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 |
| 作者 | 王治宇 |
| 定价 | 45.00元 |
| 出版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8502177 |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王治宇编写的《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以廉价碳源——煤炭为原料,采用等离子电弧放电法较系统地开展了煤基纳米炭素材料的制备研究,成功制备得到了富勒烯和多种结构形态的碳纳米管;研究了煤基纳米炭材料的微观形貌及其生长机理,同时探讨了在催化剂和等离子体电弧辅助条件下热解烃类气体,以煤基炭棒为基体制备微米炭材料的技术途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1 碳纳米管 1.1 碳纳米管的发现 1.2 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分类 1.3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1.3.1 电弧放电法 1.3.2 激光蒸发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 煤基碳纳米管 1.4.1 煤基碳纳米管的制备 1.4.2 煤基多壁碳纳米管 1.4.3 煤基分枝碳纳米管 1.4.4 煤基双壁碳纳米管 2 一维纳米电缆复合结构 2.1 碳纳米管的填充 2.1.1 碳纳米管的毛细管作用填充 2.1.2 碳纳米管的原位填充 2.1.3 其他填充方法 2.1.4 碳纳米管填充技术应用 2.2 基于碳纳米管的一维纳米电缆复合结构 2.2.1 铜/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2.2.2 稀土氟化物/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2.2.3 过渡金属/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3 纳米电缆结构的低温合成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如何做研究”的指南,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在介绍特定的结构形貌或功能化策略时,总会穿插进去对“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的哲学思考。例如,在讨论如何通过调控材料的孔隙结构来提高催化活性时,作者不仅展示了不同孔径分布带来的表面积差异,还探讨了质量迁移速率对反应效率的控制作用,这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反应动力学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结构-性能-制备”三元关系的讨论,它强调了工艺控制的精密度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生命线。书中的配图质量极高,那些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获得的图像,细节清晰到令人震撼,直观地印证了文字描述的每一个微小结构特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材料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参考书,它对材料的物理化学基础要求较高,内容密度极大,阅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力。书中对界面热学行为的分析尤其引人注目,它没有回避热导率在纳米尺度下与晶界散射、电子-声子耦合的复杂关系,并详细梳理了如何利用晶格振动模式的改变来实现热阻的调控。作者在讨论薄膜沉积技术时,对原子层沉积(ALD)的自限制生长机制和化学计量控制的严苛程度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深切体会到精密制造的艺术性。对于那些将精力集中在能源转换器件(如热电器件或储能设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可直接应用于改进电荷传输和能量耗散机制的理论依据。总体而言,它是一部面向专业人士的深度工具书,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的入门教材。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是抱着略微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涉及新材料的书籍太多,真正能带来启发的不多。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多尺度模拟”这一主题时,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娴熟地整合了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到有限元分析(FEA)的多种计算工具,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计算模拟来预测和优化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书中对密度泛函理论(DFT)在计算材料电子结构时的应用案例选取得十分精妙,既展示了其准确性,也坦诚地指出了其计算成本和局限性。这种坦诚的学术态度非常难得。对于渴望了解如何将前沿计算技术应用于材料设计中的年轻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查阅了书中引用的几篇经典论文,进一步印证了作者观点的可靠性。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与细致,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斟酌。它没有那种试图用花哨的比喻来掩盖内容空洞的做法,而是直接、有力地阐述科学事实和实验数据。在处理高分子材料与无机纳米颗粒的复合体系时,作者对分散体系稳定性的论述极为透彻,涉及到表面能、电势理论以及高分子链段的缠绕效应等多个维度。这对于那些从事涂层、增强复合材料或生物医用植入物研究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工具书。书中对力学性能的分析部分尤其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拉伸强度报告上,而是深入到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计算,并结合断裂韧性的提升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建模演示。虽然部分数学推导略显繁复,但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其内在机理的读者来说,绝对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关于材料科学的书籍,着实让我领略到了纳米尺度下物质世界的奇妙与复杂。作者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特别是那些涉及界面效应和尺寸依赖性的部分,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书中对不同合成方法的详细描述,不仅仅是操作流程的罗列,更像是对化学反应机理的层层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工艺路线会导致材料性能的巨大差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把握,既有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作为支撑,又不乏对前沿器件制备过程的细致描摹。整本书的逻辑编排非常清晰,从基础的晶体学知识过渡到复杂的性能测试与表征技术,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希望全面了解该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或初级研究生。那些关于缺陷工程的章节,更是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优化材料性能的关键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