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传:第三帝国“闪电杀神”的辉煌与没落

曼施坦因传:第三帝国“闪电杀神”的辉煌与没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皮埃尔·塞尔芬 孔秀云 凤凰含章出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二战
  • 曼施坦因
  • 德国
  • 闪电战
  • 人物传记
  • 战略战术
  • 第三帝国
  • 战争回忆录
  • 军事将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碧海箫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94756
商品编码:2952578335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曼施坦因传:第三帝国“闪电杀神”的辉煌与没落

定价:45.00元

作者:(法)皮埃尔·塞尔芬 孔秀云 凤凰含章出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2141947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现在市场上罕有的关于帝国名将曼施坦因的生平传记。专家执笔,内容:本书作者系法国当代军事史学家,曾在法国的军事学院任教20年,预备役上校军衔。他还是法国电视二台的“军事顾问”,并与其他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合作。版本稀有,译文流畅:本书的译者旅居欧洲多年,翻译水平精深,所以这个版本的曼施坦因传实为不可多得的稀有版本,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

内容提要


本书由军事史学家执笔,结合大量的档案、回忆录和真实老照片,勾勒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杰出的军事将领——曼施坦因的生平传记。曼施坦因与古德里安、隆美尔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三大名将。与后两者相比,曼施坦因又被称为“陆军中的*强大脑”“德国的头号战略家”,无论是西线还是东线,从入侵波兰,到闪击法国;从苏联广袤国土上的塞瓦斯托波尔到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曼施坦因永远是德军历次大型战役中的中心人物。但随着德军的节节溃败,第三帝国的覆灭,一代名将曼施坦因终究逃不过被罢黜乃至俘虏的命运。

出身于普鲁士军事贵族家庭的曼施坦因为何甘愿被绑上的战车?被誉为“军事战略天才”的他为何终究没有跻身于第三帝国*权力层?被士兵广为爱戴,甚至令敌人都赞叹不已的他,为何却被希特勒厌恶至极?在战场上杀敌无数的他,为何能被提前释放并在死后依然享有军事荣誉的葬礼?且看本书娓娓道来。

目录


1 带着军人肩章出生

2 锋芒初现

3 德意志国防军的萧条年

4 在新的军事反应堆中心

5 在波兰的牛刀初试

6 一个恼人的冬天

7 魔鬼般的大镰刀收割行动

8 “巴巴罗萨计划”

9 克里米亚之战

10 塞瓦斯托波尔元帅

11 为元首救场的人

12 伏尔加河上的“古希腊悲剧”

13 在哈尔科夫的振奋和暂时的延缓

14 “堡垒计划”

