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高速OFDM水声通信技术为主线,内容涉猎广泛,概念原理阐述清楚,逻辑性强。从OFDM水声通信各关键技术的原理阐述到OFDM水声通信接收机的设计方法以及OFDM 水声MODEM的研制;从单用户的MIMO-OFDM到多用户MIMO-OFDM水声通信的设计应用;从OFDM的中继传输到OFDM网络编码以及水声测距与定位。通过学习本书可以加深对OFDM水声通信相关原理及系统设计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水声通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水声的早期探索
1.1.2 水声通信媒介
1.1.3 水下系统和网络
1.2 水声(UWA)信道的特点
1.2.1 声速
1.2.2 传播损失
1.2.3 时变多径
1.2.4 声传播模型
1.2.5 环境噪声和外部干扰
1.3 通带信道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1.3.1 各径自有多普勒扩展的线性时变信道
1.3.2 具有共同多普勒扩展的线性时变信道
1.3.3 线性时不变信道
1.3.4 幅度和时延变化的线性时变信道
1.3.5 依频率衰减的线性时变信道
1.4 水声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1.4.1 跳频FSK
1.4.2 直接序列扩展频谱
1.4.3 单载波调制
1.4.4 扫频(S2C)载波调制
1.4.5 多载波调制
1.4.6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1.4.7 水声通信的近期发展
1.5 本书的组织结构
第2章 OFDM基本知识
2.1 零后缀的OFDM
2.1.1 发射信号
2.1.2 接收机处理
2.2 循环前缀的OFDM
2.2.1 发射信号
2.2.2 接收机处理
2.3 OFDM相关的问题
2.3.1 ZP-OFDM与CP-OFDM
2.3.2 峰值平均功率比
2.3.3 功率谱和带宽
2.3.4 子载波分配
2.3.5 总的数据速率
2.3.6 设计指南
2.4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实现
2.5 OFDM的挑战和补救方法
2.5.1 分集合并和信道编码的益处
2.6 MIMO-OFDM
2.7 文献注记
第3章 多进制LDPC编码的OFDM
3.1 OFDM的信道编码
3.1.1 信道编码
3.1.2 编码调制
3.1.3 编码的OFDM
翻阅全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群对于“不确定性”的深刻洞察和应对策略的构建。水声信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时变性、高时延和低带宽,这些挑战性因素使得通信系统设计难度倍增。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去“消除”这些不确定性,而是非常务实地构建了一整套与不确定性共存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理论框架。无论是对信道估计的迭代优化,还是对能量效率的权衡取舍,都体现了一种工程上的务实哲学——即接受环境的复杂性,然后用更聪明的算法去驾驭它。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低复杂度设计”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极致性能的同时,不能忽略硬件实现的成本和实时性要求。这种将理论的优雅与工程的残酷平衡在一起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极端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智慧录”。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它所探讨的,是信息论在最苛刻环境下的一种终极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将人拉入了深海之中,与水声通信的主题完美契合。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文字的间距和字号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如此硬核的技术内容,阅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感到压迫感。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大概也是“经典译丛”系列一贯的水准吧。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午后翻开它的,阳光正好斜射在书页上,那瞬间,我仿佛已经能听到那些通过声波在水下传播的数字信号的低语。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一个公式的细节,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编著者对这门学科的敬畏与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了从早期实验到现代技术迭代的全景图,这对于一个希望系统性掌握该领域知识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路线图。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带着一种讲述故事的节奏感,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所能比拟的。我之前尝试过几本相关的英文原著,总觉得在某些关键的理论推导上跳跃性太大,让人难以跟上作者的思路。而这本译作,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对数学模型的阐释异常详尽和细致入微。举个例子,对于多径效应的处理部分,作者不仅给出了最终的公式,还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不同信道模型(如瑞利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在实际水声环境下的适用场景和参数估计方法,每一个变量的物理意义都被解释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系统设计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笔记本反复推敲那些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卡尔曼滤波的应用细节。作者的严谨态度贯穿始终,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像是精密机械的咬合,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扎实,让我确信,这本书确实有资格被冠以“经典”之名,它是那种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去“啃食”,但回报极其丰厚的智力投资。
评分语言的流畅度,是衡量一本优秀译著的试金石。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译丛”抱有一种警惕,生怕遇到那些生硬、欧化或晦涩难懂的中文表达。然而,这本译者的功力着实令人赞叹。他们显然不是简单地将英文单词一一对应翻译过来,而是真正理解了水声通信领域的专业术语体系,并用一套符合中文学术规范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将其重构。特别是在描述那些高度抽象的信号处理过程时,译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比喻和类比,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比如,当解释“多载波调制”时,译者没有机械地照搬英文术语,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让原本抽象的频分复用概念瞬间立体了起来。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甚至觉得,对于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译著比直接阅读某些原版英文教材可能更加高效,因为它在确保准确性的前提下,极大地优化了信息的传递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从其附带的案例和习题中便可见一斑。我一直认为,脱离了实际应用的理论是空中楼阁,而这本书显然深谙此道。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讲解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解决方案。比如,在介绍抗多普勒频移的算法时,书中不仅详细推导了ZF和MMSE均衡器的性能差异,还特别附加了一个简短的仿真实验设置指南,指明了在特定噪声环境下,应该如何设置信道参数以观察算法的实际效果。对于我们这些工程师来说,这比单纯的数学证明更有价值。此外,书末的几章关于“水声网络架构”的讨论,更是具有前瞻性,它将单点通信的理论延伸到了分布式系统的层面,让人可以跳出单一链路的限制,去思考整个水下信息传输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很明显是为那些目标明确、需要快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专业人士设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