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数字通信:离散时间方法:a discrete-time approach |
| 作者 | (美)莱斯 |
| 定价 | 99.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18527 |
| 出版日期 | 2011-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数字通信——离散时间方法(英文影印版)》运用离散信号处理的原则来介绍和分析数字通信,连接了实时和离散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了离散信号处理、离散滤波器设计、多速率处理及估计理论,并提出了基于离散信号的空间分析、数值算法。《数字通信——离散时间方法(英文影印版)》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由MichaelRice著。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ForewordPrefaceChapter I Introduction 1.1 A Brief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s 1.2 Basic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3 Digital Communications 1.4 Why Discrete-Time Processing Is So popular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1.6 Notes and ReferencesChapter 2 Signals and Systems 1: A Review of theBasics 2.1 Introduction 2.2 Signals 2.2.1 Continuous-Time Signals 2.2.2 Discrete-Time Sigm/ls 2.3 Systems 2.3.1 Continuous-Time Systems 2.3.2 Discrete-Time Systems' 2.4 Frequency Domain Characterizations 2.4.1 Laplace Transform 2.4.2 Continuous-Time Fourier Transform 2.4.3 Z Transform 2.4.4 Discrete-Time Fourier Transform 2.5 Th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2.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ete- lime and Continuous-Time Systems 2.6.1 The Sampling ,Theorem 2.6.2 Discrete-Time Processing of Continuous-Time Sij~nals 2.7 Discrete-Time Processing of Band-Pass Signals …… |
| 编辑推荐 | |
| 《数字通信——离散时间方法(英文影印版)》运用离散信号处理的原则来介绍和分析数字通信,连接了实时和离散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了离散信号处理、离散滤波器设计、多速率处理及估计理论,并提出了基于离散信号的空间分析、数值算法。本书由MichaelRice著。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关于数字通信的书,从整体布局来看,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在一条精心规划的知识迷宫里。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基础概念的构建,开篇并没有急于跳入复杂的信号处理环节,而是花费大量篇幅来打磨离散时间系统的理论基础。我记得初期对Z变换和傅里叶变换在离散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那部分内容详实到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恨不得把每一个推导步骤都拿尺子量一遍。不过,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为后续理解采样理论和量化误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对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部分,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一笔带过的教科书式写法,而是详细剖析了不同编码方案(比如卷积码和分组码)在特定信噪比下的性能边界,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祉。只是,对于初次接触数字通信的同学来说,前半部分的理论密度可能稍显过高,如果能配以更形象的工程案例或仿真示例来软化一下理论的生硬感,体验或许会更顺畅一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为什么”的解释,远胜于“怎么做”的展示,它强迫你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公式的套用层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对“信息论基础”与“实际编码”之间桥梁的搭建。很多教材在讲完香农定理后就草草收场,留给读者一个“理论上可行,实践中困难”的困境。然而,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剖析了LDPC码的迭代译码过程,特别是关于BP(Belief Propagation)算法的原理,它不仅仅给出了算法步骤,还通过一些特定的因子图(Factor Graph)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信息如何在校验节点和变量节点之间传递、更新,直至收敛。这种从宏观的信道容量到微观的译码流程的无缝衔接,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理解深度。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这本书的作者在设计课程时,他绝对不会允许学生只背诵BER(误码率)公式,而是会要求他们推导出特定编码结构下的对数似然比(LLR)的更新规则。这本书的“离散时间方法”这个副标题,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它不是在讨论抽象的连续信号,而是完全聚焦于如何在采样、量化后的世界里,以最有效的方式传输信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部分,初看之下略显陈旧,甚至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它似乎更偏爱大段的文字论述和严密的数学推导,插图大多是简笔画式的信号流图,缺乏现代教材中那种鲜艳的色彩对比和三维立体感。但神奇的是,当你真的沉下心来阅读时,会发现这种朴素的风格反而提供了一种专注的氛围。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跳跃,有时会为了强调某个关键概念,突然插入一段深入的数学论证,然后又迅速跳回到应用层面进行总结。这种结构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和耐心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例如,在介绍判决反馈均衡器(DFE)时,作者用了整整六页的篇幅来论证其在严重码间串扰(ISI)下的稳定性条件,中间穿插了几处脚注解释了矩阵求逆的数值稳定性问题。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快速过一遍考试知识点的书,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挫败;但如果你想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数字通信理论知识体系,那么这种“硬核”的呈现方式恰恰是其魅力所在。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中后段时,惊喜地发现它在信道建模和均衡技术上的处理方式,简直是为系统工程师量身定做。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只关注理想信道的教材,这本书非常实在地讨论了实际无线信道中常见的衰落、多径效应以及噪声的统计特性。特别是对于维纳滤波器的推导和应用,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公式的罗列,而是细致地探讨了在不同时变信道模型下,滤波器系数的更新策略和收敛速度问题,这让我对均衡器的设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似乎对“有限精度运算”这个工程实践中的痛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讨论数字滤波器设计时,竟然单独开辟了一个小节来探讨量化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实际影响,这在很多教材中是极其罕见的。阅读这部分内容,我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我如何从白纸上的理论模型过渡到可以实际部署的硬件实现,那种务实的风格,实在难得。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友好”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工程手册或者是一本学术专著的精简版。它没有过多使用花哨的类比来解释复杂的现象,而是倾向于用最直接、最核心的数学工具去揭示问题的本质。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同步”这个环节的处理。在很多教材中,同步(载波恢复和定时恢复)通常被简化为“使用一个锁相环(PLL)”然后就结束了。但在本书中,作者对基于决策的同步算法和基于训练序列的同步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甚至讨论了在不同同步误差下对判决器性能的二次影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入门读物,它更适合已经掌握了基础信号与系统知识,希望在通信系统设计层面有所突破的研究生或初级工程师。阅读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消化和咀嚼,但一旦吸收,所获得的理论功底和工程洞察力,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