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半公营机构
定价:28.00元
作者:(荷)蒂尔,汪洋,何志平,张西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9702635
字数:197000
页码: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该书的价值主要有三点。首先,它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当代西方政治的理解。半公营化是出现于西方政治中的新趋势,我们有了解其的必要。第二,本书为政治学-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该书作者显然受过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严格训练,她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推理假设的论证方式、诸种定性定量和建构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对我国从事同类研究的学者不无借鉴、学习的意义。第三,“半公营化”体现了西方国家为改善公共管理、提高效能所做出的新努力和新尝试。显然,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社会治理水平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内容提要
本书以理性选择社会学为基础,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而不是实践者理论,对越来越多地使用“准自治的非组织(半公营机构)”的现象进行理论性解释,建立了一个开拓性的理论模式,用于解释政治家们的选择。如此经久不衰、论证严密的理论性论述实属罕见。本书为从事政治、社会、经济、商业以及法律等领域工作的实践者和学者在决策研究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作者介绍
桑德拉·凡·蒂尔(Sandra Van Thiel),公共管理学者,现任教于荷兰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文摘
序言
读完一些关于组织行为学的著作后,我开始对决策流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纯粹的商业组织中,目标函数相对清晰——利润最大化;但在那些肩负社会责任的机构里,目标往往是模糊的、多重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想象一下,一个项目需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削减预算,这在不同利益相关者(董事会、员工、服务对象)之间会引发何种博弈?我希望看到的是对这种复杂权衡的细致描述,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模型。我渴望了解,在面对资源稀缺和政治压力时,这些半官方的管理者是如何运用他们的“软权力”和关系网络来推进议程的。这不仅仅是管理学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哲学和社会心理学,关于什么是“善治”的现实检验。如果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现出决策背后的真实动机和妥协艺术,那将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对宏观经济政策感兴趣的人都知道,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使得“轻资产”和“公私合营”(PPP)成为各国政府的流行词汇。但我总觉得,在引入这些模式时,我们往往过度乐观地估计了私营部门的“善意”,而低估了公共利益受损的风险。我特别想看看,有没有具体的数据或模型来量化这种风险转移的真实成本。例如,当一个项目出现亏损时,最终由谁来买单?是股东、纳税人,还是服务的用户?深入分析合同设计、风险分担机制中的潜在漏洞,对于制定未来公共采购和合作的规范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批判性的、避免掉入“万能市场”陷阱的分析框架,那无疑是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
评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现代国家职能的边界一直在不断调整。过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如今正逐步向半公营模式开放,这背后是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冲击。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外包”或“合作”模式,究竟是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还是仅仅制造了新的寻租空间?那些探讨公共服务私有化历史教训的资料,往往揭示出短期效率提升后隐藏的长期公平性危机。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监管框架、绩效评估标准,以及问责机制的探讨。一个成功的半公营模式,必须建立在一套透明且强健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之上。如果监管跟不上创新的步伐,那么这些机构就可能成为游离于社会监督之外的“特区”,这可不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愿意看到的局面。
评分最近翻阅了些关于现代社会结构的书籍,发现对那些介于政府与纯粹商业机构之间的实体,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它们像是灰色地带的探险家,既要遵循公共服务的宗旨,又得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求生存。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它们的运作模式充满了张力。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探讨公共部门改革和私营部门效率如何在新兴领域融合的论述。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某些特定的社会服务领域,如何平衡成本效益与社会公平,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一些学者主张彻底的私有化以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则坚持公共属性是不可动摇的底线。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深入剖析这些矛盾的视角,让我更清晰地理解这种混合体的内在逻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毕竟,理解这些机构如何分配资源、制定决策,对于把握宏观经济走向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评分近期阅读了一些关于社会资本和信任构建的文献,感觉这与评估半公营机构的社会接受度密切相关。一个机构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它的财务报表,更取决于公众对它的信任程度。当这些机构部分依赖税收或政府补贴,又在市场上运营时,它们如何建立和维护这种信任感?是完全透明化信息披露,还是需要更精妙的公共关系策略?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触及到品牌塑造与公共形象管理在这些机构中的特殊性。毕竟,它们不像纯粹的企业那样可以肆意追求市场份额,它们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纳税人和公民。如何平衡商业化的效率诉求与维护社会契约的严肃性,这种微妙的平衡点,正是最引人入胜的实践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