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徐光春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9787540345181

BF: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徐光春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97875403451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光春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政治学
  • 经济学
  • 社会学
  • 辞书
  • 工具书
  • 意识形态
  • 理论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40345181
商品编码:2948835372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定价:380.00元

售价:307.8元

作者:徐光春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40345181

字数: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

内容提要


本书是帮助党员干部、高校教师、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发展、创新、运用的工具书、教科书、历史书,力求为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遇到疑难问题者提供准确、科学、可靠的答案。全书260万字,含基本概念、原理、代表性著作、代表性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思潮流派等2094个条目。

◆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求是》杂志社、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4个党政军学单位90多位专家学者集体编纂;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12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审阅。

◆代表了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就。

目录


作者介绍


主编:徐光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常务副主编:梅荣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副主编: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田心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专家、教授)

尹汉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沙健孙(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李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求是杂志社社长)

周新城(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赵 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校教授)

顾海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院长)

梁 柱(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靳辉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学部委员)

陶德麟(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原校长)

钟哲明(北京大学教授)

文摘


序言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20世纪》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权威哲学家或历史学家名称,例如:罗伯特·J·麦克莱恩]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信誉良好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哈佛大学出版社或牛津大学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符合规范的ISBN,例如:978-0-19-967932-4] --- 内容简介 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哲学史诗,穿梭于人类思想的千年星河。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西方哲学发展脉络。它并非对既有哲学流派的简单罗列或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堆砌,而是力图揭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体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逻辑联系、继承与批判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知识论和伦理基础。 一、 古典的奠基:从米利都的自然沉思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开篇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爱琴海的文明摇篮。本书细致地梳理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米利都学派对“本原”(Arche)的追问,展现了人类理性如何从神话叙事中蹒跚学步,迈向对自然世界的系统性解释。 随后,重点聚焦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伦理转向。通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度剖析,本书揭示了西方形而上学与知识论的基石是如何被铸就的。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与“理念论”被置于其政治哲学(《理想国》)和知识论的框架内进行解读,探讨其对后世神学和科学思维的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实体论和对经验世界的细致分类,则被视为对柏拉图抽象主义的一种务实的回归与精炼。 二、 Hellenistic与罗马的转向:寻求内在的平静与德性 在古典城邦的黄昏,哲学的焦点从宏大的宇宙论转向了关乎个人幸福与生存焦虑的实践性问题。本书详尽考察了斯多葛学派(如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如何以“遵循自然”的理性为核心,构建起一套应对命运无常的内心秩序;伊壁鸠鲁学派的“去痛苦化”的快乐原则;以及怀疑主义对知识确定性的审慎质疑。这一时期的哲学,是面对动荡世界,个体寻求内在自由与安宁的深刻写照。 三、 中世纪的信仰与理性交织:经院哲学的辉煌与局限 中世纪部分是本书最具挑战性且论述最为精当的部分。作者巧妙地梳理了基督教神学如何与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再发现——进行复杂的“驯化”与融合。从奥古斯丁对内在时间性的沉思,到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综合”,本书不仅阐释了“信仰能否为理解服务”的经典辩论,更深入分析了经院逻辑的严密性及其在自然神学领域的探索,同时也指出了其在面对新兴经验观察时的内在张力。 四、 启蒙与现代的黎明:主体性的确立与知识的革命 文艺复兴的个体解放思潮为17世纪的哲学大变革铺平了道路。本书将浓墨重彩地描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标志着主体性哲学的诞生。随后的论述将理性主义(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与经验主义(洛克、休谟)的对立与互补进行细致比较。休谟对因果律的怀疑被视为现代科学方法论形成前夜的一次思想地震。 洛克对政府和自然权利的论述,则直接为政治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五、 康德的综合与德国唯心主义的高峰 伊曼努尔·康德的批判哲学是现代哲学的分水岭。本书以极大的篇幅阐释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的革命”:知识不再是对对象的被动接受,而是主体先验结构的能动建构。对现象与本体、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新的起点与挑战。 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勃发。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对历史、精神和逻辑的宏大统一,被置于其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本书强调了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如何成为理解现代历史意识的强大工具,尽管其庞大的体系也激发了后续的反对浪潮。 六、 19世纪的分化:对形而上学的颠覆与批判 19世纪末,哲学开始走向对形而上学传统的深刻反思与颠覆。 对传统的反叛: 叔本华的悲观意志论,对理性至上主义的挑战;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对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的“重估”,其哲学被视为对现代虚无主义的先声。 社会与历史的转向: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将历史视为阶级斗争的产物,聚焦于物质基础与社会实践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生命的哲学: 侧重于对个体生存经验的挖掘,例如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前奏,强调选择、焦虑和信仰的个体性。 七、 20世纪的多元图景:语言、存在与科学逻辑的交锋 20世纪的哲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分裂与活力。本书将这一时期的思潮划分为几个相互交织的板块: 1. 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罗素): 聚焦于逻辑精确性、语言分析,力图通过澄清语言的界限来解决或消解传统的哲学问题。 2.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重新回到“经验本身”,探究意识的结构和“存在之为存在”的意义,尤其关注人的自由、责任与死亡。 3.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将其应用于对现代技术、大众文化和“工具理性”的批判,审视启蒙理想在现实中的异化。 本书最终在对后结构主义思潮(如福柯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考察)的简要勾勒中结束,旨在展示西方哲学作为一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如何持续地塑造和反思人类文明的边界。 --- 本书特色: 脉络清晰的叙事结构: 避免按流派孤立介绍,而是着重展现哲学史的“问题驱动性”,即后来的思想家是如何回应前人的未竟之问。 深入文本的解读: 对主要哲学家的核心著作(如《理想国》、《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等)进行精炼而准确的阐释,而非停留在二手概括。 跨学科视野: 强调哲学与科学、政治、宗教、艺术的互动,使读者理解哲学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 本书适合哲学专业学生、历史研究者,以及任何渴望系统掌握西方思想遗产、进行深度文化反思的严肃读者。它是一份地图,指引你穿越智识的迷宫,最终抵达对自身思想根源的清晰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关于古典音乐理论分析的教材会枯燥乏味到令人发指,毕竟我不是科班出身。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和声规则,而是先用大量生动的历史轶事和作曲家的个人传记来“引诱”你进入那个时代的情境。比如,他描述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当时维也纳上流社会对新音乐形式的反应,读起来简直比小说还精彩。理论部分讲解得也极其精巧,作者擅长使用类比和视觉化的描述,比如将复杂的复调结构比作一场精妙的对话,让原本抽象的音符关系变得可触摸、可理解。这本书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专业知识与普通爱好者的桥梁,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从中体会到古典音乐结构之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旋律的表层欣赏。

