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校园赠言
定价:23.80元
作者:徐井才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166035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在分别时刻,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网络时代,用文字留存同窗的情谊
当年华老去,让同学录上的感言,成为青春美好的注脚……
内容提要
《校园图书角藏书:校园赠言》精选了多条受学生欢迎的名家赠言、美言警句,分为生活篇、励志篇、学习篇。通过学习如何写出校园赠言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目录
教你轻松写赠言
一 运用修辞手法写赠言
二 运用关联词语写赠言
三 运用感叹句写赠言
受小学生欢迎的名家赠言
生活篇
人生哲理
尊师重教
朋友情谊
惜别伤怀
励志篇
勤奋惜时
坚强自信
理想信念
希望曙光
学习篇
书山有路
学海无涯
成功之路
小学生常用赠言集粹
感恩父母
妈生日
母亲节祝福
母爱无边
爸爸的生日
父亲节祝福
父爱深深
师恩难忘
老师的生日
教师节祝福
辛勤的园丁
同窗好友
朋友的生日
依依惜别情
为朋友加油
与朋友共勉
……
作者介绍
徐井才,现任北京荣景苑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年至2008年加入北京科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发行工作。2009年至今独立成立了北京荣景苑图书有限公司,并参与图书策划编辑发行等具体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人物塑造给我一种极大的割裂感。配角们,特别是那些次要角色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他们的一颦一笑、寥寥数语都充满了真实可信的生活气息,仿佛是我认识的某个街坊邻居。但反观主角,却显得扁平且工具化。他似乎只是为了推动作者设定的主题而存在的一个载体,他的动机和决策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每当关键时刻需要他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时,他的反应总是那么“安全”和“符合预期”,少了一种人性中固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感觉自己无法真正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为何会做出那些影响全局的决定。如果作者能给予主角更多的“人性弱点”和“非理性冲动”,或许这个人物能更加立体,让读者产生更深层次的共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情节的关注上。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它试图探讨的主题非常宏大——关于记忆、身份认同与存在意义的哲学命题。但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探讨往往被淹没在了过多的旁支末节之中。作者似乎害怕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角度,结果导致了主题的涣散。当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方向时,读者期待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收束,一个能将所有拼图完美拼合的顿悟时刻。然而,结局的处理显得仓促而开放得有些过于“艺术化”,留下了一堆没有被妥善安置的悬念和未解的哲学叩问。这让我感到一种未完成的挫败感,仿佛作者在中途对读者的耐心和智力产生了误判,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终局”。我希望作者能更果断地筛选和聚焦,把最锋利的那一把匕首,准确地刺入核心矛盾,而不是分散力量去雕刻每一块无关紧要的石头。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想象力边界是相当开阔的,尤其是关于那个架空世界观的构建,其细节之宏大和逻辑之严谨,确实令人赞叹。作者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从地理环境到社会结构,再到独特的风俗习惯,都有着一套自洽的体系。但问题在于,这种宏大的设定似乎并没有与核心故事线紧密结合起来。很多精彩绝伦的世界观设定,在全书的进程中,只是作为背景板存在,并未成为推动情节或影响人物命运的关键因素。这就好比为一辆顶级跑车安装了火箭引擎,但最终它却只在城市限速区内行驶。我期待看到那些独特的文化背景如何迫使人物做出艰难的抉择,而不是仅仅作为华丽的装饰品存在。这种结构上的失衡,让阅读体验略显遗憾。
评分从文学手法上看,作者的语言功底是毋庸置信的,尤其是那些比喻和象征的运用,常常能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他对“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将过去的回忆比作“凝固在琥珀里的昆虫”,那种厚重感和永恒感让人印象深刻。然而,这种高密度的修辞堆砌,有时反而成了阅读的障碍。很多句子需要我反复回读好几遍,才能真正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和确切含义。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而不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使用一些生僻的典故和古老的谚语,虽然这提升了文本的“文学性”,但对于非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门槛。我更欣赏那种能够将深刻的思想,用清晰、直接却又不失韵味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作品,而不是用晦涩的文字来为自己构建一个“高深”的壁垒。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有些拖沓,开篇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主角在小镇上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我几乎要以为自己是在读一本田园牧歌式的散文集,而不是一部带有明确情节驱动的小说了。作者似乎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阵微风拂过树梢的细节都被描摹得纤毫毕现。然而,这种过度细致的描写,让故事的主线进展得异常缓慢。我理解想要营造一个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但当读到第十章,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才刚刚露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时,我开始感到一丝不耐烦。人物的内心挣扎也显得有些重复和冗余,同样的情绪和自我怀疑在不同的场景中被反复提及,缺乏新的层次或突破。如果能更精简地提炼那些关键的心理活动,将更多的笔墨用在推动关键情节的转折点上,这本书的整体观感想必会大大提升。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抓住人心的戏剧性张力,而不是这样温吞水一般的铺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