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下声信号处理技术
定价:52.00元
作者:刘朝晖 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118070019
字数: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水下声信号处理技术》主要介绍了宽带信号及处理的内涵、时间-尺度域特征;发射信号的设计,目标回波信号的检测和参量估计;小波变换域估计器-相关器,散射函数的估计对于物理参数的测量误差的敏感性;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复杂运动目标的多亮点位置和速度,分析小波变换域估计器-相关器对于散射函数误差的灵敏性。另外,介绍了全维和降维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的原理,讨论了STAP抗混响的基本结构和流程,叙述了在三种不同应用场合下的降维STAP抗混响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处理性能。
《水下声信号处理技术》反映了声自导信号处理的发展前沿和目前现有的研究状况,面向自导、水下声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和该领域从事宽带系统实现设计的广大科研和工程设计人员,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资料。
目录
章 绪论
1.1 水下声信号处理研究的意义
1.2 外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宽带处理与宽带信号分析
2.1 宽带信号与宽带处理
2.1.1 宽带的信号与宽带处理的内涵
2.1.2 目标回波的宽带模型
2.1.3 宽带信号处理与小波变换
2.2 宽带信号分析
2.2.1 宽带调频信号
2.2.2 时间频率分集信号
2.2.3 回声定位动物发声信号
2.2.4 信号分析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点目标的宽带检测与参数估计
3.1 宽带主动信号波形设计
3.1.1 主动信号检测波形设计
3.1.2 宽带主动信号参量估计波形设计
3.2 点目标检测
3.2.1 宽带小波检测器
3.2.2 尺度宽容小波检测器
3.2.3 基于小波-Radon变换的宽带HFM信号检测
3.2.4 目标检测算法分析
3.3 点目标参数估计
3.3.1 基于小波变换的宽带信号时延和尺度估计与克拉美罗限
3.3.2 宽带正反HFM信号的时延和尺度估计
3.3.3 目标估计算法分析
3.4 检测与估计算法的实现
3.4.1 宽带信号小波变换的快速计算
3.4.2 基于:DSP的实时软件开发
3.4.3 软件验证
参考文献
第4章 小波变换域估计器-相关器
4.1 海森伯格群和仿射群
4.1.1 群论的背景知识
4.1.2 海森伯格群
4.1.3 仿射群
4.1.4 窄带和宽带模糊度函数
4.1.5 Frobenius-Shur-Godement(FSG)定理
4.2 宽带估计器一相关器
4.2.1 估计器一相关器
4.2.2 宽带估计器一相关器的推导
4.3 体目标的散射函数
参考文献
第5章 散射函数估计对物理参数误差的敏感性
5.1 引言
5.2 环境散射函数误差
5.2.1 环境散射成分
5.2.2 误差的理论推导
5.2.3 敏感性仿真分析
5.3 目标散射函数误差
.5.3.1 目标散射成分
5.3.2 散射体个数误差
5.3.3 散射体位置误差
5.4 总散射函数误差
5.4.1 散射函数的总误差
5.4.2 总散射误差仿真分析
5.4.3 关于波形设计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宽带散射函数估计与更新的卡尔曼算法
6.1 引言
6.2 宽带散射函数的卡尔曼滤波
6.2.1 滤波算法的推导
6.2.2 推导结果的分析
6.2.3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推导
6.3 宽带散射函数估计与更新的实现
6.3.1 旋转体的跟踪
6.3.2 直线运动的跟踪
参考文献
第7章 小波变换域估计器-相关器对散射函数误差的敏感性
7.1 WTD-EC的实现
7.1.1 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计算
7.1.2 似然比函数的推导
7.1.3 接收机工作特性的计算
7.1.4 WTD-EC的计算
7.2 小波变换域EC的敏感性
7.2.1 敏感性的推导
7.2.2 输入信噪比的估计
7.2.3 散射体误差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空时自适应处理抗混响原理
8.1 STAP原理介绍
8.1.1 全维处理方法
8.1.2 降维处理方法
8.1.3 性能表征
8.1.4 降维STAP算法
8.2 STAP抗混响基本结构
8.2.1 基于时域信号叠加的混响模型
8.2.2 混响空时数据结构
8.2.3 STAP抗混响的流程
参考文献
第9章 降维STAP抗混响方法
9.1 基于数据空时平滑的处理方法
9.1.1 数据的空时平滑处理
9.1.2 子组输出相干叠加的STAP
9.2 三维STAP处理方法
9.2.1 混响的三维特性分析
9.2.2 三维STMB方法
9.2.3 性能分析
9.3 梳状谱信号的STAP处理方法
9.3.1 梳状谱信号混响的空时特点
9.3.2 梳状谱信号的降维STAP
9.3.3 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相对于其他载体而言,声波是目前能够进行水下远程探测、通信的手段。现代是海军打击敌方舰艇的主要武器,特别是潜艇的克星。水下声信号处理的任务是在存在干扰背景的情况下,对水下声场时空抽样并进行空间和时间变换,以提高检测所需信号的能力。
(1)检测目标,即搜索、发现和确认目标存在;
(2)测量目标,对目标参量,如方位、径向距离和速度进行估计;
(3)识别目标,即提取目标特征,识别目标真伪,进而采取反对抗措施。
在传统的声纳中,由于窄带信号分析方法较为简单,处理方便,常采用窄带信号,利用窄带系统进行处理。窄带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水下武器制导、水声对抗、水下通信、海底地貌测绘、声海洋学等领域,为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这些领域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在国防建设中,研制新一代的声纳、自导等先进装备,进行电子对抗、实现制导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势必要求提高微弱信号检测、目标参量估计、目标识别与反对抗等能力,实现导引的要求。窄带系统由于参数估计精度低、目标识别能力差、水声对抗和反对抗水平低等弱点,无法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窄带系统难于应付如下严峻挑战:
(1)复杂的水声作战环境造成目标信号严重的起伏和衰落;
(2)对目标特征的控制大幅度减小了目标回波特征;
(3)目标对的防御和对抗,如采用各类诱饵、反、反深弹等对进行诱和拦截,降低了攻击的有效性;
(4)目标对自身的防护(如采用装甲和隔舱),降低了的毁伤效果。
宽带系统通常采用宽带信号,可以激发更多的目标特征,使得目标回波携带有更多的目标信息量,而且宽带混响背景相关性减弱,有利于目标检测、目标参量估计和目标特征提取,便于反对抗。以下从几个方面说明宽带信号处理研究的必要性。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匠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上波光粼粼的纹理,拿在手里就好像真的能感受到水下的神秘与静谧。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严谨与专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图文并茂的布局让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和消化。尤其是那些示意图和实验数据图,标注得极为详尽,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快速建立起对核心概念的直观认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的,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翻阅了好几本同类型的教材,很少有能做到像这本书这样,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还能兼顾到读者的实际阅读感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价值。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略感意外,它似乎跳过了许多传统教科书会着墨铺陈的基础理论,直接切入了更具应用性的前沿议题。这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个福音,能快速定位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模块进行深入学习。然而,对于完全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基础的参考资料,否则初期的理解门槛会稍高一些。不过,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这本书的逻辑推进速度会让人感到非常过瘾。作者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分享心得,而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堆砌。他擅长用生动的案例来解释抽象的原理,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策略,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让我觉得这不是在“啃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其对“实际工程挑战”的关注。很多理论书籍在描述完美好的数学模型后就戛然而止,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实际部署时会遇到的难题:传感器误差的补偿、远距离传输中的信号衰减、多径效应的处理等等。作者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现有技术在真实世界中的“盲点”,并探讨了多种权宜之计。这种基于实践的叙述方式,让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可以投入使用的工具箱。对于我这种侧重于系统集成和项目落地的人而言,这种接地气的指导比任何高深的理论都来得更为实在和迫切,它提供了一种“如何把事情做成”的实操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算法和模型推导的部分,看得出作者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我注意到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最新的信号处理技术和优化方法,其细节的阐述远超我预期的范围。比如关于噪声抑制和目标识别的章节,作者不仅给出了理论模型,还细致地分析了在不同水文环境下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这种前瞻性的讨论非常宝贵。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着公式推导和代码片段进行反复揣摩,有些地方甚至需要借助外部的数学软件进行验证。这表明这本书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入研究,它更像是一个高级研讨会的会议记录集锦,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未解的挑战。
评分从文字风格上来看,这本书的表达方式相当成熟老练,用词精准而富有力量感,很少有冗余的词句。作者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在需要严谨论证的地方,语言会变得非常紧凑和逻辑化;而在总结或展望部分,则会适当地放开,展现出一种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洞察与自信。这种张弛有度的文笔,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疲劳感。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肃性和知识传播的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这本书读完之后,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的重塑,它让我对整个领域有了更宏大、更精细的认识,绝对是值得收藏和时常翻阅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