15 东线后的战火

16 失势

17 死而复活

作者介绍


法国当代军事史学家、当代冲突研究专家,曾在军事学院任教20年,预备役上校军衔。他还是法国电视二台的“军事顾问”,并与其他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合作。出版有《贝当神话》《现代化战争》《鸵鸟情结——论法国的失败》等著作近10部。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二战时期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的传记的详细简介,该传记的标题是《曼施坦因传:第三帝国“闪电杀神”的辉煌与没落》。以下简介将专注于其军事生涯、战略思想以及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同时避免提及任何关于AI生成或构思的声明,并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 --- 《曼施坦因传:第三帝国“闪电杀神”的辉煌与没落》—— 历史的迷雾与军事天才的沉浮 本书深入剖析了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的戎马一生,这位被誉为二战中最具天赋的军事统帅之一的德国陆军元帅,其职业生涯是20世纪欧洲军事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曼施坦因的名字,与“闪电战”、“机动防御”以及东线战场的残酷绞杀紧密相连,他不仅是希特勒军事机器中的关键齿轮,更是一位在极度复杂的政治与军事环境下,试图以纯粹的战略头脑影响历史进程的复杂人物。 第一部分:军旅初露锋芒与“镰刀收割”的诞生 曼施坦因出生于普鲁士的贵族军人家庭,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军事素养和对德意志帝国军人荣誉的深刻理解。他的早期职业生涯平稳而扎实,但真正的历史舞台在二战爆发后才向他全面敞开。 本书首先详细追溯了曼施坦因在策划和执行“黄色计划”(Fall Gelb)中的核心作用。在法国战役前夕,当德国陆军高层仍倾向于采用一战时期的僵硬战术时,正是曼施坦因,这位当时仅担任中将的军官,以前瞻性的洞察力,提出了突破性的“阿登计划”。他力排众议乱流言,坚决主张通过阿登山区(被盟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堑”)实施快速装甲突击,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捣法国腹地。这一构想,最终发展为著名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战略,成为闪电战理论的巅峰实践。简介中将详细梳理他如何克服保守派的抵制,如何说服陆军总司令部采纳这一风险极高却又极其高效的方案,以及该计划如何在短短六周内瓦解了法国的抵抗意志,彻底颠覆了欧洲大陆的战略格局。 第二部分:东线战场:天才的巅峰与权力的悖论 随着对苏战争的爆发,曼施坦因被调往东线,这里成为了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光时刻,也是其最终悲剧的温床。 在东线,他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战场应变能力和对大规模机动作战的精妙控制。本书将浓墨重彩地描绘他对基辅战役(1941年)的指挥,这次经典的钳形攻势彻底摧毁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俘虏人数之巨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真正的核心叙事集中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期以及哈尔科夫反击战(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形成后,曼施坦因临危受命,试图组织救援被围的第六集团军。虽然救援行动最终未能成功挽救保卢斯及其部下,但曼施坦因在极端不利的兵力与物资条件下,成功阻止了苏军的全面突破,稳定了南翼的战线。 随后,本书深入分析了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这是曼施坦因军事生涯的代表作,他利用苏军在冬季反攻后的疲惫和战线拉伸,以极少的预备队,通过精妙的机动和反包围战术,收复了哈尔科夫,并摧毁了多支苏军集团军。这种“机动防御”和“焦土反击”的艺术,至今仍是军事院校研究的经典案例。他在此役中展现了对战场全局的把握能力,证明了其在逆境中重塑战局的卓越才能。 第三部分:与希特勒的冲突与“闪电杀神”的陨落 曼施坦因的辉煌始终伴随着与阿道夫·希特勒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代表了传统的、注重专业素养的普鲁士军官团的价值取向,而希特勒则日益倾向于个人直觉和政治狂热。 本书细致梳理了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夏)中的战略规划与希特勒固执己见之间的摩擦。曼施坦因曾多次建议推迟进攻,以便积蓄更多力量和物资,但他的建议被否决,最终导致了德军在坦克大战中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随着战线的后撤,曼施坦因的军事哲学——“打得硬,撤得巧”(即通过有限度的、有计划的后撤来保持战斗力,而非盲目固守)——与希特勒“不许后退一步”的死命令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传记将重点剖析他被解除集团军群指挥权的过程,揭示了在极权统治下,军事天才如何被政治野心所架空和最终抛弃。在1944年,他被解职,标志着第三帝国最精干的军事大脑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结语:历史的评判与军事遗产 最后的篇章探讨了曼施坦因晚年的生活,包括他作为军事顾问参与纽伦堡审判后的辩护工作,以及他对战后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曼施坦因不仅是战场上的指挥官,也是一位深刻的军事思想家,他的回忆录和战略分析至今仍被广泛阅读。 《曼施坦因传》旨在超越简单的“英雄”或“罪犯”的二元论,它呈现的是一位在“非正义战争”中展现出超凡军事才能的复杂人物。读者将跟随曼施坦因,见证从普鲁士的严谨到帝国军事机器的瓦解的全过程,理解技术层面的卓越如何与道德责任、政治腐败纠缠在一起,最终导致一个时代的终结。这本书是对军事战略、领导力以及历史必然性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炉火纯青,它没有像许多历史传记那样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反而将人物的命运与宏大的战争画卷紧密交织。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钢铁洪流的轰鸣与硝烟弥漫的紧张。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带入到那些关键的战役现场,去体会决策层面的权衡与取舍,那种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视角,在关键时刻又被无情地拉回历史的洪流之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复杂人性的刻画,他没有将笔下的主角简单地塑造成一个完美或全然邪恶的符号,而是呈现了一个在特定体制下,展现出超凡军事才能,却又不得不与历史的巨轮一同前行的悲剧性人物。那种挣扎、那种精明、那种深不可测的战略思维,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惊叹其军事天赋的同时,也不禁对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使得厚重的历史题材读起来也充满了画面感和紧张感。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简直是惊人的,这从它提供的详实细节和多维度交叉验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不仅仅是重复前人已经挖掘出的史料,更是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带有争议性的军事决策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所有可获取的证据碎片拼凑起来,构建出一个尽可能接近真相的图景。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获得一种极强的信服力,感觉自己正在触摸历史的真实脉络。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精细打磨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同时又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二战东线战役和德军军事思想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提供了远超预期的信息密度和解读深度。

评分

文风的转换处理得极为巧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丝毫没有断裂感。在描述宏大的战略部署和复杂的政治博弈时,作者的语言显得沉稳、冷静,充满了智力上的交锋感;然而,一旦进入到对具体战术细节或个人心境的描绘时,笔锋又会变得犀利而富有洞察力,捕捉到了那种瞬间的决断与压力下的心理波动。这种张弛有度的文笔,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层次感。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的战术布局分析时,由衷地赞叹作者的军事洞察力,紧接着又被角色在重大挫折面前表现出的坚韧或绝望所打动。这种叙事的双轨并行,让读者既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又能进行感性的共鸣。它成功地将一部严肃的军事历史作品,转化为一部充满人性光辉与阴影的史诗叙事,这在同类题材中是相当罕见的成就。

评分

如果从历史研究的严谨性角度来看待,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已知事实,而是对许多传统认知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修正意见。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去甄别和解构战后那些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口述历史,力图还原出更接近事实的决策链条。这种“去神化”的过程是痛苦但必要的,它揭示了精英阶层内部的权力运作、相互掣肘乃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多个情报来源的对比分析,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指挥官的决策是如何在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被不断扭曲和修正的。这种对历史建构过程本身的审视,极大地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品味,让它成为了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关于权力、才能与时代局限性的深度文本。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教科书式陈述。

评分

这本书对战争残酷性的描绘,是直击人心的,它没有美化战争,也没有回避那些光环背后的血与火。尽管聚焦于一位“胜利者”的视角,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人力、物力巨大消耗的深刻反思。特别是一些描写后勤补给线、士兵士气变化,以及冬季作战环境的段落,读来令人心悸,能真切地感受到前线士兵所承受的非人煎熬。作者似乎很清楚,再高明的战略家,其最终的执行者都是鲜活的生命,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部传记显得尤为厚重。它不仅仅是在探讨军事理论的成败,更是在审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决策的局限性与代价。这种对宏大叙事中的微观痛苦的捕捉,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纯粹军事分析的道德和人文深度,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