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西方百年學術經典:自我與本我 (精裝)
定價:26.00元
作者:〔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681107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政治學》是公元前325年亞裏士多德根據他和他的學生對希臘158個城邦政治法律製度的調查結果寫成的。這是古希臘部全麵、係統地論述政治問題的著作。亞裏士多德在書中論述瞭國傢(城邦)的目的、起源、産生、衰敗及保全的原因,政體的分類、變革和維持,理想城邦及其構建,公民的教育等。本書無可爭議地成瞭西方政治學的開山之作,對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對於瞭解當時古希臘社會的狀況,古希臘人的政治、法律、倫理、教育思想等,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錄
作者介紹
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傢、思想傢、科學傢和教育傢。柏拉圖的學生、亞曆山大大帝的老師。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與柏拉圖、蘇格拉底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傢,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齣瞭貢獻。他的著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他的思想成為中世紀基督教和伊斯蘭經院派哲學的支柱,在人類發展史上産生瞭深遠影響。代錶作品有《形而上學》《工具論》《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
文摘
序言
閱讀亞裏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給我帶來的深刻啓示,尤其是在“自我與本我”這一概念的探索上,著實讓我對西方哲學源頭有瞭全新的認識。 盡管此書名所指的“自我與本我”並非直接來自亞裏士多德的原文,但通過精讀他關於靈魂、德性、幸福以及人的終極目的的論述,我仿佛窺見瞭西方思想史上關於個體存在與內在本質的早期思考。亞裏士多德將人的活動(energeia)置於核心地位,認為幸福(eudaimonia)並非一種靜態的狀態,而是一種符閤德性的、卓越的活動。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日常所追求的“自我實現”或“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否正是亞裏士多德所倡導的那種,不斷通過理性與實踐來完善自身潛能的過程?他對於“理性”作為人的獨特本質的強調,以及“德性”作為培養齣來的習慣的觀點,都為理解“自我”的構建提供瞭堅實的哲學基礎。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我”?是血肉之軀,還是那個能夠思辨、選擇並付諸行動的理性靈魂?亞裏士多德的論證引導我深入探究,或許“自我”的形成,並非天生注定,而是一個需要經由教育、實踐和反思,不斷塑形的過程。他關於“實踐智慧”(phronesis)的論述,更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提醒我們,理解“自我”不僅需要哲學思辨,更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通過一次次的選擇和行動來檢驗和定義。這種對“自我”形成過程的深刻洞察,讓我對西方學術的百年積澱有瞭更為清晰的認識,也為我理解後世關於“自我”的各種學說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翻閱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我發現其中對於“本體”(ousia)的探討,竟在不經意間觸及瞭“本我”的隱秘領域。 亞裏士多德力圖超越純粹的現象,去探尋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質。他對於“形式”(eidos)與“質料”(hyle)的區分,以及“第一因”(prime mover)的設想,無不指嚮一種超越個體經驗的、更深層次的存在。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我們口中的“本我”,是否就是指代那樣一種深藏於意識之下,不受外在環境影響,獨立於各種社會角色和個人經曆的,最純粹、最原始的自我核心?亞裏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對“潛能”(dynamis)與“現實”(entelecheia)的辯證分析,更是為理解“本我”的動態性提供瞭視角。或許“本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蘊含著無限的潛能,等待著被發掘和實現。他對於“同一性”(identity)的追問,也促使我思考,在人生種種變化之中,究竟是什麼讓一個“我”始終是“我”?是那個恒定的、不受損的內在本質,如同他所探求的那個永恒不變的“第一因”?這種對存在本體的追溯,讓我對“本我”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錶麵的行為和思想,而是開始嚮著更深邃的哲學維度進發,體會到西方學術思想在探究事物本源上的不懈追求。
評分《政治學》中關於城邦、公民與德性的論述,為我理解“自我”如何在社會結構中塑造提供瞭嶄新的視角,也間接啓示瞭“本我”與集體意識的張力。 亞裏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zoon politikon),其本質的實現離不開城邦生活。他對於公民德性(arete politike)的強調,以及區分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不同角色和責任,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定義瞭我們的“自我”。“母親”、“員工”、“朋友”……這些身份標簽,是否在無形中構建瞭我們外在的“自我”形象?然而,亞裏士多德對“善”(agathon)的追求,以及對個體追求更高層次幸福的肯定,又似乎在暗示,在這些外在的定義之外,還存在著一個更深層的、追求獨立價值的“自我”。他對於不同政體的分析,也揭示瞭集體意誌與個體自由之間的復雜關係。當集體利益與個人追求發生衝突時,我們內心的“本我”是否會發齣不甘的呐喊?又或者,“本我”本身就內含著對良好秩序和集體福祉的天然嚮往?這種對個體與集體的互動關係的深入剖析,讓我意識到,“自我”的形成是一個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而“本我”的純粹性,或許正是在與外部世界的碰撞與融閤中,不斷被檢驗、被雕琢。
評分亞裏士多德對於“德性”(arete)的細緻劃分,特彆是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對“倫理德性”(ethical virtues)與“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s)的區分,讓我對“自我”的構成有瞭更細緻的認識,同時也引發瞭我對“本我”是否具備天然德性的思考。 他認為,倫理德性,如勇敢、節製、公正等,是通過反復實踐養成的習慣,是“中道”(golden mean)的體現。而理智德性,如智慧、理解力等,則是通過教育和學習獲得的。這讓我開始審視,我們所認為的“自我”,究竟是由哪些德性所構成?是那些我們在社會交往中錶現齣的行為方式,還是我們內心深處所擁有的認知能力?亞裏士多德強調,德性是實現幸福的關鍵,這便將“自我”的完善與德性的培養緊密聯係起來。同時,他對“本我”是否天然具備某種德性的討論,即使沒有直接的錶述,也促使我去思考,是否存在一種最原始的、不受後天影響的“本我”?這種“本我”是純粹無垢的,還是本身就攜帶著某種潛在的德性傾嚮?他關於“實踐”與“沉思”在人生中的不同作用,也暗示瞭“自我”的實現可能有多重路徑。這種對“德性”與“自我”關係的深入探討,為我理解西方學術傳統中關於個體品格塑造的重視,以及對內在品質的追求,提供瞭深刻的哲學背景。
評分閱讀亞裏士多德關於“因果律”(causes)的分析,尤其是在《物理學》和《形而上學》中關於“目的因”(final cause)的探討,使我對“自我”與“本我”的動機與驅動有瞭更深的理解。 亞裏士多德認為,理解任何事物,都需要探究其四因: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他強調,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往往指嚮一個最終的目的或“實現”(telos)。這讓我思考,我們的人生,我們每一個行為,是否也都有其內在的“目的因”?這個“目的因”,是否就是我們“本我”深處最真實的驅動力?當我們做齣某個選擇時,究竟是被什麼所驅使?是外在的壓力,還是內心深處對某種理想狀態的嚮往?他對於“目的因”的強調,暗示著一種內在的、朝嚮完美的趨嚮性。這是否意味著,“本我”本身就攜帶著一種自我實現的內在指令,引導著我們去追尋那個最符閤我們本質的目的?這種對事物驅動力的哲學探究,讓我更加關注自己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試圖剝離那些錶麵的、偶然的因素,去觸及那個最根本的、由“本我”所驅動的“目的因”。這對於理解“自我”的行動邏輯,以及“本我”的真正訴求,具有非凡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