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月球——中国探月

奔向月球——中国探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伟仁 著
图书标签:
  • 探月工程
  • 中国航天
  • 航天科技
  • 月球探测
  • 科普读物
  • 科学普及
  • 工程技术
  • 国家发展
  • 中国制造
  • 太空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802180000
商品编码:295014810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奔向月球——中国探月

定价:58.00元

作者:吴伟仁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2180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介绍月球科学知识与人类探月工程的科普读物。书中披露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立项论证过程和不同时期的探测任务与科学目标,详细介绍了探月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的特点、难点与五大分系统,讲解了嫦娥1号的奔月过程和奔月轨道知识。书中讲述了40多年前美国和苏联开展月球竞赛的内幕、探月的具体详情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以通俗的语言讲解了月球探测器、月球车基本原理与载人探月知识;书中介绍了人类探月的重要意义,展望了21世纪人类建设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以及开展行星际探测的远景。
本书以通俗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讲解月球科学知识与探月工程知识,适合航天从业人员,大院校学生和航天爱好者阅读。

目录


章 月球,我们来了
1.把酒问青天
2.探月追求矢志不渝
3.航天白皮书——希望的曙光
4.水到汇成,国家立项
5.中国探月三部曲
6.“嫦娥”的魅力
7.“三老总”话“嫦娥”
第二章 “嫦娥”奔月之路
1.出访月亮的团队
2.嫦娥1号,准备好了么
3.大力士长征火箭的英雄本色
4.西昌,月亮女儿的家乡
5.架设38万千米彩虹桥
6.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
7.嫦娥奔月的路线
8.吴刚期待家乡人
第三章 并非胜景的“蟾宫”
1.月球运动:宇宙中自然的轨迹
2.月球大气:真空中的“真空”
3.月表形貌:满目疮痍尽荒凉
4.近月空间:看不见的危险
5.月球磁场:一个待解的科学难题
6.月球上的水:又起涟漪
7.月壤:蕴涵着人类能源的希望
8.月球岩石与矿物:海量资源尽在其中
9.月球内部结构:触摸不至的深沉
10.月球成因理论:困惑中的曙光
11.尚待探索的月球谜团
第四章 苏联月光变奏曲
1.月球探测的先行者
2.人类探月的步
3.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4.月宫取宝
5.月海巡游
6.苏联载人绕月飞行之谜
7.沉没在航天港的载人登月太空船
8.对苏联月球计划成败的思考
第五章 阿波罗勇闯月宫
1.冷战时代的重大抉择
2.土星5号火箭,托起阿波罗腾飞的翅膀
3.阿波罗的先遣侦察队
4.月球上的天外来客
5.勇敢的登月探险者
6.精彩的登月预演
7.首闯月宫
8.辉煌的失败
9.月球上的考察站
10.对阿波罗计划的历史回顾
第六章 重返月球
1.意外发现掀起探月新高潮
2.新的起点,新的跨越
3.太空探索新构想:雄心勃勃的计划
4.欧洲进军深空的“曙光”
5.新世纪奔月,俄罗斯重铸辉煌
6.搭载印度大国梦想的“月球初航”
7.一波三折的日本“月亮女神”
8.寄托中国午年奔月情绪的“嫦娥”
第七章 月球基地畅想曲
1.月球上的梦想家园
2.“月宫”建在何方
3.“月宫”的工程建设
4.月球基地的能源供应
5.月球基地的生命保障
6.地月空间运输与月面运输
7.飞向深空的中转站
8.开发月球能源
9.开发月球矿产宝藏
10.人类认识宇宙的理想场所
第八章 飞向更远的深空
世界月球探测大事记
中外文对照表
嫦娥1号传回地球的曲目
编后

作者介绍


吴伟仁,男,195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终身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志0家。现任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司长,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奖励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防专业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质量的研究管理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得国

