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据通信原理与技术(第2版)
定价:25.00元
作者:达新宇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1211033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数据通信原理与技术(第2版)》版自2003年出版发行以来,先后8次印刷,在十多所高校使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使我们倍感欣慰。几年来,通过与使用本教材的老师们交流,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另外,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迅速,出现了不少新系统、新设备与新技术。考虑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以及院校使用需求的连贯性,本书第2版在选材上仍然注重数据通信理论的系统性、实用性与现代数据技术先进性的**结合。第2版保持了版的风貌与格式,内容上尽量避免进行大幅度的变动。
内容提要
《数据通信原理与技术(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及其设备和网络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传输方式、主要指标和发展趋势,数据传输信道,数据通信的数据编码、数据压缩、差错控制、多路复用和数据复接等技术,数据基带和频带传输,数据交换,数据通信协议,数据信号的同步,数据通信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网介绍。
《数据通信原理与技术(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数据通信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概论(1)
1.1数据通信的概念(1)
1.1.1消息、信息、数据和信号(1)
1.1.2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4)
1.1.3数据通信的特点(5)
1.1.4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5)
1.2数据通信网与计算机网(6)
1.2.1数据通信网(6)
1.2.2计算机网(8)
1.2.3联系与区别(8)
1.3数据传输方式(8)
1.3.1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9)
1.3.2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9)
1.3.3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传输(10)
1.4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11)
1.4.1传输速率(11)
1.4.2差错率(12)
1.4.3频带利用率(13)
1.4.4可靠度(13)
1.5数据通信的发展(13)
1.5.1通信的简单回顾(13)
1.5.2数据通信的发展趋势(14)
1.6数据通信研究的主要内容(14)
本章小结(15)
思考与练习(15)
第2章数据通信技术基础(16)
2.1传输信道概述(16)
2.1.1信道的类型(16)
2.1.2信道容量(17)
2.1.3有线传输介质(18)
2.1.4无线传输信道(21)
2.2数据编码技术(24)
2.2.1国际5号码(IA5码)(24)
2.2.2EBCDIC码(26)
2.2.3国际2号码(IA2码)(27)
2.2.4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27)
2.2.5语音的数据编码(28)
2.3数据压缩技术(29)
2.3.1LempelZiv编码(30)
2.3.2Huffman编码(31)
2.3.3相关编码(32)
2.3.4游程编码(33)
2.4差错控制技术(34)
2.4.1基本概念(34)
2.4.2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35)
2.4.3小码距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35)
2.4.4几种常用的检错码(37)
2.4.5线性分组码(38)
2.4.6循环码(41)
2.4.7卷积码(43)
2.5多路复用技术(44)
2.5.1时分多路复用(TDM)(44)
2.5.2频分多路复用(FDM)(45)
2.5.3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45)
2.5.4码分多址复用(CDMA)(46)
2.5.5波分复用(WDM)(46)
2.6数字复接技术(46)
2.6.1数字复接系统(47)
2.6.2数字复接的方法(47)
2.6.3准同步数字复接系列(PDH)(47)
2.6.4同步数字系列(SDH)(48)
2.6.5PDH与SDH的比较(48)
本章小结(49)
思考与练习(50)
第3章数据信号的传输(52)
3.1概述(52)
3.1.1常见基带数据信号波形(52)
3.1.2对数据基带信号的要求(55)
3.1.3基带信号的谱特性(55)
3.1.4数据信号的传输(56)
3.2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56)
3.2.1基带数据传输系统的组成(56)
3.2.2码间串扰的概念(57)
3.2.3码间串扰的消除(58)
3.2.4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58)
3.3基带数据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62)
3.3.1均衡技术(62)
3.3.2部分响应技术(62)
3.3.3数据扰乱技术(64)
3.4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65)
3.4.1误码率的一般公式(65)
3.4.2双极的误码率(66)
3.4.3单极的误码率(67)
3.4.4眼图(67)
3.5数据信号的频带传输(67)
3.5.1频带传输系统组成(67)
3.5.2幅移键控(ASK)(68)
3.5.3频移键控(FSK)(71)
3.5.4相移键控(PSK)(76)
3.5.5多进制数字调制(80)
3.5.6正交幅度调制(QAM)(82)
3.5.7幅度相位键控(APK)(84)
3.5.8网格编码调制(TCM)(84)
3.6频带传输系统的性能(85)
3.6.12ASK的性能(85)
3.6.22FSK的性能(86)
3.6.32PSK的性能(87)
3.6.4性能比较(88)
本章小结(88)
思考与练习(89)
第4章数据交换(91)
4.1概述(91)
4.1.1为什么要进行数据交换(91)
4.1.2数据交换的实现(91)
4.2电路交换方式(92)
4.2.1电路交换原理(92)
4.2.2电路交换机(93)
4.2.3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缺点(95)
4.3报文交换方式(95)
4.3.1报文交换原理(95)
4.3.2报文交换的优缺点(96)
4.4分组交换方式(97)
4.4.1为什么提出分组交换方式(97)
4.4.2分组的基本格式和长度选取(97)
4.4.3分组交换原理(98)
4.4.4分组交换的优缺点(99)
4.5帧中继(100)
4.5.1帧中继技术的提出(100)
4.5.2帧中继的工作原理(100)
4.5.3帧中继的特点(102)
4.6ATM技术(102)
4.6.1ATM的提出(102)
4.6.2ATM基本原理(103)
4.6.3ATM交换机(105)
4.6.4ATM的特点(106)
4.6.5ATM面临的问题及技术展望(106)
4.7几种交换方式的比较(107)
本章小结(108)
思考与练习(109)
第5章数据通信协议(111)
5.1通信协议和协议分层结构(111)
5.1.1通信协议的一般概念(111)
5.1.2通信协议的分层(112)
5.2物理层协议(115)
5.2.1基本概念(115)
5.2.2CCITTV.24/RS232C建议(117)
5.2.3V.35建议(121)
5.2.4X系列建议(121)
5.2.5G.703建议(123)
5.3数据链路传输控制规程(125)
5.3.1概述(125)
5.3.2面向字符型的传输控制规程(128)
