1 高空平台频谱复用
5.2.2 模型数据:单元功率和干扰
5.3 反射镜天线的优点
5.3.1 反射器
5.3.2 透镜
5.3.3 商业透镜天线
5.4 非对称成形波束低副瓣透镜天线的发展
5.4.1 主馈源
5.4.2 波束宽度5°的对称天线
5.4.3 不对称波束
5.4.4 测量
5.5 透镜天线有效载荷模型
5.6 多馈源天线
5.7 高空平台复合电波球形透镜天线
参考文献
第6章 球面透镜天线
6.1 引言
6.2 球面透镜概览
6.3 分析方法
6.3.1 射线追踪
6.3.2 球面波展开技术
6.3.3 计算方法和结果
6.3.4 通用馈源模式
6.3.5 商业求解器
6.4 球面透镜材料和制造方法
6.4.1 机械加工聚合物
6.4.2 成型
6.4.3 聚合物泡沫
6.4.4 聚氨酯介质损耗
6.4.5 人工电介质
6.5 恒定折射率透镜
6.5.1 实用型恒定折射率的半球形透镜贴片馈源
6.5.2 离轴馈源阵列球面透镜
6.6 球面透镜交叉极化特性
参考文献
第7章 半球透镜反射扫描天线
7.1 引言
7.2 扫描天线技术
7.3 球形和半球形透镜天线
7.4 半球透镜原型
7.5 两层阶梯型聚合物透镜演化
7.6 用于卫星通信的半球透镜反射器天线
7.6.1 要求
7.6.2 透镜分析
7.6.3 三层透镜几何图形
7.6.4 透镜制备及性能
7.6.5 机械跟踪系统
7.6.6 地平面的影响
7.6.7 扫描透镜反射器的孔径堵塞
7.7 低折射率透镜反射器航空器通信(D·格雷著)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引言
1.1 透镜天线:概述
1.1.1 微波透镜
1.1.2 透镜天线的优点
1.1.3 透镜材料
1.1.4 合成透镜
1.2 透镜天线的馈源
1.2.1 微带馈源
1.2.2 喇叭馈源
1.3 龙伯透镜和球面透镜
1.4 准光学和透镜天线
1.5 透镜天线设计
1.6 超材料透镜
1.7 平面透镜或表面相移
1.7.1 反射阵列
1.7.2 平面透镜或透镜阵列
1.8 实际应用
1.9 天线测量
1.9.1 辐射方向图的测量
1.9.2 增益测量
1.9.3 极化测量
1.9.4 消声室和测量范围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磁波理论概述
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1 边界条件
2.1.2 等价定理
2.2 天线参数
2.2.1 波束立体角和天线温度
2.2.2 方向性和增益
2.2.3 天线的波束宽度
2.2.4 天线的孔径
2.2.5 相位中心
2.3 天线极化
2.4 超材料中的传播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介质杆天线
3.1 介质杆共振器
3.2 介质杆作为辐射体
3.3 插接反馈循环介质杆
3.4 介质杆天线阵
3.5 多波束介质杆天线阵
参考文献
第4章 毫米波透镜天线
4.1 毫米波特性
4.1.1 毫米波损耗因子
4.1.2 射线追踪法
4.2 用于成像的毫米波衬底透镜
4.3 毫米波与亚毫米波透镜
4.3.1 延伸式半球透镜
4.3.2 旁轴延伸式半球透镜
4.3.3 亚毫米波通信透镜天线
4.4 毫米波球面透镜分析
4.5 波导馈源毫米波综合透镜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海拔平台通信透镜天线
5.1 概述
5.2 高空平台概念
5.2.1 高空平台频谱复用
5.2.2 模型数据:单元功率和干扰
5.3 反射镜天线的优点
5.3.1 反射器
5.3.2 透镜
5.3.3 商业透镜天线
5.4 非对称成形波束低副瓣透镜天线的发展
5.4.1 主馈源
5.4.2 波束宽度5°的对称天线
5.4.3 不对称波束
5.4.4 测量
5.5 透镜天线有效载荷模型
5.6 多馈源天线
5.7 高空平台复合电波球形透镜天线
参考文献
第6章 球面透镜天线
6.1 引言
6.2 球面透镜概览
6.3 分析方法
6.3.1 射线追踪
6.3.2 球面波展开技术
6.3.3 计算方法和结果
6.3.4 通用馈源模式
6.3.5 商业求解器
6.4 球面透镜材料和制造方法
6.4.1 机械加工聚合物
6.4.2 成型
6.4.3 聚合物泡沫
6.4.4 聚氨酯介质损耗
6.4.5 人工电介质
6.5 恒定折射率透镜
6.5.1 实用型恒定折射率的半球形透镜贴片馈源
6.5.2 离轴馈源阵列球面透镜
6.6 球面透镜交叉极化特性
参考文献
第7章 半球透镜反射扫描天线
7.1 引言
7.2 扫描天线技术
7.3 球形和半球形透镜天线
7.4 半球透镜原型
7.5 两层阶梯型聚合物透镜演化
7.6 用于卫星通信的半球透镜反射器天线
7.6.1 要求
7.6.2 透镜分析
7.6.3 三层透镜几何图形
7.6.4 透镜制备及性能
7.6.5 机械跟踪系统
7.6.6 地平面的影响
7.6.7 扫描透镜反射器的孔径堵塞
7.7 低折射率透镜反射器航空器通信(D·格雷著)
参考文献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度交流。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逻辑,观点鲜明,引人深思。他对于复杂问题的剖析,总是能做到既深入浅出,又兼具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发展节点的回顾,那些历史性的突破和人物的贡献,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通信工程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连接看似无关的知识点,如何去独立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更加热爱通信工程这个领域了。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都非常有档次,精美的封面设计,触感温润的纸张,让我在拿到它的一瞬间就感受到了出版方的用心。翻开扉页,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考究,例如目录的编排,清晰明了,让我能迅速找到我感兴趣的部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外观和初步的浏览来看,这本书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我相信,这样一本制作精良的书,其内容一定也同样出色。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它的每一个章节,去领略作者的智慧和学识。
评分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庞大的信息量所震撼。它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通信技术,但又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原理和发展历程。我一直对手机信号、Wi-Fi信号是如何传播的感到好奇,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并有所收获。作者在介绍各种技术时,并没有一味地罗列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而是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和发展故事,让我感觉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这本书让我对现代通信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评分我是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热情的研究生,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宽我专业视野的读物。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作者将多年的实践经验与前沿理论相结合的结晶。书中对各种技术细节的解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见解。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通信工程的魅力在于它的不断创新和快速迭代,也让我对自己在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会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常常翻阅这本书,从中汲取灵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一开始有些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真正投入其中,便被它精妙的构思和严谨的论证深深吸引。作者在处理大量信息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将复杂的原理层层剥开,直至清晰可见。我尤其赞赏他在介绍新概念时,总能巧妙地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顺畅。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前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会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尝试从书中的思路和方法中寻找灵感。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储备,它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