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第七版 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第七版 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詞典
  • 漢語
  • 現代漢語
  • 語言學
  • 工具書
  • 參考書
  • 商務印書館
  • 第七版
  •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
  • 辭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知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4508
商品編碼:29491299044

具體描述

商品名稱:現代漢語詞典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編 著

定價:109元

ISBN號9787100124508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時間:2016-09-01

印刷時間:2016-09-01

版次:7

印次:561

開本:32開

頁數:1799


《古籍文獻整理與研究方法論》 作者: 王宏儒 齣版社: 學術之光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80234-XXXX-X --- 內容簡介 《古籍文獻整理與研究方法論》 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古代典籍整理、文獻學理論以及前沿研究方法的權威著作。本書旨在為曆史學、文學、哲學、文獻學、乃至跨學科研究的學者、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提供一套嚴謹、實用且富有啓發性的學術工具箱。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對一手古籍資料的辨識、考訂和解讀能力,是衡量一切人文社科研究深度與廣度的基石。本書並未止步於傳統文獻學的概念羅列,而是著眼於“存真、辨僞、閤理詮釋”這一核心目標,結閤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最新的數字化技術應用,構建瞭一套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古籍研究方法論體係。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約五十萬字,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 第一部分:文獻學基礎與古籍的本體論(約280頁) 本部分確立瞭古籍研究的理論基石。 第一章 什麼是“文獻”?——從甲骨到宋刻的演變 探討文獻的物質載體、信息載體與意義載體之間的辯證關係。 詳述中國古代書寫材料(竹簡、木牘、縑帛、紙張)對文本流傳的影響及其技術限製。 係統梳理不同曆史時期(先秦、漢魏、唐宋、明清)典籍的裝幀形製變化(捲軸、經摺裝、冊頁裝)及其對閱讀和整理工作提齣的具體挑戰。 第二章 目錄學:文獻的導航圖譜 深入剖析《漢書·藝文誌》《隋書·經籍誌》等早期總集性目錄的編纂意圖與價值取嚮。 重點講解“四部分類法”在實際應用中的靈活性與局限性。 介紹清代以來的私傢藏書目錄(如《七略》《秘譜》)對考證特定版本世係的重要性。 第三章 傳本學(版本學)的範疇與核心問題 定名與界定: 清晰界定“善本”“孤本”“抄本”“刻本”的概念邊界,強調版本學研究是關於“物”的研究。 善本的審定標準: 不僅關注紙墨、雕刻的精美程度,更注重其作為原始信息載體的可靠性。引入“校勘學視角下的版本價值判斷”。 抄本的特殊性: 探討抄寫錯誤、避諱、傳抄係統的影響,尤其關注宋元以來私傢抄本(如筆記、方誌的抄本)的利用風險與價值。 --- 第二部分:版本鑒定與校勘技術實踐(約350頁) 這是本書的核心實踐章節,提供瞭詳盡的操作指南。 第四章 刻本的類型學識彆 雕版工藝的時代特徵: 分析不同朝代官刻、坊刻、私刻在版式設計、諱字處理、鋟刻風格(如宋代的“宋體”特徵,元代的“側理”特徵)上的差異。 印章與題跋的考證: 如何利用書後的印鑒、藏書傢的題跋、迴避記錄來確定刻印年代與流傳路徑。 版片損毀與修補的痕跡辨識: 識彆“補刻”、“重雕”的證據,如字形不一、版框綫粗細變化等。 第五章 校勘學的係統工程 異文的分類與定性: 將異文細分為“可信異文”(如避諱改字、避災改字)和“僞訛異文”(如衍文、脫文、倒文、形近字誤植)。 “校”的邏輯框架: 強調“以文審文,以本校本”的原則,反對孤立地根據今人理解來“改”古文。 “勘”的科學化: 提齣“互見法”在多版本對照中的優化應用,以及如何利用版本間的係統性誤差來推斷早期底本的麵貌。 案例分析: 以《史記》或某部重要詩文集為例,展示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校勘記,並論證最終采用的底本。 --- 第三部分:文獻的整理、注釋與數字化轉型(約250頁) 本部分關注現代學術規範在古籍整理中的應用。 第六章 古籍點校規範與誤區 點校的本體論睏境: 討論點校中“保留原貌”與“方便閱讀”之間的張力。 標點符號的選擇: 針對文言句法,探討現代標點如何準確映射古文的語流節奏與語義停頓。 注釋的界限與層次: 區分“訓詁性注釋”、“考證性注釋”和“參考性注釋”,強調注釋的準確性與簡潔性。 整理本的學術責任: 強調整理者必須附上詳盡的底本說明、校勘記和凡例,以供後人檢驗。 第七章 數字化文獻學的新機遇與挑戰 圖像識彆與OCR技術在古籍中的局限: 分析傳統OCR技術在識彆異體字、通假字、訛字時的難點。 結構化數據的構建: 介紹如何利用TEI(Text Encoding Initiative)等國際標準對古籍進行標記和結構化處理,實現跨文本的深度檢索。 數據庫的建設與共享倫理: 探討學術界在共享高質量數字化資源時應遵循的版權和引用規範。 --- 第四部分:特殊文獻類型的研究策略(約180頁) 針對不同載體和性質的文獻,提齣專門的研究視角。 第八章 檔案學視野下的非正式文獻 研究奏摺、信劄、諭旨、私人信函等“非正式”文獻的史料價值,它們往往比正史更接近事件本身。 考察公文的格式規範對信息傳達的約束作用。 第九章 地方誌與譜牒的互證研究 將地方誌視為一種特殊的地理-曆史文獻集閤,分析其編纂中的地方保護主義與史料的取捨。 論述譜牒在研究傢族史和社會網絡中的“不可替代性”與“易於僞造性”的辯證關係。 --- 第五部分:研究範式與未來展望(約80頁) 第十章 文獻學研究的跨學科視野 探討如何將社會史、文化史的提問融入到文獻的整理過程中,使整理工作不再是孤立的技術操作,而是具有深刻洞見的學術活動。 總結本方法論體係在具體研究中的應用流程,強調文獻學是所有史學研究的“內功”。 --- 適用讀者對象 緻力於中國古代史、中古史、明清史、古典文學、思想史、哲學史等領域研究的學者與研究生。 從事古籍整理、圖書館學、檔案學、文獻信息資源管理的專業人士。 希望深入理解古代文本與思想的本科高年級學生。 本書以其嚴謹的邏輯、詳實的案例和對前沿技術方法的審慎接納,無疑將成為未來十年內中國文獻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主要從事文學翻譯工作,對於語言的“形神兼備”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翻譯最怕的就是“望文生義”或者“死譯”,尤其是一些具有文化負載性的漢語詞匯。這本書在解釋那些文化內涵豐富的詞語時,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處理。它不像有些詞典那樣,隻給齣一個生硬的英文對譯就草草瞭事。相反,它會細緻地勾勒齣這個詞語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語境下的細微情感色彩和文化意象。比如,關於“禪意”這類詞匯的解釋,它不僅僅是學術性的定義,更像是一種對東方哲學精髓的初步導引。對於我這樣的譯者來說,理解瞭詞語的“根”,纔能在目標語言中找到最貼切的“枝葉”。此外,對於那些罕見的、帶有古白風格的錶達,它的釋義也清晰透徹,幫助我迅速把握原文的語感,而不是在字典中迷失方嚮。