文摘


序言



《星河拾遗——探索宇宙的奥秘》 一、 宇宙的召唤: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寻 人类自古以来,便仰望星空,对那片浩瀚而神秘的宇宙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从远古先民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到哲人对宇宙本源的思索,再到现代科学家对宇宙起源、演化及生命是否存在的不懈探寻,《星河拾遗——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本书,正是这场跨越时空的追寻的一次回顾与展望。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或某个特定探测项目,而是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全景图,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惊心动魄的思想与科学之旅。 这本书的核心,是对人类探索宇宙的“精神”和“方法”的深刻剖析。它不直接呈现某个航天器如何飞向某个天体,而是深入探讨为何我们要仰望星空?是什么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着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将目光投向那遥远的未知?从古希腊的哲学冥想到伽利略的望远镜,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书循序渐进地展示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每一次飞跃,以及隐藏在这些飞跃背后的思想火花和科学方法论的演进。 书中不会有具体国家的名字,也不会出现任何具体的探测器型号,但你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先行者们,是如何通过观察、计算、实验和理论构建,一步步揭开宇宙的面纱。它会让你理解,每一次成功的探测,都凝聚了无数代人的智慧、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人类共享的,它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二、 星尘的低语:从宏观到微观的宇宙画卷 《星河拾遗——探索宇宙的奥秘》以极其广阔的视野,将宇宙的奥秘徐徐展开。它从宇宙的宏大尺度开始,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光年的距离,感受星系的壮丽,认识黑洞的神秘,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未解之谜。这里没有“谁先发现了什么”的叙述,更多的是对这些宇宙现象的科学解释和哲学思考。 书中会详细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从最初的奇点到恒星的诞生,再到星系的形成,仿佛一幅壮丽的宇宙演化画卷在读者眼前铺展开来。你将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而我们所见的星光,可能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这种视角,既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激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然而,本书的探索并非止步于宏观。它同样会深入到宇宙的微观层面,探讨构成宇宙最基本的粒子,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从基本粒子的奇异行为到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本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令人费解的科学概念,让读者领略到微观世界的精妙与无限可能。 值得强调的是,本书在介绍这些科学知识时,会着重于“为什么”和“如何”这两个层面,而非简单的“是什么”。它会探讨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理论,是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宇宙规律,以及在面对未知时,是如何保持怀疑精神和创新思维。这种探索方式,能够让读者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科学思维的体验者。 三、 地球的守望: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 本书的另一条重要脉络,是对生命在宇宙中位置的追问。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地球上的生命是否是唯一的奇迹?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它会从对太阳系的深入了解开始,分析行星的地质特征、大气成分以及是否有液态水的迹象,来评估它们成为生命栖息地的可能性。书中会描绘那些可能存在生命的遥远世界,那里是否有液态海洋,是否有适宜的温度,是否有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这些并非是某个具体探测任务的报告,而是基于现有科学理论和观测数据的推演与猜想,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浪漫的想象力。 本书还会探讨“费米悖论”——即宇宙如此之大,理论上应存在大量地外文明,但我们为何至今未收到任何信号?它会分析各种可能的解释,从技术限制到文明的自我毁灭,从宇宙的广阔到生命存在的偶然性,引发读者对生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深刻思考。 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地球生命存在的珍贵。在探索宇宙未知的同时,它也呼唤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会从宇宙演化的角度,解释地球生命的形成并非易事,每一颗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都充满了无数的偶然。这种对地球生命价值的认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家国情怀”,是对我们共同栖息地的深刻热爱和责任担当。 四、 未来的回响:人类的远航与思考 《星河拾遗——探索宇宙的奥秘》的落笔之处,是对未来的展望。在总结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与成就之后,本书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它不会具体预测某项技术何时实现,或者某个目标何时达成,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人类未来探索宇宙的方向和意义。它会讨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是否能够实现星际旅行?我们是否能够建立地外殖民地?我们是否能够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这些问题,并非是科幻小说式的幻想,而是基于科学原理和发展趋势的合理推测。 更重要的是,本书会探讨探索宇宙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精神的影响。它会思考,当我们真正认识到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我们的世界观将会如何改变?当我们面对来自宇宙深处的未知,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将如何被激发?它会强调,探索宇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使命,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和追求。这种追求,能够超越国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面对星辰大海的挑战。 本书将以一种充满哲思和启迪的方式结束,留下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它鼓励读者保持一颗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持续关注和支持对宇宙的探索。它希望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宇宙的壮丽与神秘,更加珍视地球的独特性,更加坚定地相信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力量。 《星河拾遗——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一场关于知识、关于梦想、关于人类文明自身意义的深度对话。它是一本献给所有仰望星空、心怀宇宙的人们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了解它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我想要通过这本书,去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去理解那些在实验室里、在发射基地里,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托举起中国的探月梦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震撼,一种民族自豪感,更是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敬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讲述国家重大科技成就的书籍情有独钟。《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无疑正是我所寻找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探月计划的每一个阶段,包括那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我期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航天人的创新能力和奋斗精神,并从中获得启发,激励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保持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奔向月球——中国探月》,光是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我一直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特别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探月计划,更是让我觉得骄傲和激动。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嫦娥系列探测器成功着陆,或者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迹,我都感觉自己也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征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探月故事的窗户。我特别期待能够深入了解,从最初的构想到一步步的实现,背后有多少科学家和工程师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有多少艰难险阻需要克服。

评分

说实话,我收到《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的时候,简直像得到了一个宝贝。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亲眼看看月亮,甚至在上面留下自己的脚印。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中国探月计划让我看到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可能性,至少在国家层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离那个梦想又近了一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神话的现代演绎的,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无数的科技创新和人文精神。

评分

我一直认为,科学探索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神秘月球世界的窗口。我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包括那些令人惊叹的技术突破,以及科学家们在探索月球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宇宙的更多好奇,让我更加珍惜人类在科学探索道路上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的推荐。作为一个对航天事业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国家在航天领域的进展,尤其是月球探测项目。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内心立刻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详细地讲述中国探月工程的宏伟蓝图、技术突破、以及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航天人那种“敢上九天揽月”的勇气和智慧,理解他们是如何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现实的。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读者,尤其对那些能够激发我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书籍情有独钟。《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从书名上就充满了力量和梦想。我非常好奇,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就从一个航天领域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如今在月球探测领域举足轻重的力量的。这本书一定能够揭示其中的奥秘,让我领略到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毅力,以及他们为实现国家梦想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也是我们了解地球自身的重要窗口。《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充满了诗意和科技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探月工程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我期待能够了解到,中国是如何在激烈的国际航天竞争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和科技发展都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了解到中国探月工程是如何从最初的一个个大胆设想,一步步发展成为一项项国家级的重大工程的。我期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航天人的集体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中国的旗帜插在月球上的。

评分

我收到《奔向月球——中国探月》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尤其是探月工程,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中国探月工程的幕后,去了解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细节,去感受那些为实现“奔向月球”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的航天人的精神。我期待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学习他们那种敢于梦想、勇于创新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