评分

天呐,最近终于读完了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传记文学作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拖了这么久才开始。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细腻,作者仿佛化身为历史的观察者,用一种近乎冷峻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尤其欣赏它对时代背景的刻画,那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让人在为主人公的遭遇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能更深切地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所承受的复杂张力。书中的许多场景描写,比如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对微小幸福的坚守,或者权力更迭之际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抉择,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一张精心拍摄的照片,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散不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漫长的、与历史的对话,对“真实”的理解又多了一层维度。这本书绝非简单的生平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选择与时代洪流的深刻寓言。

评分

这本书的哲学思辨部分,简直是智力上的饕餮盛宴!我得承认,一开始的几章读起来颇有挑战性,那些概念的引入和论证的铺陈,需要全神贯注地去梳理作者的逻辑链条。但是,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维节奏,你会发现隐藏在复杂术语之下的,是对人类社会结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本质的极为精辟的洞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所设置的那些富有启发性的反问,它们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真理”。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拿出笔和纸,去标注、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读完特定章节后,我经常会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许久,试图消化那些思想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世界的强大工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部探讨城市规划与社会变迁的小册子,它虽然篇幅不大,但信息密度高得惊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且富有活力,充满了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板着脸孔的说教感。作者似乎对“空间如何塑造人”这个问题有着近乎偏执的热情,通过对比解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肌理如何影响了居民的互动模式、阶层固化乃至文化创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灰色空间”的论述,它揭示了那些在正式规划中被忽略或默认的地带,是如何成为社区韧性和非正式经济的温床。这本书的图表制作水平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图谱,清晰直观地支撑了作者的论点,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对于任何关心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充满实操智慧的参考书。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神秘学和民间信仰交叉研究的著作,它的整体氛围是那种既学术又带着一丝神秘主义色彩的奇妙结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广博的田野调查基础,作者穿梭于世界各地,记录了大量已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仪式、口述传统和象征系统。我尤其着迷于它对“非理性知识”的尊重和系统化整理,它不急于去判定这些信仰的真伪,而是着重分析它们在特定社群中扮演的社会功能——例如,它们如何维系社区秩序、如何处理创伤、如何构建集体认同。书中的插图和手绘图谱更是增色不少,那些古老的符号和咒语的展示,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它让人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理性世界”可能只是人类知识图景中的一小部分,而那些被抛弃的“迷信”背后,或许蕴藏着更深层次的人类心理需求和生存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