評分

我喜歡收藏工具書,但很少有能讓我心甘情願把它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的。這本詞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這不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信任感。但真正讓我持續使用的,是它在處理那些“灰色地帶”詞語時的那種平衡感。語言是流變的,規範與靈活之間總有一條微妙的界限。這部詞典很巧妙地處理瞭這種張力,它在堅守規範的同時,也認可瞭語言的活力和演變趨勢。它沒有因為追求絕對的“新”,而拋棄瞭對經典的尊重。我特彆欣賞它在收錄一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詞匯時,能夠客觀地描述其褒貶傾嚮,這對於我們理解復雜的社會語境至關重要。每次閤上它,都有一種充實感,知道自己掌握的語言知識體係是建立在紮實、權威的基礎之上的。

評分

這本工具書真是太給力瞭,我這半年來在寫作上的進步,簡直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形容。前陣子我還在為一些看似簡單實則模糊的詞語感到睏擾,比如“霎時”和“俄頃”,到底哪個更書麵化?又比如“倡導”和“提倡”,細微的語感差彆總讓我拿不準。翻開這本工具書,那種清晰、精準的解釋簡直像一盞明燈。它不僅僅羅列瞭同義詞,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詞義的側重、使用語境和搭配禁忌。我記得有一次校對一篇古籍整理稿件,裏麵有個生僻的古代用法,我原以為是筆誤,結果查閱後發現,原來是現代漢語中已經極少使用的引申義,幸好有這本詞典作為最後的“定海神針”,不然我的學術聲譽恐怕要受損。它的排版也做得極好,查詢效率很高,不像有些老舊詞典,查找起來像大海撈針,光是找到那個詞條就要費一番周摺。這本詞典的收錄量和權威性,讓它成為瞭我案頭必備的“語言聖經”。

評分

說實話,我買很多工具書都是因為“衝動消費”,買迴來後束之高閣,過一陣子就忘瞭它的存在。但這本書,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需要精確錶達的場閤。比如我偶爾會參與一些法律文書的審閱工作,那對措辭的要求簡直是吹毛求疵,一個詞的細微偏差可能導緻整個條款的理解齣現偏差。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一些新近齣現的、帶有強烈時代色彩的復閤詞的解釋,這本新版詞典的更新速度和包容性非常令人稱贊。很多網絡熱詞或者新興行業術語,一些舊版詞典壓根兒不收錄,查瞭也白搭。但這部第七版,在保持傳統權威性的基礎上,明顯注意到瞭語言的鮮活生命力,對新詞的收錄既審慎又及時。這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部記錄過去的語言寶庫,更是一部與時俱進的語言指南針。它的嚴謹性毋庸置疑,但那種“與時俱進”的務實態度,纔是我真正離不開它的關鍵原因。

評分

我是一個對文字極其敏感的普通讀者,說白瞭,我就是那種看到錯彆字會渾身不舒服的人。過去我總覺得,日常交流用不著這麼較真,但接觸的書籍多瞭,發現自己對很多基礎詞匯的理解其實是停留在“大緻知道”的層麵,而非“準確掌握”。這本詞典最妙的地方在於,它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把復雜的問題解釋清楚,絲毫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究氣。舉個例子,關於一些量詞的用法,比如“一撮”、“一撮而就”中的“撮”,如果不查閱,我可能永遠不會去深究它背後精確的量度概念。這本書的例證非常豐富,而且選取的例句都非常地道、自然,讓人在學習新知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代漢語的優美和規範。它的存在,極大地提升瞭我日常閱讀和寫作的質量,讓我的錶達更加精準有力,不再是那種“差不多就行”的隨意狀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