5.3.3面向比特型的传输控制规程(132)
5.3.4数据链路层点对点协议(137)
5.4CCITT的X.25建议(139)
5.4.1X.25建议的基本概念(139)
5.4.2X.25物理层及其建议(140)
5.4.3X.25数据链路层及其建议(140)
5.4.4X.25分组层(141)
5.5PAD相关建议(143)
5.5.1PAD建议及功能(143)
5.5.2X.3建议(144)
5.5.3X.28建议(145)
5.5.4X.29建议(145)
……
第6章数据信号的同步(152)
第7章数据通信设备(163)
第8章数据通信网介绍(188)
附录A数据通信常用技术标准(208)
附录B缩略语英汉对照表(212)
参考文献(219)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刚翻开没多久,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深深吸引了。特别是关于网络分层模型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罗列OSI七层或TCP/IP四层,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深入剖析每一层的功能、协议及其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的讲解,比如ARQ(自动重传请求)的不同机制,如停-等ARQ、回退N帧ARQ和选择重传ARQ,作者不仅清晰地解释了它们的工作原理,还用图示和对比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它们在效率和可靠性上的权衡。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避免了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此外,书中对物理层的一些编码方式,比如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也做了非常细致的讲解,从信号变化到比特流的转换过程,都描绘得非常到位,让我对信号如何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真正地在夯实基础,为后续更复杂的网络协议和技术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地基,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的教材。这本《数据通信原理与技术(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网络传输介质与设备》这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各种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的物理特性、传输速率、适用范围以及它们在不同网络拓扑中的应用,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系统性的介绍。特别是对光纤通信的阐述,从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区别,到光信号的传输原理,再到光收发模块的构成,都写得非常透彻,这对于我们学生理解现代高速通信的基础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于网络设备,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特别是二层交换机如何通过MAC地址表进行转发,三层路由器如何基于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以及VLAN技术是如何隔离广播域的,都用大量的图示和案例进行了讲解。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网络硬件的直观认识,更能为他们理解更高级的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打下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对无线通信充满好奇的学生,这本书的《无线通信技术》部分无疑是我的最爱。作者在这一章节中,详细阐述了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包括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等现象,以及它们对信号衰减和多径效应的影响。这对于理解Wi-Fi信号为什么会在某些区域信号很弱,或者为什么会出现信号干扰,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书中对不同无线调制技术,如ASK、FSK、PSK以及更复杂的QAM的讲解,让我对信息是如何编码并传输到无线介质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介绍,它如何通过将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数据流,并在多个正交的子载波上传输,从而有效地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无线通信的魅力所在,也为我进一步学习Wi-Fi、蓝牙、蜂窝通信等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在网络安全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这次拿到《数据通信原理与技术(第2版)》,更多的是想从更底层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一些安全威胁的根源。《通信协议与网络安全》这个章节,可以说是直击我心。书中对TCP/IP协议族中一些关键协议的细节分析,比如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状态转移,以及SYN Flood等攻击是如何利用这些机制的,描述得非常详尽。我尤其欣赏作者对IP碎片攻击的剖析,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描述,还结合了实际的网络抓包分析,展示了攻击者如何构造特制的IP包来绕过防火墙或导致目标主机崩溃。另外,关于MAC地址欺骗和ARP欺骗的讲解,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作者通过对ARP协议工作原理的深入分析,解释了攻击者如何通过伪造ARP响应包来劫持流量,其原理的揭示和潜在的防范思路都写得非常到位。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可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思路,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现有安全防护的原理,以及潜在的攻击手段。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数据通信在网络体系结构上有些抽象,直到我读到《数据通信原理与技术(第2版)》的《网络应用与服务》章节。作者没有直接跳到具体的应用层协议,而是先回顾了TCP/IP模型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端口号、套接字以及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然后,他循序渐进地讲解了HTTP协议的工作流程,从请求报文的构成,到服务器响应报文的处理,再到Cookie和Session的作用,让我对Web浏览的底层机制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接着,书中还涉及了DNS(域名系统)的解析过程,我这才明白,原来我们输入的网址背后,经历了如此复杂却高效的查询过程。另外,对于FTP、SMTP、POP3等常用应用层协议的讲解,也都非常到位,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命令格式、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网络应用,其实都建立在坚实的数据通信原理之上,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