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编著的《图说汉字:讲述 汉字的故事(精)》收录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 ,为每个字的字源配置插图,并按每个字形体演变的 历史顺序依次列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等五种字体,使读者对这些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一目了 然。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 关系。本书通过剖析字形来阐述字义,首先对这个字 进行形体分析,然后指出字的本义,进而求索其引申 义、假借义。每个义项都以古诗文的例句为佐证。
        本书是一本汉字普及读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富有趣味性。
    
汉字的起源
神秘的甲骨文
钟鼎上的金文
书同文字——小篆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从隶书到行书
正文
音序索引
笔画索引
我发现这本书在图文排版上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很多关于汉字演变的书籍,往往在图示的清晰度和逻辑性上做得不够完美,常常是字堆在字旁边,让人眼花缭乱。但在这里,作者用了大量的对比图、局部放大图以及脉络清晰的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乃至楷书的每一步“蜕变”。尤其是那些复杂的转折点,比如隶变时期的“蚕食”过程,书中通过巧妙的视觉引导,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捕捉到古人为了书写便捷性所做的创造性牺牲与革新。这种严谨且不失美感的排版,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吸收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初次翻阅,我立刻被它叙事性的文笔所吸引,完全不像传统意义上那种干巴巴的考据学著作。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把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汉字起源和演变过程,描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比如,当讲到“休”这个字,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人靠着树就是休息”,而是会描绘出那个远古狩猎归来的先民,在烈日下找到一棵大树,缓缓坐下的那个场景,让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一刻的放松与满足。这种“场景化”的讲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即便是对古典文字毫无基础的人,也能轻松进入汉字的“故事会”。它巧妙地将历史、文化、社会风俗融入到每一个字形的故事里,让人在学习字源的同时,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体验古人的生活哲学。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欣赏这本书在挖掘汉字背后文化内涵上的深度。它不仅仅满足于解释“这个字长什么样”,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个字体现了古人什么样的世界观”。比如,通过对“道”字的拆解,它不仅展示了“首”和“辶”的组合,更关联到了先秦哲学中“行”与“理”的辩证关系。书中还会穿插很多有趣的文化小插曲,比如某个朝代对某种书体的偏爱,或是某个字因为某种历史事件而产生的引申义。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汉字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成为了中华文明复杂脉络中一个活生生的组成部分,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文化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我通常习惯于在睡前翻阅几页,原本以为这种涉及专业知识的内容会让我越读越清醒,结果却出乎意料地感到平静和放松。这可能归功于作者那种沉稳、不急躁的叙述节奏,它没有强行灌输你必须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温和地引导你跟随汉字一起呼吸、一起成长。很多时候,我读完一个字的演变,合上书本,会下意识地在脑海中重新描摹那个字形,这种主动的、带有情感联结的学习,远比死记硬背有效得多。它像是一碗慢火细炖的靓汤,入口清淡,回味悠长,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到了营养,并对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图说汉字(讲述汉字的故事)(精)】的包装和装帧实在太让人眼前一亮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被历史厚重感包裹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留白和留红的配色,古朴又不失现代审美,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风景线。内页的纸张选得非常好,光滑细腻,即便是欣赏那些复杂的甲骨文拓片或者篆隶演变的图示,细节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粗糙感。装帧的工艺也透露着一种匠心,翻阅时书页之间的过渡非常顺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述知识的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我都会先感受一下它的物理存在感,那种对书籍载体的尊重,是很多快餐式阅读读物无法比拟的。而且,这本书的尺寸设计也很考究,既方便携带研读,又能保证版面足够舒展,以便清晰展示那些精美的字形演变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